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小就喜歡圖中的五只椰殼雕制成的小酒杯,它嬌小可愛,純正質樸,黑白分明,圖案中的梅花鹿活潑天真,奔跑跳躍自然天真極具童心。稍長,對于自然界的知識知道得稍多一些了,便反問自己:你見到過如此小的椰殼杯嗎?它是用一只小椰殼雕刻而成,毫無拼鑲的痕跡。于是開始了我對椰殼和椰殼雕的考證與鑒賞。
椰子是我國海南島的特產,其汁清涼甘甜可飲用。其殼磨光后色斑斕質細潔有硬度可雕刻制成各種工藝美術品。我國椰殼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詩人陸龜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扇下龍船”的詩句,說明用椰殼制成的酒杯在唐代就很流行。
椰殼雕是一種將椰殼制成各種實用器皿和藝術造型的傳統技藝,它包括雕刻和鑲嵌兩大類技法。
據唐代的《嶺表錄異》載:“椰子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砂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斑斕錦紋以白金涂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绷頁赌显焦P記》載:“椰子大小形殊,最小的椰子稱為面椰,肉不可吃,最宜作酒杯,尤以白色為貴。傳說椰杯盛酒,如是毒酒輒沸起,甚至椰杯自行爆炸”。
椰殼杯的制作一般要經過選殼,清殼,設計,雕刻,拼接,鑲嵌,調色,涂漆,描金等工序。雕刻的手法有淺刻,浮雕,鏤雕,留粽刻,沉雕等,講究布局,章法,書法和刀法的韻味。
圖中椰殼杯共五只,每只高4.2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2.9厘米。杯殼包漿光澤燦爛,如有油性,即油脂感。色棕黑,中有點點棕紅色細點和縱向細筋,斑斕可愛。杯的內側鑲有薄薄的銀膽,緊緊地裹住椰杯的內壁,光滑平整,既在色彩上起到了黑白相映的反差效果,引人眼目,又有防水隔熱保護椰殼的作用。杯外壁的上側刻有一圈交叉海水紋邊飾,近杯底圈足處又飾有兩條光素的弦紋,外壁大塊面雕刻的主題是“松鹿同春”。五只椰杯的外側均以浮雕技法雕出各種松鹿,壽石,靈芝的圖案,當是突出作者賀壽的主題。工藝,雕刻精美,層次豐富井然有序。梅花鹿或飲水于山泉或奔馳追逐于山谷,或悠然自得在叢草松林。周邊松風泉聲,綠茵幽谷,一派風和日麗,反映出天下升平的景色。其刀法老辣堅挺,干凈利落,鏟地平正,打磨精微,而不掩其刀。杯的圈底寬厚,放置平穩。

從該椰殼杯的造型,圖案,工藝雕刻及椰殼的色彩,包漿,銀膽等方面綜合觀察鑒賞,該杯應是清代中期之物。
自晚明至清代中期上流社會中風行用犀角制成馬蹄形酒杯,除了欣賞和顯示身份之外,還有健身和防毒之功效。該類小椰殼杯按著錄所載有遇毒即爆,即裂的性能,當亦是與犀角杯的流行出于一胎。故亦出身高貴,非同凡響。一般此類小椰殼酒杯均鑲銀膽,雕刻精美,除上述祝壽的圖案外還有人物故事,花卉博古,詩句印章等等,形狀有圓形,自然形,唯用單個小椰殼制成。
該類用小椰殼制成的酒杯清中期以后亦與犀角杯的雕刻一樣即告式微,雕刻中的詩情畫意逐漸消失,層次單薄,幾何形圖案增多,以至清末小椰殼絕跡,椰殼酒杯只能用大椰殼的碎片拼貼而成與上述小椰殼杯差之千里矣,當然“酒滿椰杯消毒霧”的功能亦隨之煙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