和諧之道的涵義
(《財經》2007年第22期“解讀十七大”)
和諧,這個具有中國傳統哲學意蘊的詞語,是十七大報告的一個關鍵詞,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和諧之道,是公平自由之道,是社會發展之道。
和諧中的公平之道,關鍵在于平等和賦權。我們要走的公平之道,就是在機會平等的社會環境下,充分賦予每個人發展的權利,給弱勢人群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
和諧中的自由之道,關鍵就在于限權和法治?,F實中,自由總是與政府的強制力聯系在一起。而政府在現代經濟中的行為,可以用三只“手”來概括:一是“無為之手”,認為政府應該是“守夜人”,自由競爭的市場可以導致經濟福利的最大化;二是“扶持之手”,認為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增加經濟福利;三是“掠奪之手”,認為政府也有自身利益,并會使用強制力來實現自身利益。
由于政府往往同時擁有三只“手”,因此要實現個人的自由,必須對政府進行限權,防止其掠奪。而在對政府限權中,法治則是關鍵所在,它既能發揮政府的“扶持之手”,增加社會的自由,也能限制政府的“掠奪之手”,維護社會的自由。
南京 許立成
“走出去”需謹慎
(《財經》2007年第22期“工行大收購”)
在信心滿滿“走出去”的時候,保持理性的謹慎是十分必要的。
就國內來說,一方面,中資銀行在國內的情況并不十分樂觀,還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一點,只要看看一些銀行營業部里長長的隊伍,再實際體會一下他們的服務態度和工作效率,就會有最直觀的感受。事實上,中資銀行在國內的服務功能、技術手段、營銷方式、人員素質等方面的挑戰并沒有解決好。另一方面,對中資銀行來說,經營好國內市場才是關鍵。這是因為,中資銀行最根本的立足點依然是國內,海外拓展只是他們的其中一項業務而已。在解決好國內問題之前,大規模地“走出去”并不可取。
就海外來說,一方面,“走出去”的中資銀行需要面對更多的風險。目前,大多數中資銀行“走出去”的目標是新興市場,這意味著,中資銀行面臨著監管環境和風險不確定的問題。另一方面,“走出去”并購,“買下”是容易的,但最大的挑戰是并購后的整合。并購不是資產的簡單拼湊“做大”,而是人員、業務、企業文化等資源的有效整合,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眾所周知,企業的“大”不等于能永遠大下去,只有“強”才可以支撐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資銀行與其追求“大”,不如在“強”上更用力一些。
北京 肖博文
行業政策不能成為行業障礙
(《財經》2007年第22期“BP輸不起的小官司”)
廣州越凱公司不惜“胡攪蠻纏”的緣起,與此前確立中石油、中石化壟斷批發權,清理整頓加油站的行業政策高度相關。
在199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之前,民營加油站已經遍地開花。但是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兩公司虧損等緣故,民營加油站遭遇政策嚴冬。當時,這一行業的特殊性還可作為壟斷的借口;但四年之后就向外資開放,又將“行業特殊性”置于何地?
其實不論民資、外資,都有進入這一行業的愿望和能力,但是主管部門加以指導,則使市場定價扭曲,才有民營加油站加盟兩巨頭、或“以租代賣”投靠外資的無奈之舉。隨著市場開放進程的深入,不僅民營加油站“以租代賣”的違約現象可能越來越多,而且加盟中石油、中石化的“聯營加油站”也會紛紛尋求脫離。從這個角度說,當初的成品油零售的政策,反而成了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能源行業與其他行業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行業主管者往往代替市場主體,判斷該行業過熱與否,然后以“一刀切”的指令調控全局。但實際的執行當中,有力者總能在調控之閘的縫隙中突出,賺取可觀的利潤。因此,行業政策往往成就了地區甚至全國的行業壟斷或者行業寡頭。由此可以想見,在將來的政治體制改革中,涉及行業政策制定、執行的部分,由于利益糾葛,將困難重重。
上海 蕭石逸
老齡化問題的權利視角
(《財經》2007年第22期“老齡化時代的智慧”)
老齡化問題是中國在新世紀必須面對的大事。毫無疑問,老年人應當有獲得養老保障的權利。這不僅是對勞動者一生所作的社會貢獻的一種回報,更是一份對公民的保障責任。
除了社會保障權利,老年人還應不應該享有其他權利?從保障老年人權利的角度看,這樣的設問顯得荒謬。但從現實情況看,它正是我們面對的挑戰——社會并未做好全面保障老年人權利的準備。
比如說,老年人也有繼續工作的權利。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不少人是在身體條件可以繼續勝任工作的狀況下退休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不是應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這樣做,一方面減輕國家的養老金負擔,另一方面,這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隨著醫療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壽命也在延長。如果老年人的權益真正得到全面的保障,他們才可能滿足自己的人生需要,同時在老齡化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為保障老年人的權利,國家要增加投入,提高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擴大覆蓋面,同時,更要全面關注老年人的需要,保障他們的各種權利。
北京 柳華文
“綠色”礦業路漫漫
(《財經》2007年第22期“湖南廢鈾礦遺痛”)
湖南廢鈾礦遺痛,只是中國眾多礦山問題的表現之一。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已經在全社會取得共識,但要徹底解決礦山環境問題,讓“綠色”擁抱礦業,依然其路漫漫。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現“綠色”礦業的根本。中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也制定了一些法律,如《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等,但專門針對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卻沒有一部。因此,在礦山環境保護的具體實施上,缺乏客觀而系統的評價標準和監督管理機制。
嚴格的監督管理是實現“綠色”礦業的手段。中國的環保管理機制不健全,部門職責不明確。同時,環保機構、國土資源機構等形成的多頭管理,使礦山環境管理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此外,地方政府過分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也加大了管理上的難度。
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是實現“綠色”礦業的重要措施。中國礦業治理的資金繳納費用偏低,而且收繳效果不佳,造成礦山污染等問題進一步加劇和蔓延。
南京 吳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