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用車是自卸車、半掛牽引車、廂式車、罐式車等專用汽車的統稱,被廣泛應用于工程、建筑、醫療、服務等行業,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鈔車、清障車、高空作業車等等都可以歸入到這一領域,專用車市場需求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品種多、批量小、利潤高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專用汽車市場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高峰”,這個“小高峰”不僅體現在專用汽車的產量上,更體現在產品品種的日趨豐富、合理和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的提高上。隨著產業政策逐步落實和行業標準法規政策不斷完善,我國專用汽車市場還將得到更大發展。
專用車快速發展的產品 根據市場預測,今后幾年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將在幾個方面快速發展:一是高速公路運輸車輛將成為市場的主角,如重型牽引車、冷藏車、高速公路養護車、搶險救援車等;二是城市專用汽車,包括環衛類的清掃車、垃圾車,市政類的下水道清理車、多功能高空作業車,城建工程服務類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起重汽車,消防類用車,文化衛生類的電視轉播車、照明車、醫療車等;三是煤田專用汽車;四是機場專用車,如飛機加油車、電源車、貨物升降平臺車、掃雪車、除冰車等;五是重大工程類用車,如西氣東輸氣體轉運車輛、保證電力安全的帶電高空作業車、南水北調及公路、鐵路建設工程車輛等;六是油料及糧食運輸車輛等。
我國的專用車制造行業,一直都是以中小型專用車改造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城市建設、公路鐵路建設以及鄉村城市化腳步的加快,使得專用車市場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開始注意到這一市場,其中不乏像一汽解放、東風汽車、北方奔馳、中國重汽等商用車行業的知名企業。
專用車出口增長趨勢明顯 中國汽車出口近年來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其中2006年實現出口數量34.35萬輛,同比增長97.2%,出口金額31.34億美元,同比增長97.8%。中國汽車出口增長明顯高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幅,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出口產品。2007年1-4月,中國汽車出口量為14.18萬輛,出口金額16.1億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41%和51%。根據這個增長趨勢,預計2007年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有望分別達到51萬輛和56億美元。
據了解,中國出口汽車以特種專用車、載重車和大中型客車為主,分別占汽車出口數量的65%和出口金額的72%,而小轎車、小客車和越野車出口則占出口數量的35%和出口金額的28%。中國汽車出口地區呈現多元化,中東、亞洲、非洲是中國汽車整車出口的傳統市場,而歐洲特別是東歐市場也得到大力開發,歐洲已經成為中國汽車主要出口市場之一。

城市物流專用車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的環衛工作也因此變得日益繁重,灑水車、清掃車、吸污車、掃雪車、壓縮垃圾車等市政專用車輛的需求量逐步增長。此外,為了進一步促使國民經濟的增長,國家分階段制定了西部大開發、能源開發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并逐步加以實施,同時,伴隨著奧運工程、世博會工程等重大項目的付諸實施,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等基建專用車也開始受到市場的青睞。而在其他方面,由于各種特定的需求,運油車與加油車以及運鈔車等專用車型的市場潛力也不可小視。可以說,所有這些條件的日益成熟都使得專用車市場迎來了難得的飛速發展時期。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目前發達國家的專用車市場已經比較成熟。據統計,發達國家專用車的市場份額占全部貨車的65%左右,而我國僅占30%左右。另外,國外專用車品種已達6000多種,而我國目前還不到2000種。
專用車的“專用”體現在本地化特色和行業特色這兩個主要方面。就中國而言,隨著專用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專用車的需求將向多功能、環保、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對具有特殊功能專用車比方說城市物流專用車需求的增長必將會越來越明顯。但結合目前國內物流專用汽車生產起步較晚以及生產水平較低的現狀來看,物流專用車市場的成熟還需經過較長的探索階段,眼下重要的是需要涌現一批一線的汽車廠商,特別是輕卡車類廠商需要向產業鏈上游再進一步,讓物流專用車“產品化”、“品牌化”。
專用車國產品牌機遇與挑戰并存 今年3月,中國長春專用車產業基地揭牌。該基地設在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目前區內擁有一汽專用車、一汽客車、恒力專用車等5個專用車整車生產企業,341個專用車品種。未來幾年內,專用車產業園區將加大開發力度,最終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目標。長春專用車產業基地的揭牌,標志著中國首家專用車產業園區的成立。同時也顯示了國內工業界對專用車行業的良好預期。隨著我國公路建設、城市發展、能源消耗結構變化、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專用汽車的市場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專用汽車產品的檔次和技術水平將會有一個大的提升。
