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底美國司法部在沒有任何預警信號的情況下,一個月之內相繼解職八名聯邦檢察官,這在華盛頓引發了一場愈演愈烈的政治風暴。司法部長阿爾貝托·岡薩雷斯(Alberto Gonzales)成為美國媒體和國會的眾矢之的,這一事件也引起學者們對美國司法制度的關注。
來龍去脈
2006年12月7日,美國布什政府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由將7名聯邦檢察官解職,隨后,又無任何理由將阿肯色州的一名聯邦檢察官免職。美國檢察官分為地方檢察官、聯邦檢察官和獨立檢察官,聯邦檢察官隸屬于司法部,每區一名(美國聯邦檢察系統設立了93個聯邦司法轄區),由總統提名,任期四年,遭遇解雇的8名檢察官任期均未滿。所謂的“工作表現不佳” 有曝光的電子郵件顯示,美國司法部部長岡薩雷斯的辦公室主任凱爾 桑普森(Kyle Sampson)兩年前就對93名聯邦檢察官進行了歸類,其中對布什政府的政治忠誠度和工作表現成為衡量標準,工作表現優異且對總統和司法部長忠誠者列入保留行列,工作表現不力且反對總統和司法部長者列入解職對象行列,他還建議將93人全部解職,并最終導致其中8人離開司法部。
內幕浮現
2007年3月13日,司法部長阿爾貝托·岡薩雷斯的辦公室主任桑普森宣布辭職,這為檢察官罷免事件又增加了一條調查線索。由民主黨派控制的美國國會得到的證據顯示,兩年前,桑普森與白宮官員就有不同程度的往來,商討解除哪些檢察官的職務。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間,桑普森至少起草了3份名單,包括可能遭解職的12名檢察官人選。2006年9月,桑普森第二次提交“備選名單”時特別注明:“我們應考慮除掉”其中8人。到年底一個月的時間8名檢察官的職務就被解除,其中至少5人曾出現在桑普森的名單上。其中阿肯色州聯邦檢察官H E 康民斯三世(H.E. Cummins III)被解職的原因是要為白宮高級顧問卡爾 羅夫的前任助理特莫西·格里芬(J. Timothy Griffin)讓位。
繼桑普森之后,負責司法部與白宮聯絡事務的岡薩雷斯的高級顧問古德林,于4月6日,在一份聲明中宣布辭職,但沒有說明原因。此前,古德林曾通過她的律師對外界宣布,她會出席參議院就司法部解雇8名檢察官事件召開的聽證會,不過在聽證會上她將引用憲法第五修正案,拒絕回答提問。美國媒體普遍認為這與目前在美國政壇愈演愈烈的檢察官解職風波有關。
另外,司法部提供的內部電子郵件和文件顯示,布什辦公室的人員,包括“布什的大腦”——卡爾·羅夫(Karl Rove)以及曾在2005年至2007年1月擔任白宮法律顧問的哈里特·邁爾斯(Harriet Miers),均曾同岡薩雷斯的辦公室主任桑普森通過電子郵件,討論開除不“忠誠于布什者”(Loyal Bushies)的聯邦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官員還透露,岡薩雷斯曾在去年的11月27日早辦公室內參加過一次長達一個小時的會議,那次會議至少有5名司法部高官參加,他們主要討論解雇聯邦檢察官的計劃步驟,這項計劃包括通知共和黨參議員即將開除聯邦檢察官,為可能發生的政治動蕩做好準備,提名接替者并把提名提交參議院確認(聯邦檢察官由總統提名,通常情況下需經參議院批準)。接替人選基本上是為共和黨出過力的人,也就是“效忠布什派”。
這些電子郵件和文件無疑暴露了布什政府是罷免“不忠”聯邦檢察官的決定的幕后之手,8名檢察官工作業績的調查再次顯示,司法部所謂的“表現不佳”只不過是檢察官工作沒有滿足執政的共和黨政府的要求,事件的背后隱藏著白宮與國會政治上的對立與較量,憲政矛盾可能因此而激化。
證據佐證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加州圣地亞哥的華裔聯邦檢察官林劍華(Carol Lam)以受賄罪名起訴共和黨籍的加州眾議員阮迪·坎寧漢(Randy Cunningham),使得坎寧漢在2006年因貪污罪名被判處八年零四個月徒刑,這一成功起訴在當時的轟動非同凡響。然而,當新聞報道披露林劍華準備起訴另一位涉嫌貪污的共和黨眾議員,一天后,岡薩雷斯的辦公室主任桑普森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現在真正的問題在于林劍華”,并稱“該是尋找接替林劍華人選的時候了”。
2007年3月6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召開聽證會。 在被開除的8名聯邦檢察官中,有3名在任職時正在對共和黨議員進行涉嫌貪污的調查,其余則表示自己曾遭到外界壓力,必須展開或加速對民主黨議員的犯罪調查;6位表示曾經遭到共和黨議員施壓,不是要他們去調查投票舞弊行為,就是要他們放棄對共和黨議員的貪污偵查。
2006年12月被辭退的新墨西哥州聯邦檢察官戴維 伊格萊西亞斯(David Iglesias)在作證時指稱,他曾遭到共和黨參議員彼特·多米尼奇(Pete Domenici)和共和黨眾議員海澤·威爾遜(Heather Wilson)的致電施壓,叫他在去年11月中期選舉前以貪污罪名起訴當地的民主黨議員。
華盛頓州聯邦檢察官約翰·麥克凱伊(John McKay)也有同樣的經歷,他在聽證會上表示,他也曾經接到過華盛頓州共和黨眾議員達克·海斯廷(Doc Hastings)辦公室的來電,詢問他調查州長選舉的進度。麥克凱伊曾經負責偵辦2004年華盛頓州州長選舉的舞弊情形,調查終結后他認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這位州長的不法行為或需要進行重新投票。民主黨候選人當年僅僅以129票之差勝出。
康民斯在作證時指出,被解職之后,他曾經接到司法部副部長麥納提的辦公室主任來電,威脅他別再繼續對外放風聲,否則將遭到“報復”(retaliation)。
