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作料為餡,包成后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原名嬌耳,據傳是中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讀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記掛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患者。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患者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患者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懷念著張仲景。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婦科圣藥話阿膠
葉水泉
阿膠,又名驢皮膠、傳致膠、盆覆膠,以色烏黑、無腥無臭、經夏不軟者為佳。它由一種驢皮熬制而成,據說古人是用山東東阿縣阿泉井之水熬膠,故叫阿膠的。一般是將驢皮放在大池中浸泡,每天換水兩次,3天后取出,用刀刮去毛皮和附在皮上的肉屑,再幾經清水漂凈,晾干后切成小塊,加水熬煮而成。經放置3年以后,火毒基本退盡,膠的外觀呈無光澤的暗黑色,才是道地的阿膠。阿膠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最早見載于《神農本草經》,并被列為上品。祖國醫學認為,阿膠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止血、安胎之功效。可用于血虛眩暈、心悸失眠、陰虛咳嗽、虛勞咳血、熱病傷陰、吐血、尿血、便血、鼻出血、崩漏、月經不調、胎漏、缺鈣引起的抽搐等病癥。它被歷代醫家視為補虛、養血及治療各種出血的必用良藥。
據分析,阿膠內含有骨膠原、蛋白質、18種氨基酸以及鉀、鈉、鈣、鎂、鋅等17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E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
藥理學研究表明,阿膠具有以下作用:①能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長,從而能迅速恢復、提高失血性貧血患者體內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數量,有強大的補血作用;②能改善人體內的鈣平衡,使低鈣血癥趨于正常,這與其含甘氨酸有關,能防治因缺鈣引起的抽搐癥和骨質疏松,這也印證了中醫關于阿膠可治療風證的理論;③預防和治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這是因為阿膠含的氨基酸與維生素E能促進肌細胞的再生,防止進行性肌變性癥的發生,并且還有降低氧耗、耐疲勞、抗衰老的作用。此外,阿膠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減慢腫瘤生長,改善癥狀,從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阿膠對促進血液的產生,影響血中鈣的新陳代謝等有很大的作用。各種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用阿膠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下面附上幾則驗方:
1.治妊娠尿血:阿膠切塊炒黃,研末,飯前服6克,用粥送下。
2.治月經不止:阿膠炒焦為末,取6克用酒送服。
3.治產后虛損,大便秘結:阿膠(炒)、枳殼(炒)各30克,滑石7.5克,共研細末,做蜜丸為梧桐子大。每次服20丸,溫開水送下。
4.治陰虛內熱引起的吐血、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癥:用阿膠10克烊化,沖人含有生地黃15克、蒲黃10克的藥汁中內服,每天1劑,有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