專用車產業主要特征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 發達國家和中國在這兩種型式上各占一定優勢。勞動密集型是中國專用車產業的優勢,發達國家正好相反。如果要完成產業的發展,這兩個優勢均要發揮出來。而目前發達國家在技術密集型方面已經不能夠再有所突破,對他們而言,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降低員工工資和裁員兩種方式,顯然,這兩種方式他們都不可能做到。因此,專用車產業對發達國家來說難以再有大的發展,相反這對中國專用車產業而言又恰恰是一個發展的絕好機遇。盡管中國的專用車產業還不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并且技術仍然是該產業的弱項,但是隨著中國專用車產業的發展,這個弱勢將會逐漸轉變。對中國專用車產業而言,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同時具備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兩大優勢。此外,發達國家的專用車產業正在轉移,但它的市場沒有轉移。因此,中國的專用車在國際市場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專用車領域,外國人對專用車的價值認同度很高,盡管中國的專用車在出口時提高了價格,但外國人仍然認為價格便宜。在國內,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專用車產業也有了長足發展。專用車對各行各業來說必不可少,如:攪拌車是將攪拌機放在輪子上,發電車是將發電機放在輪子上等。實際上,專用車是一個將固定的裝置放在車輪上的改裝車,其自身的鮮明特點,明確了專用車技術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國專用車發展迅速,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

技術創新問題亟待解決 近幾年,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際汽車市場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在世界專用車領域仍處于落后地位。據了解,在我國現有的628家(其中新增56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中,70%左右的企業產品雷同,基本上以自卸車、廂式車、半掛車、罐式車(粉罐、油罐)為主,產品附加值低。但一些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專用汽車產品由于企業的研發和市場開發能力有限,仍然擺脫不了進口的局面,如機場加油車、飛機牽引車、航空食品車等。在國外的展覽會上,專用車零部件和上裝部分的展覽規模比整車大。而國內正好相反,整車多,上裝零部件少得可憐。事實上,專用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上裝部分。國外企業十分重視上裝零部件的發展,重視掌握關鍵技術。而在國內,很難找到有名的上裝產品生產企業,好的上裝都是從國外進口。國內所謂的高檔專用車,就是把國外的關鍵零部件裝在底盤上,雖然整車的附加值比較高,但企業獲得的利潤卻不高。國內企業不注重上裝零部件的專業化分工,如果不掌握上裝部分的關鍵技術,國內專用車的發展后勁和增值空間就非常有限。目前國內的相關政策法規大大束縛了專用車企業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含量的上裝零部件。企業能做出好產品,但是要把好產品變成好商品,門檻、關卡太多,成本太高,耗費時間太長,企業根本耗不起。抓專用車應該抓源頭、抓根本,專用車的上裝部分就是源頭和根本。

落后的不僅是技術 目前汽車行業管理正處于轉型期,現行的汽車產品管理制度不盡完善。國家發改委的公告管理制度、國家認監委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環保部門的環保目錄制度、車輛上牌管理制度等等,雖然一方面對汽車產品市場加強了管理,但多頭管理也給汽車生產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制約,一個環節不到位就會影響企業的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此外,標準法規的修訂跟不上產品開發的進度,且行業標準法規體系混亂,執行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科學管理,企業不好執行和把握,嚴重制約了專用汽車行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專用車要在技術和產品檔次上有更大的突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政策法規環境和市場環境。
專用汽車行業發展的五大趨勢 據了解,我國專用汽車市場開發較為緩慢,市場細分程度不夠,目前專用汽車占普通載貨汽車比例在40%左右,產品雷同性大,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要求。在產品生產工藝環節硬件方面國內外差距正在明顯縮小,但在生產工藝管理、要求及執行度方面國內外企業差距較大。因此,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際市場形勢來看,我國專用汽車都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專用汽車行業的發展具備如下趨勢:
—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發展趨勢。隨著國民經濟總量構成的變化,市場對專用汽車品種的需求格局將相應改變。普通自卸汽車需求量將會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逐漸減少,廂式車、半掛車以及用于城市配套服務車輛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隨著市場競爭趨勢的加劇,產品成本的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價格取勝的競爭優勢將被進一步弱化,以技術創新的替代性經濟增長將成為專用汽車行業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此外,市場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將大大增加,這種趨勢將提高專用車企業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積極性。
二是合資合作、資產重組趨勢。從國際市場形勢來看,國外發達國家因受勞動力價格及經濟低迷狀況的制約,近年來制造業紛紛外移,給我國專用汽車進入國外市場提供了一定機遇。一方面,國內專用汽車靠其價格優勢在歐、美、日、東南亞和中東市場不斷增加市場份額,為國內專用汽車進入國際市場奠定了良性基礎;另一方面,國外專用汽車企業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會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他們在中高端產品方面占據絕對優勢,通過合資合作,將會對促進我國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隨著政府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專用汽車企業民營化率將會提高到80%以上,企業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三是生產模式特色化趨勢。國內專用汽車生產企業一般分為運輸類和作業類兩種模式,部分運輸類企業有少量作業類產品。運輸類企業產品結構“小而全”,作業類企業產品結構呈單一化、系列化,這種結構模式將會維持較長時期。運輸類企業針對國內小批量、個性強的產品用戶,建立應變能力強、有特色的新型現代化生產企業。