3月29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桑普森承認,他同白宮和司法部門的同事們就解雇一事進行過長時間的討論,這暗示白宮的確介入了開除聯邦檢察官的決定。他表示,評判聯邦檢察官們的依據不只是他們的“專業技能”,還要根據他們的管理能力、與立法機關和其他政府領導人的關系,以及他們對總統和司法部長的首要任務支持情況。
近日以來,美國觀察組織“華盛頓公民責任與道德”發布報告說,他們通過總統辦公室兩名員工獲知,白宮電子郵件服務器上丟失了數百萬的電子郵件記錄。報告中說,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期間,白宮服務器上超過500萬封電子郵件沒有得到保存,美國國會調查發現,這些電子郵箱涉及白宮一些鮮為人知的活動內幕,其中部分郵件與8名聯邦檢察官遭解職事件有關。
憲政回顧
美國任何法律制度的從無至有,都是不同利益集團與政治團體之間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產物,都是斗爭中相互妥協的副產品。1803年在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中確立起來的聯邦司法審查制度,就是當時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兩大派矛盾斗爭的產物。
司法審查即法院有權判斷國會的立法是否與憲法精神相違背,從而可以宣布國會的立法合憲或者無效,同時,法院還可以審查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各級政府頒布的法令的合憲性。這一制度的確立使美國的司法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耀眼,的確,司法審查制度通過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來對國會的立法權和政府的行政權進行平衡、制約,以防止立法權和行政權的膨脹、擴張或濫用,實質上是一種分權制衡機制,值得肯定和學習;但是深入這一制度確立的背后和從現在的司法正義來看,光環之下隱含著政治斗爭的黑暗以及法律程序存在的缺憾。
首先,判決的不合理性。司法判決需要邏輯性與精煉性,然而該案的判決中法官馬歇爾為了達到政治目的特意在判詞上左拐右拐,說些不著邊際的套詞。
其次,違背了訴訟中重要的回避制度。馬伯利訴麥迪遜案的發生與馬歇爾任職國務卿直接有關,馬歇爾與本案存有重大利害關系。依據司法慣例,他必須回避,但事實恰恰相反,不僅沒有回避,他的審判竟然被譽為經典之作;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披著司法正義外衣的馬歇爾并沒有做到司法獨立內在要求并沒有中立審判、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體現在并沒有真正想維護馬伯利的權利。
危機四伏
按照美國的法律規定,總統有權任免聯邦檢察官,也就是說,白宮有權解職聯邦檢察官,但是權利的運用必須要合法,要按照程序來進行。目前美國司法部僅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由一個月之內解職8名聯邦檢察官,加之在國會要求下布什政府提供的電子郵件和文件,美國布什政府及其司法制度面臨著重重危機。
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商業與行政法小組委員會,不顧布什的警告于美國當地時間3月21日,通過一份授權向白宮和司法部發出傳票,要求涉及檢察官事件的相關人員到國會公開宣誓作證的議案,包括“布什的大腦”——卡爾·羅夫和司法部部長岡薩雷斯。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如果政府官員拒絕公開作證,國會可以采取進一步措施施加壓力,甚至可以使拒絕公開作證的官員受到刑事審判。由民主黨派控制的國會與共和黨派的白宮和司法部處于對峙狀態,假設雙方在解決這一事件時都不妥協,將釀成一場美國歷史上少見的憲政危機。英國廣播公司分析人士也稱,眾議院這次要求幕僚在宣誓下作證將使國會和白宮可能最終要到美國最高法院對簿公堂。
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一直在力抗民主黨呼吁他辭職的要求,但在4月19日的參議院聽證會上沒有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相反,遭民主、共和兩黨議員“炮轟”,共和黨重量級議員卻也附和民主黨的主張,要求岡薩雷斯立即辭職下臺。
4月20日美國眾議院女議長佩洛西打破沉默,要求司法部長岡薩雷斯必須辭職。她質疑岡薩雷斯在開除8名聯邦檢察官爭議事件中的角色公平性,呼吁他應該立刻主動請辭。
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戴維·方坦納(David Fontana)表示,美國聯邦刑事司法制度的特點之一是聯邦檢察官職位本來就是“政治和法律合二為一的載體”,因為他們必須經過總統提名、國會確認才能就職。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僅會導致美國內部各黨派爭斗的加深,也會使美國司法制度的面紗被揭開,三權分立在世界各國被廣泛推崇,這次事件行政權干預司法權,意味著三權分立的恥辱;同時,美國司法制度毋庸置疑會受到置疑,司法制度形成過程中隱藏著政治派別的斗爭,是其斗爭的產物。這場由檢察官事件引發的政治風波到底如何收場,美國司法制度方面將會有何種調整,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