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經濟和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中國載貨車市場保有量快速增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運輸承載日益重型化、市場需求日漸大馬力和高速快捷化,全行業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和新的需求趨向。
中國重型車企業共同趟過的七年
2001年的中國汽車市場,載貨車仍處于“一家獨大”的地位,其產銷量分別為80.24萬輛和81.84萬輛,同比增長5.02%和5.62%。全年重型載貨車銷售量的迅猛增長成為年度行業亮點,共銷售14.7萬輛,同比增幅達77.37%,其中8-10噸的重型車銷量占總銷量的27.7%;15噸以上的重型車占年度重型車總銷量的6.9%。
在這一年,我國汽車工業久存的“缺重、少輕”(即缺重型車、少輕型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觀。與此同時,汽油型載貨車市場份額大幅下降,柴油型載貨車的市場比重顯著上升。2001年全國柴油車產銷量分別為73.37萬輛和74.17萬輛,同比增長19.23%和17.69%,其中柴油載貨車產銷同比增長分別為18.39%和16.42%,但汽油型載貨車產銷同比均下降20%以上。
此外,雖然有重慶慶鈴、南京春蘭等新興重型卡車的下線和批量投產,但由于2000年中國重汽一分為三的“陣痛”,使整個市場處于變革重組期,2001年度重型車市場呈現出以東風汽車和一汽解放為代表的準重卡爭雄局面。
2002年是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也是我國汽車工業和WTO成員國真正“親密接觸”的第一年,更是國內汽車產銷“井噴”的一年。在這一年里,關稅大幅減讓,跨國公司紛紛“登堂入室”。雖然關于要不要民族汽車工業的爭論仍在激烈進行中,但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的興國興業戰略已經得到國家的認同和支持。
這一年,我國汽車工業已是轎車、客車和載貨車“三分天下”,其銷量比重分別為44.90%、27.51%和27.59%。2002年載貨汽車共銷售107.66萬輛,同比增長30.93%。其中重型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25.28萬輛和24.54萬輛,同比增長60.97%和66.96%,15噸以上的重型車占重型車總銷量的7.3%,重型載貨車整車銷售量達8.6萬輛。10-15噸重型車繼續保持上年度增速,尤其是各種專用車(如牽引車、自卸車和水泥攪拌車等)成為該年度市場的一大亮點。
2002年重型載貨車的產銷量在全面增長的同時,市場競爭也進一步白熱化。雖然一汽解放和東風汽車準重型車仍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合計占83%),但是面對福田歐曼的面市、江淮格爾發的傾情涉足以及斯太爾“三兄弟”(即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和重慶重汽)元氣的快速恢復,產品主要集中在180-210馬力的一汽解放和東風汽車進行重型車重組、擴張的步伐開始加速。
2003年是轎車市場在我國汽車工業中“獨占鰲頭”的一年。受“非典”疫情沖擊、汽車消費貸款政策整頓以及各省、市加大對超載車治理等舉措的影響,市場呈現出重型車尤其是加強型重卡車增長放緩、中型車走低之勢。正是由于各廠家不斷推出 “換代型”和“改進型”的重型車產品,才使重型載貨車市場繼續呈現增長趨勢。全年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122.96萬輛和121.14萬輛,其中重型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26.18萬輛和25.58萬輛,同比增長3.62%和4.30%,15噸以上重型車占重型車總銷量的11.6%。