四是區域化的產業集中趨勢。國家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形成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規模企業發展政策,這一政策將推動行業優勢資源的重新配置,有實力的企業將進一步整合行業產品結構,提高專用汽車產品行業生產集中度。
五是行業管理的科學化趨勢。為與國際接軌,我國汽車管理政策正處于轉型期,現行的汽車產品管理制度不盡完善,政府部門分工過細,行政手續比較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用汽車行業發展,這與國際發達的汽車市場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日本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階段依照日本保安基準,設計完成后向日本國土交通省申報,申報批準后新產品符合道路交通法即可運行。因此,國內汽車管理政策將會繼續調整和完善并逐步向科學化邁進。
專用汽車產品的六大趨勢 未來幾年,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將主要呈現如下六大趨勢:
一是重型化、多軸化趨勢。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相關行業的高速增長,巨大的資源消耗,成為我國重型車和重型專用車發展的原動力。道路條件的改善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公路運輸的高速化、集裝箱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是輕量化、高技術化趨勢。鋁合金及不銹鋼材料的罐體、廂體在我國專用汽車行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減輕自重,提高運輸效率,對于推動我國專用汽車技術進步,縮短與國外產品的差距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是廂式化和城市專用汽車的輕型化趨勢。尤其是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廂式半掛車、集裝箱半掛車已成為物流企業的主力車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藏集裝箱半掛車也會逐漸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世界商業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超市比比皆是,輕型廂式車需求量將越來越大。
四是智能化趨勢。隨著新世紀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為高速公路建設和發展服務的專用車都將有大量的需求和發展,而這些專用汽車的專用特種裝置將是滲入大量高新技術的智能型裝置,有的將根據需要逐漸采用機械手或者直接采用機器人。
五是新能源化趨勢。20世紀末,科學技術發達和汽車制造技術高度發展的國家陸續出現了太陽能汽車、原子能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的汽車,加上已經有比較成熟技術的采用天然氣、沼氣作為驅動能源的汽車。這些新能源體系已經逐漸形成,并且將會成為取代汽油和柴油的汽車新產品。隨著汽車新能源體系的逐漸形成和發展,大量采用汽車基本型底盤改裝的專用汽車也必然成為新能源專用汽車新品種。
六是環保節能趨勢。21世紀,人們將與環境污染和生態蛻變問題直接面對,而且不得不采取針鋒相對的辦法與之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專用汽車毫無例外的要順應需要,一方面要克服自身所產生的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地球生態的破壞力,諸如采用新能源減少廢氣的排放;采用新結構和新技術降低噪音;在保溫、冷藏等方面采用無氟替代技術。另一方面在推進新世紀綠色環保進程中要著力開發出能滿足需要的綠色環保功能的專用汽車。
做精、做專才能帶熱專用車市場 我國的專用車是依附在底盤制造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主機廠聯系密切,大多數企業通過外購對底盤進行改裝生產,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造成了專用車市場混亂的局面,直到去年國家對治超工作的嚴格落實,才算是完成了專用車行業的第一輪“洗牌”。專用車市場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定位問題,即要在“專”上下功夫。當前,國內一些改裝車廠定位在汽車行業,和汽車行業是同盟軍關系,造成了專用車市場的混亂。而要改變這種局面,要搞好專用車的定位問題。專用車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向著專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就是根據用戶的特種要求,生產包括起重車輛、帶云梯的專用車、集裝箱運輸車等一些新結構、價格比較高、用途比較特別、品種多、批量少的車輛。同時,在今后專用車行業改組中,每一個專用車廠都得研究產品的專門用途,而不要拘泥于發展現在批量比較大、品種比較少的車型,而是根據專用車市場的特點,發展產量小,品種多的車型。這是我國專用車行業發展的趨勢。從根本上改變專用車市場發展局面,還是要在“專”字上下功夫,專用車應該滿足其專業化的行業特點,向多功能、環保、安全、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未來市場對專用車的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和高科技含量化,對具有特殊功能的專用車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需求高新技術專用車的呼聲將越來越高,這是專用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針對國內專用車市場機械化程度低、功能單一的特點,專用車生產廠家當務之急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與主機廠形成互助合作的關系,開發和研制一些能滿足特殊要求的專用車底盤,使高新技術在專用車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專用車的自動化、專業化以及多功能方面進行探索,滿足新形勢下用戶對專用車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整車廠的進入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在專用車領域做精做專,才有可能帶熱總體低迷的專用車市場,給企業帶來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