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會感到有許多壓抑,生活的疲憊,工作的忙碌,特別是在對待子女成長的問題上,常常困惑,無法找到平衡,這時候,常常有種無助的感覺,不知道如何處理。看完下面的文章,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示,使自己的心得到些許平靜。
我和丈夫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8歲,小女兒10歲。他們成長的非常健康、快樂。結婚已整整20年,丈夫是一家產值上億的德國公司的總經理,公司在中國成立今年整整10年。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有自己的公司和咨詢中心。我們都有各自和共同喜愛的工作、興趣愛好、朋友。經常和朋友們閑談,不自然地就會談到工作、家庭、孩子。
很多人也許在事業上很成功,但對事業的投入,卻影響了他們的家庭、孩子。對他們而言,這種在生活與事業之間的權衡與取舍也許是無奈的,因為我們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事業與生活,只能選其一,無法兩全。尤其是男人更不能兒女情長,好男兒志在四方。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有兩類父母:一類父母是以自己的工作或事業為先,常常忙得沒有空關心孩子,跟孩子聊聊天、缺席于孩子成長的過程。孩子一生下來就交給長輩或保姆照管,甚至直接送去寄宿學校。結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以致長大后,不會愛別人也體會不到被愛的感覺!當這類父母對自己事業上的成就充滿自豪的時候,另一方面,他也許會對老人、孩子感到愧疚,對丟掉了自己的業余愛好感到遺憾;與此同時,他還可能備感壓力,情緒失控,甚至心力交瘁。從事業角度講,他們是成功的;但從生活角度來看,他們卻是殘缺的,有些遺憾也許今生無法彌補,一旦他們中斷職業、事業、退休或離開崗位,那種沒有生活樂趣的空虛感就會陣陣襲來。
另一類父母是把孩子看作生活的重心。自孩子出生后,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只要聽說對孩子好的,無論什么方面的,不加思考地就盡量讓孩子去參加。在生活上更是噓寒問暖,深怕餓了、冷了,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事事以孩子為先,沒有了自己。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理想、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位母親痛苦地帶著兒子來到我們的咨詢室,兒子長大了,她很困惑、抱怨問:“為什么我的兒子這么自私,從來不會為父母、為家人著想?老師,他都上初中了,連洗澡都要我洗,我不給洗,他自己也不洗,然后就滿身長大包,我曾經為他做了那么多……他連句謝謝都不會說,他現在在班里連朋友都沒有,非常孤獨……每天睡覺時背著家長在被子里哭……”一個孩子,如果身邊的大人事事以他為中心,把他當成主角,很容易產生“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你們幫助我都是應該的”的錯覺。被照顧得太多的結果,是孩子從小就不懂得關懷別人、尊重別人,長大了更不懂得為他人著想。因為當父母的從他很小的時候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大家想這是否是做父母的一種悲哀!
難道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工作與生活真的就不能兩全嗎?答案是否定的。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在事業和生活中的定位和價值觀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很少有課程安排父母培訓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世界好像忽視了作為人而存在的事實。要知道,人是十分情緒化的動物,天生具有喜怒哀樂,這種情緒上的變化也影響著管理者,影響著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和工作的質量。更何況,一個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管理者,怎樣懂得理解和管理他人的情緒?作為領導者,管理者的情緒化也會傳染給其下屬的整個團隊,影響團隊的士氣和執行效率。
人生只有一次,錯過了就無法回頭。如果你壓力很大,經常失去情緒的控制;如果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你可能已經偏離了平衡點。作為超忙碌的家長,如何才能兼顧事業和生活?能否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與孩子做高質量的互動?作為專職的父母,你能否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照顧一下自己?因為自己都沒有照顧好,就無法更好地照顧孩子。
每天,我們都面對各種生活的選擇,只是有時我們懶得去想而已。不管我們屬于哪一類家長,都需要平衡的生活。重新評估生活,重新平衡事業、家庭、個人和孩子,這是個人成長的過程,也是你能力的體現和承諾。要知道惟有平衡的生活,才會有平衡的人生。快去尋找自己的“平衡點”吧!
李璐小檔案
首屆美國薩提亞家庭綜合治療心理咨詢師
特長:早期教育、青少年成長的煩惱、厭學、網癮、早戀、中高考壓力緩解;婚姻情感沖突;人際交往障礙;婚姻情感問題,職場壓力。
聯系方式email:athf@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