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藥價一降再將,我國藥品價格問題卻依然突出:藥品虛高定價、打回扣、一藥多價、一藥多名等現象屢禁不止。國家發改委先后20多次對1600多種藥品實施降價,但許多藥品“一降就死”然后“改頭換面”,重新變成“高價藥”,使藥品降價遲遲落不到實處,老百姓也因此對醫藥降價問題失去信心。
不難看出,藥品降價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藥企、代理商和醫院三方。藥企認為生產“大路藥”利潤薄,不劃算,于是盡量少生產;藥品代理商認為折騰“便宜藥”利潤太小,賺錢不多;醫院則認為開“便宜藥”影響醫院創收、個人分成。于是,受利益驅動,三方不謀而合,想方設法對抗政府“降價令”,構成了藥品價格虛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藥品過多依賴醫院藥房銷售和降價藥在醫院藥房消失的事實,不斷提醒我們:藥品審批和管理環節的“虛高”和腐敗成本,只通過1.6萬家醫療機構的藥房消化掉,這種“虛高”就具有經濟性,就會長期存在。扭曲的醫院分類管理制度才是藥品價格虛高的重要基礎。
醫療體制弊病通過醫院環節綜合凸顯,并不在藥品購銷環節。目前我國有6000多家藥廠,每年審批的新藥有1萬多種,但平價藥在市場上卻很少見。但20多次藥價下降和最近抓藥品監管系統整治,卻仍然治理不了藥價虛高。從理論上講6000家藥廠,競爭應該是很激烈的,應該在優勝劣汰中“死掉”一些企業,形成一些大型企業。而我國恰恰不是這樣,新藥廠遠遠多于死掉的藥廠。這么多企業能夠活下來,其實都是因為依靠扭曲的財政機制和機制約束誘引下形成的醫療機構趨利避害的制度,讓患者承擔了過高醫療費用。所以,醫療機構管理體制的改革對降低藥價是更為“根本”的,藥品審批和定價制度的改革對藥價的影響能力有限。
如果以產業組織學中“瓶頸壟斷“和”捆綁銷售“的理論,來理解藥價虛高與醫院體系改革的關系,不妨可以形象的理解為:復印需要復印機和復印紙,并且二者的供給應該基本相配。如果復印紙的供給充足而復印機很少,不難想像最終復印服務價格是高還是低?因為最終決定復印服務價格的不是復印紙的供給和需求,而是復印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競爭性的復印紙銷售市場與壟斷性的復印機市場的結合,必然產生高昂的復印服務價格,而且價格計量的單位是理應價格便宜的復印紙,而看不到復印機的因素。大家為了享受到復印服務,在消費過程中不得不為復印紙支付很高的費用。
藥品價格牽涉到的也是這個問題。在資源配置中,擁有優質醫療技術的醫院就像是復印機市場,而藥品的供給就像是競爭性的復印紙市場。就一個地區來說,復印機只有那么幾臺,擁有瓶頸壟斷的優勢,而已經遍地開花的藥廠,本來利潤空間就不是太大,掙不了幾個錢,但它們可以依靠醫院供給的“瓶頸”來捆綁銷售,從而獲利頗豐,甚至成為各地地方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所以說,對降低藥價而言,在藥品審批和價格管制方面,采取更陽光、更有效的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通過權力結構的調整對醫院體系進行改造,藥價虛高的土壤仍會長期存在。醫院改革的作用,就好比復印機數量增多和結構優化。這個改革直接決定了醫療衛生體系中其他資源的配置。這個資源配置不科學,其他的資源配置就會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