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我愛上了那里的一切,當然也包括藏地的飲食。
西藏的飲食,以藏區特產的農作物、磚茶、牛羊肉為主。調味主要佐以鹽、糖、蔥、野蒜和生姜等。因受川菜的影響,辣椒也是常用的調味品,同時又因為與尼泊爾和印度毗鄰,便也有使用咖喱和胡椒的傳統。
西藏地大物博,能夠作為飲食的原料很多,像魯朗的柴雞、林芝的蔬菜、察隅的菌子、雅魯藏布江的裸鯉……無一不是至鮮的美味。
但是不同的地方習俗也不同。就拿魚來說,有些地區的藏民是不吃魚的,他們認為魚類的身上往往有轉生的靈魂。但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人們并不把魚作為禁忌食品。
我的記述無法將藏區的飲食全面介紹,我的標準就是我喜歡的口味??墒遣徽撃阆矚g與否,能否吃得慣,在藏區的飲食里你都離不開這幾樣東西,就是在藏區被譽為“四寶”的經典食品——糌粑、酥油、磚茶和牛羊肉。
糌粑面和北方的炒面或者油茶很相似,但是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也不除皮。吃糌粑的時候,大都先把少量的酥油茶倒入碗中,加點糌粑面,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轉動和攪拌,直到能把糌粑面捏成團為止。剛開始不好掌握,我的辦法是再加一小團酥油,就比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直接用酥油茶拌和成的糌粑團叫做“粑”,可以蘸牛肉湯、酸奶或者直接進嘴而食。也有在面疙瘩里放些野菜或者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面特有的清香外,還增加了韌勁,更加耐嚼,營養也更加豐富了。
酥油茶大家都很熟悉,北京的藏族餐廳也有售賣,可是酥油味好像淡薄了一些。我在然烏雅則村卜住家里喝到了純正的酥油茶,色澤淡褐,香氣濃郁,表面浮有油花,喝起來咸香、順滑、油潤,越喝到后來磚茶的味道就越突出。
品嘗藏地獨特的飲食,那是一場舌尖的風花雪月,讓人深感新奇愉悅,難以釋懷。
除了酥油茶,我特別喜歡的飲料還有青稞酒和酸奶。青稞酒味道略酸,分為青青稞酒和黃青稞酒,分別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釀造而成。有度數特別低的,我可以連喝幾大碗;也有經過蒸餾而度數高的,可以達到五六十度,后勁也大,飲酒時一定要弄清楚再夸??凇N以诘ぐ筒卣男±芳依飼r,想聽這位藏區選美大會上的“石榴花”唱情歌,小拉姆于是要求我連喝三碗青稞酒,她卻偷偷地把青稞酒換了種類。我不以為然地連干三碗,小拉姆也很給面子,不僅自己唱了一首,她的媽媽——丹巴地區有名的金嗓子也獻唱了一曲,可是我還沒有聽完,就已經不省人事了。第二天朋友們笑著說,最后出動了三個康巴漢子,才把我從餐廳抬到房間里。
藏地的酸奶白皙稠濃,要用最新鮮的牛奶來發酵。我在塔公草原,專門向牧民學習了制作酸奶的技術。藏地通常氣候寒冷,所以阿姐把燒開的牛奶盛在木桶里,放上以前剩下的酸奶作為酵母,然后用厚毛氈層層包裹,過一天就成為味道濃香的酸奶了。藏區的酸奶很稠,甚至凝結成塊,有的時候盛在包著銀邊的木碗里都倒不出來,只能用勺子挖著吃,但味道更加自然。我自己的吃法是將人參果蒸熟,拌在酸奶里作為零食,一邊看書一邊食之。這人參果其實就是蕨麻的根,色黃褐,有清香,質綿軟,味微甜,還可以拌沙拉。蒸好的香甜綿軟的人參果,配以黃色的胡蘿卜丁和碧綠的豌豆仁、瑩白的水梨丁和沁香的葡萄干,加上藏式濃稠的酸奶,不僅色澤喜人,入口亦充滿自然的氣息,其味悠長。
