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國家,越來越盛行為征婚者提供“快速約會”服務。這通常是在某家婚戀公司的組織下,大約20名征婚男子與相同數量的征婚女子聚會,每個人都輪流與每個異性交談3至7分鐘,交談后在卡片上寫下是否愿意與之再次見面。如果雙方都有意,婚戀公司再提供對方的聯系方式。在外人看來這種方式似乎顯得很倉促,但是研究一再表明,人們通過短時間的接觸就能對人形成很準確的判斷,即使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交談,也已足以對對方的外表、性格、智力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
顯然,這是研究人類如何擇偶的一個很好的材料。研究人員讓參加快速約會的人事先填寫問卷,讓他們對自己的外表(相貌、身體健康狀況)、地位(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家庭義務(是否愿意要小孩、撫養質量)等幾方面進行評價,然后表明自己想要什么樣的配偶。結果表明,不論男女,他們想要的配偶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都與他們對自己的評價相當(例如,覺得自己相貌平平的,也想要一個相貌平平的配偶)。或者說,“門當戶對”是一般人心目中理想的婚姻狀況。進化生物學把這稱為“相似-吸引”假說。
但是研究人員也發現,雖然人們心目中這么想,實際作出選擇時,卻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男性和女性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了非常不同的傾向。不管是什么樣的男性,他們都非常看重女性的外表,而不太在乎女性的其他方面。女性也主要是根據自己對自己的外表的評價,而對男性的外表、地位和家庭義務各個方面作出綜合的衡量。例如,如果女性覺得自己長得漂亮、身材好,那么就會想找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配偶。而且,在擇偶時,女性要比男性挑剔得多。在一次“快速約會”之后,男性平均來說愿意和其中一半的女性再次見面,而女性只愿意和其中三分之一的男性再見面。
這符合進化生物學的“潛能——吸引”假說。按照這個假說,動物的擇偶實際上是在為繁殖后代、傳播自己的基因進行投資,所以要找最有潛力的合作伙伴。但是雄性和雌性在生殖方面的投資狀況不同,對合作伙伴的要求也就不同。對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雄性的投資、負擔比較小,主要就是貢獻出了基因,受精之后其使命差不多就完成了。因此他對雌性不會很挑剔,最關心的是雌性是否有生育能力、是否能生下有良好基因的后代。女性吸引男性的那些外表特征,其實都是有生育能力、有好基因的標志。
但是雌性則不然,她的生殖投資要大多得。在受精之后,她還得忍受長時間懷孕的不便,還要承擔撫養后代的主要責任。因此,她要比雄性挑剔得多,不光要看雄性是否有生育能力和好基因,還要看他是否有豐富的資源和強烈的意愿為她及其子女提供優厚的生活條件。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
這一點,早在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一書中就已經提出了,可以歸納為“挑剔的雌性、競爭的雄性”原則。我們人類其實也和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遵循著這條擇偶原則,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乃至有意否認這一點,但是已寫入基因的本能仍然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