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熟悉的只是膽結石、膽囊炎,現在膽囊癌也很常見了。
專家們普遍認為不典型增生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在膽結石或其他膽囊疾病切除的標本中,83%有上皮增生,13.5%是非典型增生,3.5%發生原位癌。因此,以下5類膽結石患者,應視為膽囊癌變的高危人群:①中老年女性膽結石患者;②病程長,膽結石病史在5年以上者;③膽結石患者,B超提示膽囊壁有局限性增厚者;④膽結石直徑大于1厘米以及嵌頓部結石者;⑤膽結石患者,近期上腹部膽囊區疼痛變為持續性疼痛,并有明顯消瘦者。
膽囊癌重在預防。如果膽結石合并膽囊炎反復發作,膽囊萎縮或膽囊壁明顯增厚,已發展成瓷器樣膽囊,或以往曾接受過膽囊造瘺術者;無癥狀的膽結石直徑大小3厘米,年齡超過50歲者,特別是女性,應考慮做預防性膽囊切除,以防不測。
如何預防膽囊炎、膽結石?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飲食要有節制,食不過飽,而且不要偏食,避免暴飲暴食。平時以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為主,宜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以及過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嚴格控制食用肥肉、辛辣食物、油炸食品,以及含油脂多的干果、種仁類(核桃、花生仁、腰果等)及蛋黃、動物內臟、魚子等,多吃蘿卜、青菜、豆類等,多食新鮮水果。此外,要不飲或少飲酒。
其次,進食要有規律,這是預防結石的最好方法。飲食要定時、定量。要重視早餐,因為空腹時膽汁分泌減少,而膽固醇含量不變,形成高膽固醇膽汁,時間長了易形成結石。此外,平時要多吃利膽食物。研究者發現,菠菜、洋蔥、番茄、四季豆、玉米、青椒、南瓜、紅皮白蘿卜、蓮藕等有不同程度的溶石作用。
肥胖和體重迅速下降都是膽結石的危險因素。不愛好運動、有靜坐習慣、腹壁松弛、飲食中長期缺乏脂肪、膽囊肌張力減低者,都可使膽汁慢性淤積而形成結石。因此,對久坐的人應強調進行戶外活動,可選擇做操、跑步、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提倡腹式呼吸,能對膽、胰、腸胃起到有節律的“按摩”作用,使膽汁分泌排泄通暢,減少膽石形成。
什么是腔隙性腦梗死
車 驤
在腦梗死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做腔隙性腦梗死。它是由于腦部細小動脈阻塞,產生微小的腦梗死灶,留下形態不規則的腔隙,故叫做腔隙性腦梗死。醫學研究發現,腔隙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性高血壓。由于長期高血壓對血管壁的作用,使得血管壁產生節段性脂質透明變性、壞死,并形成微小的動脈粥樣瘤等改變,這些變化使得血栓很容易在該處形成。另一種原因是動脈扭曲、移位,使血流淤結,促使微血栓形成。此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也與腔隙性腦梗死有密切關系。由于腔隙性腦梗死的病灶較小,其病情也較輕,患者一般都不會有意識障礙,有1/5的人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有相當部分患者僅有輕度的感覺異常、肢體無力、頭暈等表現或無任何癥狀,需要去醫院做CT及磁共振檢查才能發現、證實。由于梗死部位的不同,臨床表現的多樣化,可分為五種類型:
①純感覺性腦卒中:表現一側面部或肢體有冷、熱、刺痛、腫脹、牽拉或觸覺過敏;②純運動性輕偏癱:一側面部、上下肢無力;③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一側下肢無力,走路不穩;④構音不全一手笨綜合征:發音、講話困難,輕度吞咽困難,手笨拙、無力;⑤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一側肢體感覺和運動均有異常。因此,當一個5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出現上述表現時,應該想到本病的可能。
腔隙性腦梗死病情多較輕微,常在2周內恢復,但是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言語含糊、肢體運動不協調等表現,絕不能忽視,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治療上可通過藥物擴張腦血管、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血流速度,但更重要的是預防復發。所以,中老年人應定期檢查血壓、血脂、血糖,以便能及早發現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和糖尿病。對這些病只要經過有效的干預,如降壓、降脂、控制血糖,并遠離吸煙、酗酒、不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降低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生率。如果動脈存在粥樣硬化斑塊或血管狹窄,還應堅持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類的抗血小板藥物,以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