藏族人還喜歡吃風干的牛羊肉。這種肉一般在十一月底做,做好的風干肉表面為深紅色,撕開卻略顯白色,表明已經沒有了水分。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以后可烤食或生食,吃的時候一定要撕成絲,否則腮幫子肯定會酸疼一兩天。
說到大菜,我喜歡酸蘿卜炒牛肉絲、藏式烤蘑菇、藏血腸、夏卜欽和烤羊排。酸蘿卜是胡蘿卜泡酸后切成的絲,和牛肉絲炒在一起,酸香撲鼻,卻不油膩。也可以配薄餅卷著吃,薄餅是死面烙成,帶著青稞面特有的香氣。藏式烤蘑菇很清淡,一個個的蘑菇片上撒著細碎的小蔥花,略略涂著薄薄的辣椒醬,最主要的是撒了青稞面粉,這樣烤出來才有特殊的香氣。血腸的做法和漢地的相同,但是不完全是血,里面還有切碎的肉丁。夏卜欽就是生牛肉醬,把新鮮的牛肉剁成碎末,和特殊的香料拌均勻,看上去還有一些血水。我第一次吃夏卜欽的時候戰戰兢兢的,用糌粑蘸著嘗了一小口,便立刻被爽口的鮮美所征服,從此逢藏餐必點??狙蚺挪煌耆强?,先用水略煮一會兒再烤,肉質比一般烤肉要嫩,而且油脂外溢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吃完大菜,來些主食,我最喜歡藏式炒面和土豆咖喱飯。炒面的做法和漢地類似,但是面條要用較濃的堿水和面,色澤發黃,煮熟后再炒,一定要加骨湯、牛(羊)肉丁,藏味一下子就出來了。
如果胃口不好,我也選擇一些點心,經常吃的是“褪”?!巴省本褪悄淘猓敏佤蚊婧湍淘右约耙稽c酥油加白糖細細和勻后,再擠進模子里,制成一個個兩面有浮雕蓮花的心形小糕點,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我和我的藏族朋友們也包過安多包子,皮是用燙過的面做的,餡子以牛羊肉為主,摻和少量嫩蔥,我按照漢族的習慣想放一些蔬菜末,藏族朋友趕緊制止說,放了蔬菜就不香了。然后直接調入清油、花椒、鹽巴、肉湯,拌勻即可。再把面皮捏成波紋皺褶,填入肉餡,轉動手捏成。包好的安多包子一個個如蓮花盛開,造型考究美觀,味道可口,不腥不膩。燙面的皮子有韌性,里面是整個純牛羊肉的大丸子,再加一汪油水,蘸著辣醬吃,真香!不過吃的時候要小心,我的一個臺灣朋友就上過當,我們熱情地請他吃安多包子,他很興奮地大咬了一口,接著就聽到他和對面的央珍小妹妹同時慘叫一聲。原來,他被滾燙的牛肉湯燙傷了舌頭,而濺出的肉汁又燙了央珍的胳膊。我們都憋著笑,告訴他,吃安多包子要先咬開一個小口小心地吮吸湯汁,然后再吃包子,就不會發生類似的“慘痛事件”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日常的小吃。我喜歡鹽水煮的白瑪土豆和馬拉岡朵。白瑪土豆淀粉含量高,入口綿軟,清香可口。馬拉岡朵是用白瑪土豆制成的泥,外邊煎炸出一個硬殼,色澤金黃,從中間劃開一刀,里面卻是乳白色并且軟嫩發糯,然后配以特制的辣醬來吃。這道菜常常讓我不顧熱量大增,埋頭猛吃,不忍放下筷子。
光說干的了,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藏區,喝湯可以很好地緩解干燥和腸胃的不適。湯里面我比較喜歡牦牛骨髓湯,湯色潔白如牛乳,里面有白而香軟的牦牛骨髓,但是骨髓上面如果有黑條紋就不要食用了。湯里還要加幾根冬蟲夏草,三五片天麻,撒上蔥花和芫荽,喝起來滿口生香,渾身發熱,胃里嚴絲合縫,再也吃不下東西了。
很多朋友聽說我經常去藏區,都用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我,紛紛問我:“吃得不習慣吧?”我只好為難地揚起更加發胖的臉龐,笑著問他們:“你看,我是不是都餓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