這一年,中國重型載貨車市場完成了從“實用型”到“舒適型”消費理念的轉變,產品質量和檔次普遍得到了顯著提高。從產品結構特征上看,重型載貨車呈現三分天下或四分天下的消費格局,即平板載貨車、工程自卸車、物流牽引車及各種專用車平分秋色。15噸以上的重型牽引車和各種專用車成為市場的“明星”和重型車廠商的利潤新增長點。從市場份額看,三梯隊格局正式形成:一汽解放和東風汽車位列第一梯隊;中國重汽、陜西重汽、重慶紅巖和年度市場黑馬——北汽福田位列第二梯隊;北方奔馳、南京春蘭和年度重卡投產新軍——江淮JAC位列第三梯隊。
200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相關政策、標準的相繼實施,中國乘用車市場陷入“低迷增長”階段,但商用車市場異常火爆,中、重型載貨汽車的市場增勢依然如故,全年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151.47萬輛和152.59萬輛,同比增長23.21%和25.97%,其中重型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36.88萬輛和37.08萬輛,同比增長40.90%和44.98%。
在這一年里,“舒適型”重型貨車逐漸成為市場需求的主角,提高重型載貨車發動機功率的要求愈來愈強烈;以大代小的發展趨勢明顯加劇;新推車型逐漸向高效、大馬力、大噸位方向發展,對加強型車的“冷遇”,在長途物流業尤為突出;此外,由于受產業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多軸車型呈“爆發性”增長,4軸或4軸以上重型載貨車需求強勁。盡管如此,但是在世界汽車巨頭極力擴張、布局和重組中國汽車工業的潮流之下,中國汽車尤其是重型載貨車產業,在當年仍顯得格外幼稚。
2005年是“十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也是整個重型載貨車行業受政策變動、市場調整影響最大的一年,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限載、治超政策以及強制執行新國標GB1589《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等,導致了2005年重型貨車市場出現了八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時也使整個行業陷入了市場、品質和產品結構調整期,年度產銷異常蕭條。
2005年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150.99萬輛和151.79萬輛,同比下降0.4%和0.6%,其中重型載貨車產銷量(尤其是半掛牽引車)的降幅較大,分別為22.7萬輛和23.66萬輛,較去年下降38.42%和36.20%,而重型載貨車整車產銷量分別為6.2萬輛和6.6萬輛,同比也下降了39.39%和32.84%。
然而在這一年,重型載貨車在出口和專用車市場卻呈現火爆態勢,使各廠商春意盎然。全年累計出口載貨車10.41萬輛,同比增長94.5%,其中重型汽車因高性價比優勢在中東、中亞、非洲等地倍受青睞。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北汽福田、重慶紅巖、安徽華菱等企業在出口方面均收獲頗豐。此外,由于水泥攪拌車、消防車、環衛車等受行業政策調整和宏觀調控的影響不大,所以專用車市場需求“全線飄紅”。
國內重型車市場 “六雄并起” 的競爭格局在這一年發生了巨變,東風汽車首次坐上了重型車市場年度銷售總量的“頭把交椅”,一汽解放跌居“二甲”,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北汽福田、重慶紅巖分居三至六位。年度表現較為出色的“新軍”有華菱重卡、湖北三環、四川銀河等。此外江淮格爾發、南汽凌野也在這一年搭上了中國重型汽車的“發展列車”。
2006 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再度“井噴”的一年。全年載貨車產銷量分別為175.29萬輛和166.43萬輛,同比增長9.86%和9.73%,其中重型載貨車行業逐漸走出低谷,市場呈現強勁反彈之勢,全年銷售量為30.73萬 輛,同比增長30.6%;半掛牽引車也結束了2005年的低迷走勢,需求呈現高速增長,共銷售9.27萬輛,同比增長64.18%;14-26噸重型載貨車非完整車輛以出色的銷售量成為年度市場亮點。
