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口腔治療技術的發展,盡可能保留每一個功能牙,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牙科醫師的重視。因齲病、外傷或其它原因形成的殘根、殘冠,經過完整的牙髓治療和牙體修復,不僅可以保留,而且可以做義齒修復的基牙,縮短固定橋體的長度或因殘根、殘冠作基牙,使一些無法進行的固定修復變為可能,恢復正常的生理解剖形態,咀嚼、發音等功能,提高了修復體的修復質量。鑄造樁核冠是由樁核和外冠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具有適應性好、修復質量高,維持時間長等優點。由樁-核-冠組成的實質性修復體是牙體組織缺損的主要修復方法之一。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牙體大面積缺損而牙根無松動且有足夠長度,經完善的根管治療無任何臨床癥狀者,其中前牙鑄造樁核者78例,后牙25例,共1.03例,全部采用烤瓷熔附金屬全冠橋或鑄造金屬冠橋修復。
1.2 修復方法
1.2.1 適應性:修復前進行常規檢查,并對殘根殘冠拍X線片,分析根尖周病變,進行根管治療,觀察2周,若無異常采用鑄造樁修復。冠釘的根內段一般為根長的2/3,根外段為牙冠長的1/2。根面預備成“斜面平面一斜面”的45°圓臺形式,防止旋轉脫位。對伸長、牙齦萎縮、傾斜、牙根外露的牙、牙槽骨吸收在1/3~1/2以內的患牙,能保留的盡可能保留,完善根管治療,觀察2~3周無異常,方可用作橋基牙。
1.2.2蠟型制作:用嵌體蠟制作冠樁聯體蠟型,先制作根管內蠟型,可在根管內蠟型中放置金屬絲,以利取出根管內蠟型,同時起到鑄道針的作用,再制作冠部蠟型,要求同金屬烤瓷冠,要求基牙軸面與長軸呈3°~5°,各軸面基本互相平行,無倒凹,前牙切緣及后牙牙臺面需磨除2.0mm,唇頰面需磨除1.5mm,近遠中鄰面1.2~1.5mm,舌側0.8~1.5mm,基本肩要求寬0.7~1.0mm,深至齦下0.6~0.8mm,沿牙長軸方向作聚合度為2°~5°;長橋聚合角適當增大5°~7°,得到共同就位道。常規安插鑄造、包埋,高溫鑄造完成基底冠一樁聯體鑄件,再熔附瓷層。也可先完成樁核鑄件,粘固后再制做全冠。
2 結果
在所進行的103例修復中,進行了2~4年的臨床視察。為了評估核樁的修復效果,制定如下標準:①良好:義齒完整,顏色和形態自然,頸緣密合,牙齦緣無充血,樁冠基牙無松動及崩瓷現象(92例)。②一般:樁核比較穩固,咀嚼功能良好,但牙齦有輕微的炎癥或萎縮(8例)。⑧差:樁核及修復體松脫,咀嚼功能差(3例)。
3 討論
3.1 樁核冠的特點和優點:樁核冠修復利用插入根管內的金屬樁和包繞殘冠的金屬基底冠,既有樁冠的作用,又有全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優點:①不需殘冠切斷,能更多地保存牙體組織。②增大了修復體與基牙的接觸面積,增加磨擦力和粘著力,增強固位作用。⑧殘冠的頸緣制備,能獲得全冠修復的邊緣適合性,更好地保護齦緣組織的健康。④選作固定橋固位體時還可按需要改變就位方向,而且便于修理,不用除樁。
3.2 樁核冠的固位和抗力:傳統樁冠是利用樁和根管壁間的摩擦力和粘固劑的粘著力起到固位作用。通過制備唇、腭(舌)斜面起到一定的抗側向扭轉和抗折作用。但其固位和抗力常受到根管條件、根面制備、密合程度、粘合劑溶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修復體松動,根管壁折裂的發生率增加,遠期療效受到影響。而樁核冠結合了傳統樁冠和全冠的固定特點,既利用了金屬樁和根冠壁間的摩擦力,同時增大了修復體與根面的接觸面積,增強了粘著力。
3.3 對牙齦的保護作用:隨著修復技術的不斷提高,修復體對齦緣的健康及美觀的影響已受到了臨床醫師的重視。傳統樁冠唇面頸緣預備至齦下形成唇斜面,與全冠頸緣肩面相比,它與牙根面密合性較差,粘結劑易外露,這些都是齦炎的發病因素。而樁核冠采用排齦技術,頸緣制各到齦下,成凹面肩臺,可獲得良好的邊緣密合性,最大程度地減少對于齦緣的刺激作用。
3.4 修復效果一般的8例,可能由于修復牙的齦邊緣過長拋光不佳或有懸突以及粘固過程中損傷了牙齦引起。失敗的3例均為余留牙體折裂,原因是磨牙髓室底缺損過多在咬合力作用下近遠中向裂開。我們建議在基牙預備中應盡量少地磨除牙體組織,用健康的牙體組織作為核的一部分,可增強固位作用。防止牙折。
3.5 根管壁在粘固前進行酸蝕處理,冠樁做噴沙處理,選用樹脂類粘結劑粘固以增加粘結力。牙體牙髓病發展到晚期多形成殘根殘冠,更好的保留并利用殘根殘冠為口腔科治療及修復技術提出的要求更高。樁核冠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但其操作較復雜,特別是后牙多根管共同就位道的制取以及修復后根裂,核冠脫落等一直是困擾修復科醫師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