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由于潰瘍病的病變部位在胃或十二指腸內膜上,隨時都受著胃液和食物的刺激,它的發生、發展和癥狀的輕重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不能光靠藥物,還要注意飲食調理,以減輕對病變部位的刺激,緩解疼痛;同時應該供給充足的營養,糾正貧血,促進潰瘍愈合,避免發生并發癥。
常見飲食誤區
誤區一:牛奶療法
由于牛奶營養價值高且有較好的潤滑特性,一直被廣泛用于潰瘍病的飲食治療,直到后來被證明是一種強力促分泌劑后才停止使用。現已證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可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強,其本身并不是一種抗酸劑。所以,胃潰瘍患者常飲牛奶并不利于胃潰瘍愈合。然而,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對胃潰瘍患者有益,故每日飲用250克是不會有問題的,也可將250克牛奶分2次在餐后飲用,可起保護潰瘍面的作用。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可以適當多喝牛奶,但每日不應大于500克,且應分2-3次飲用。
誤區二:只吃細軟食物
食物中纖維素不足也是引起潰瘍病的原因之一。有人對潰瘍患者隨訪,發現飲食富含纖維素的,胃潰瘍復發率為45%;飲食過分細軟者,胃潰瘍復發率為80%。同時細軟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時間較少,未能使唾液充分分泌。唾液不僅能幫助消化,還有中和胃酸、提高胃黏膜屏障作用。所以胃潰瘍患者只要病情穩定,可以食用普通飲食,但應少用或不用含粗纖維多或粗糙的食物。盡可能減少對病變部位的刺激。
飲食治療原則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確保營養,以適量的食物中和胃酸,減少對潰瘍面的刺激,緩解疼痛。
避免或減少對病變部位的刺激避免食用粗糙食物,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類、干果等,以及生冷的、易產氣的食物;少用或不用濃湯類、濃茶、咖啡、可可茶及部分調味品(如芥末、胡椒粉、醋、辣椒、咖喱)等;禁用油煎、油炸及過熱的食物,一般食物的溫度以45-55攝氏度為宜。
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充足的蛋白質是促進潰瘍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攝入量每天每千克體重不應少于1.2克。應選用易消化的蛋白質食品,如雞蛋、牛奶、豆漿、禽類、水產類、瘦肉類等。
供給適量脂肪潰瘍患者每天脂肪供給量以50-60克為宜,應選擇易消化吸收的乳酪狀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黃、奶酪等,以及適量植物油。
供給充足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建議常吃水果和蔬菜,不僅可預防潰瘍病,還能提供足夠的礦物質。每日食鹽攝入量以4~6克為宜。
根據上述原則,對潰瘍患者適宜的烹調方法有蒸、煮、汆、燉、燴、燜等,其加工出的膳食軟、爛、易消化。不宜用油煎、爆炒、煙熏、腌臘、醋熘、涼拌等方法,其加工出的食物硬、有刺激性且不易消化。
總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治療應個體化,根據個人的飲食習慣及耐受力安排飲食,并注意能量充足,營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