在這一年,重型載貨汽車的兩大強勢陣容正式形成,且產銷差距逐漸縮小。前三甲——東風汽車、一汽解放和中國重汽的銷售量分別為6.76萬輛、6.53萬輛和6.02萬輛;次四強——陜汽集團、北汽福田、重慶紅巖和北方奔馳的銷售量分別為3.26萬輛、3.19萬輛、1.81萬輛和1萬輛。新軍安徽華菱和江淮也以0.54萬輛和0.31萬輛的銷售量奮起直追。

在出口方面,重型載貨車的勢頭也比上年度有增無減。
2007年是“國III標準”全面實施的一年。上半年載貨車的產銷量分別為114.18萬輛和112.61萬輛,同比增長28.02%和27.39%。上半年的重型載貨車市場是在“風風火火”中度過的,產銷量分別為26.62萬輛和25.58萬輛,同比增長73.18%和66.84%。各廠商產銷量均超出預期,前六名——一汽解放、中國重汽、東風汽車、陜西重汽、北汽福田和重慶紅巖的銷售量分別為5.5萬輛、5.3萬輛、4.5萬輛、3.1萬輛、3萬輛和1.4萬輛,有四甲的同比增長率超過60%,其中北汽福田和陜西重汽同比增幅分別達120.17%和87.55%。
由于受計重收費政策和國III法規實施的影響,市場競爭依然激烈:東風汽車和一汽解放在產品結構調整完成后,市場競爭力大增;陜西重汽與濰柴動力整合完成后,競爭力快速提升;北汽福田與戴·克“聯姻”后,產品聲譽迅速走強;中國重汽的大噸位重型載貨車市場的龍頭地位依然難以撼動,但面臨的挑戰也在加劇。
各廠商大力開拓出口市場,發展國際化戰略以及大幅度提高產銷預定目標是本年度重型載貨車市場的一個特色。但能否家家“見喜”,仍需靜觀其下半年的市場表現。
不以廠商意志匯積成的市場發展特點
從2001-2006年,中國重型車市場有過“彩虹”也經歷過“風雨”,其年度銷售增長率分別為77.37%、66.96%、4.30%、44.98%、-36.2%和30.6%。這幾年的市場發展特點是:
(1)以大代小的重型化發展趨勢逐年加劇,發展環保、高效、大承載載貨車是趨勢所向。這幾年,大噸位重型載貨車的市場份額平均以10%—15%的速度遞增。
(2)加強型車經歷了從高度“受寵”到極度“冷遇”的市場變化。如在2002-2003年間,為提高超載能力,各廠商大多加強了車輛的后橋、制動器、離合器、車架、鋼板彈簧等部位,在治超治限政策實施后,加強型車市場逐漸萎縮,取而代之的是多軸車,其市場優勢越來越明顯。
(3)主流重型載貨車發動機功率,以每年增長20~30馬力的速度逐年提高。短短數年間,主流重型載貨車主配發動機功率已從2001年的180—210馬力,提升到了300—375馬力。
(4)市場需求逐漸由經濟型→舒適型→品質型→高檔型→歐款型過度發展,車輛配置開始向個性化、多樣化和高科技電子化方向發展,并且市場對中、高檔車的需求不斷增加,用戶群體逐年發展壯大。國內重型載貨車生產企業為提高抗沖擊能力,紛紛在產品結構方面進行擴展,形成高、中、低檔系列化產品,用不同檔次的產品去迎合不同的用戶。
(5)市場競爭逐漸從產品品質→產品差異→營銷策略→營銷服務網絡→服務范圍、水平和備件供應速度→新車型推出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等環節不斷演變,對重卡后來者形成了很大壓力,因為其一方面急需擴大市場,另一方面又面臨著難以支撐一個龐大服務網絡的困境。
(6)面對日益突出的環保、能源問題,用戶日漸關注車輛的環保和節能指標以及其安全系數和可靠程度。
(7)汽油型重型載貨車市場份額逐漸喪失殆盡,柴油型重型載貨車逐漸“統領全軍”。
(8)15噸以上重型載貨車市場已呈現“百家爭鳴”之勢,但60%以上的市場份額依然集中在“斯太爾”家族,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和重慶紅巖的“領軍”優勢依舊明顯。中國重汽是近幾年產銷增長最快的重型載貨車企業,從2001年的0.78萬輛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6.02萬輛,同比增長近8倍;市場份額也從2001年的5%左右躍升到了2006年的逾20%。
世界汽車產業是一個呈周期性、“波浪型”曲線發展的行業,中國汽車業也不例外。回顧這些年中國重型載貨車的發展歷程,使廠商和用戶更加堅定了對高端、高質、高速、舒適、安全、環保型重型載貨車的制造和消費信念。如果欲與國際品牌載貨車重、中、輕的消費市場構成比例(3:4:3)接軌,中國的載貨汽車市場、載貨車企業仍需多做“重”文章。
(編寫:周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