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仍不給微型車優惠政策,最遲在2010年,中國微型車將基本上消失。”在日前召開的汽車政策及市場信息研討會上,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對中國的微型車市場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在他看來,如果再不采取拯救措施,比日本市場還大的中國微型車市場,將在3年后不復存在。
救救小排量車
小排量車解禁已經一年有余。2006年,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解禁令,取消一切針對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的限制。一時間,業內外好評如潮,類似“小排量春天就要來了”的報道占據了各大報紙、網站的醒目位置,甚至有人宣稱:2006年是小排量汽車元年。可是,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轎車銷量達到228.69萬輛,同比增長25.92%。但同期全國小排量車的市場占有率卻下降了11.67%。1.3升及以下排量的小排量產品市場呈現負增長態勢,特別是排量小于1.0升的車型,上半年累計銷售13.43萬輛,同比下降28.87%,僅占市場份額的5.8%。
不僅如此,“在北京,小排量車的份額下降得更為明顯,至少在25%以上。”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稱,在亞市的上半年汽車銷量統計表上,無一款小排量車排名進入前20,而在去年年底之前,夏利、QQ都是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車型。與此同時,新華信市場研究咨詢公司最近也公布了一份調查結果,通過對1.5萬名潛在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20%的受訪者買車時會首先考慮小排量車。
小排量汽車正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遇。難怪饒達發出了“如果再不采取拯救措施,比日本市場還大的中國微型車市場,將在3年后不復存在”的呼聲。
饒達今天發出的呼聲背后的潛臺詞,分明和當年魯迅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聲一樣,那就是:“救救小排量車”!
小排量車為何“四面楚歌”
小排量汽車為何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甚至出現了“將在3年后不復存在”尷尬境遇呢?
從主觀上找原因:一是小排量汽車企業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偏差,將小排量車當成了低價車或低質車。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態度,各汽車企業也就不可能在技術改造以及資金投入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很少愿意下功夫,只求小排量車質量過得去就行了。二是經濟方面的原因,如今生產一輛小排量車只有幾百元的利潤。有人曾算了一筆帳:生產一輛小排量車獲得的利潤不到中高檔車的1/4,甚至只有一輛豪華車利潤的1/8。與其花錢讓小排量車更完美,不如轉手生產大排量車,時間一長,市場不拱手讓人才怪呢。三是小排量汽車企業主動性不夠,“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既然環保是當今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也已經將節能減排確定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小排量汽車也有十分光明的市場前景,可以說“大有錢圖”,為什么小排量汽車企業就不能在提升和完善小排量車質量、安全、環保等性能上,多動些腦筋,多花些力氣呢?
從客觀上來看,首先是小排量汽車自身的品質有待提高。主要有質量不高,毛病多,安全性差;車型老,設計不新穎,真正可供選擇的種類不多;價差不大,沒有價格優勢,而且小排量還不一定省油;小排量車只適合在市區開,跑長途不行等等,這些都亟需企業改進、提升和完善。其次,是面子等傳統習慣養成的消費理念的影響。中國人都愛面子,買車的面子問題和身份象征問題在消費者心中占了重要地位,求新求大求檔次,成了很多人買車時重點考慮的問題。傳統習慣養成的消費理念導致了消費者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選擇買小排量車的。再次,盡管國家為小排量車松了“緊箍咒”,但由于沒有實質的優惠政策,小排量車生產企業缺乏主動跟進的動力和能力。

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筆者以為,要盡快扭轉小排量車當前的危機,只能靠小排量車企業自己。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首先,小排量車企業應認真反思一下自己存在的問題,仔細分析其中的深層原因,特別是要在指導思想上予以足夠的重視,不能再將小排量車當成低價車或低質車。
其次,小排量車企業要迅速走出“等、靠、要”的思想誤區,自己主動想辦法,盡快提升和完善小排量車質量、安全、環保等性能,迅速扭轉和消除消費者的“小排量車是低價車或低質車”的不良印象,以持續創新不斷提高小排量車的性價比,給廣大消費者不斷的驚喜。
三是要研究市場,制定詳細的市場發展規劃。針對一、二級城市買小排量車的很多都是講究生活品質、愛面子的年輕人的特點,小排量車要走精品路線,在外觀、內飾、舒適度、安全環保上滿足其要求。針對二、三級城鎮及廣闊的農村市場,在滿足安全環保的基礎上,生產各種不同配置的小排量車。
四是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毋庸置疑,我國小排量汽車有著十分光明的市場前景,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這必然會引來國內、國際汽車企業的爭奪。最近,"以廣州本田為代表的汽車合資企業,開始創建自主品牌的嘗試;傳統的自主品牌企業哈飛和奇瑞,卻先后走上了合資道路。于是,近來圍繞汽車行業的“合資自主”與“自主合資”兩種現象,業界展開了各種各樣的討論。筆者以為,“項莊舞劍,意在佩公”,或許“合資自主”的真正目的,就在于進軍小排量汽車領域。因為從價位看,合資企業的自有品牌并不意味著就是低端、低價的代名詞,他們憑借合資企業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針對小排量汽車“弱點”,研發出高性價比的小排量汽車,從而對目前的自主品牌小排量汽車形成正面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