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在屏幕上見到一位說相聲時獨具一格的老藝術家。他每次上臺,先謙恭地給觀眾深深鞠一躬,再不急不慌,不溫不火地給觀眾甩一兩個包袱,使觀眾哈哈大笑以后,他也咧開憨厚的大嘴,對著觀眾笑出滿臉皺紋……尤其是在他與兒子楊議合拍的連續劇《楊光的快樂生活》熱播后,更多的觀眾記住了他——笑星楊少華。
按楊少華自己的說法,自己只是個平凡的相聲演員,給大家帶來笑聲與快樂是本份,喜歡他的,就不妨稱呼他為老朋友,如果戴著一個“家”的帽子,自己以后再給大家說相聲時,會一身的不自在。
舞臺上的楊少華嘻皮笑臉,妙語連珠,現實生活中的他是不是如此呢?
笑聲的背后浸滿淚水
1932年楊少華出生于北京的貧苦人家,排行老四,從小就不得不早早地為生計奔忙,和母親一起撿廢紙、撿煤核兒,從沒敢奢望有天能夠成為受人喜愛萬眾推崇的“家”。
13歲的時候,楊少華的哥哥介紹他去西單鞋店當學徒,鞋店邊上的啟明茶社算是楊少華的啟蒙課堂。那時候常連安、常寶華、于世德等著名曲藝名家經常在這里登場獻藝,他經常偷偷地在旁邊聆聽。后來楊少華拜相聲名家郭榮啟先生為師,正式說相聲。
好歹熬到了新社會,戲園子茶社都不見了,楊少華也閑下來了。18歲那年他在姐姐的撮合下結了婚娶了媳婦,人也輾轉到了天津,在天津軋鋼一廠混了份鉗工的工作。等到公私合營之后,他成了工會的文藝骨干,又扭秧歌又唱京劇,而且時不時地說兩段相聲。
雖說已經在工廠上班,熬了個鐵飯碗,但是孩子多、工資低,也正好趕上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挨餓是難免的。為了生計,楊少華就不得不在天津人民公園、水上公園“撂地”說相聲,全憑嘴皮子討人緣,先把大伙說樂了,之后再要錢,讓人家心甘情愿地把錢掏給他。
有一次楊少華去塘沽。下了火車身上只剩下5角錢,又趕上下雨天,街上什么人都沒有,晚上連住哪兒都不知道。為了找住處,他不經意轉悠到了電影院,居然趕上電影散場,下雨誰也走不了。很多人都堵在門口,楊少華立刻趕了上去,一頭扎到人堆里給大家說相聲,結果大家不往外擠了,都來聽他說段子。一場意外的收獲,讓他收入百余元。等到人群散了看著手里這來之不易的錢,楊少華眼淚刷地一下子流了下來,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該回家了。
為錢為家為兒女,老楊風里雨里奔波了這么多年,一直都把最快樂的一面帶給大家,回到家里,需要的只是家人一句知冷知暖的話。每當他推開家門,老伴總是喊上一聲:“受累的回來了,快給你爸包餃子……”這時候的老楊鼻子就發酸,心窩里暖暖的。
少年夫妻老來伴,18歲時結婚至今數十年風雨歷程,讓兩人有了相濡以沫的心靈依賴與默契。然而老伴跟著楊少華受了一輩子苦,老了,終于有了好生活,卻沒能跟著他享點清福,早早撒手人寰。世事難料,生死無常,想想自己推門回家老伴的那聲呼喚,楊少華就禁不住淚流滿面。笑聲的背后浸滿淚水,更掩飾著哀愁。
做藝,首先要做人
數十載寒來暑往,當年的街頭藝人,現已成了家喻戶曉的曲藝藝術家。楊少華先生過去在電視屏幕上只是偶爾露面,現在卻頻頻露面。老了,楊少華的表演卻越來越火,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久前熱播的《楊光的快樂生活》,楊少華、楊議父子二人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
楊老常說:“我不是什么家,只是相聲界的一個普通演員,雖然年齡大了,但我始終放不下這門藝術。我的藝術生涯告訴我,金獎銀獎不如觀眾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聽了觀眾一個發自內心的‘好’,比給我兩萬塊錢心里還痛快,因為那‘好’是花錢買不來的。做演員要平易近人,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可也別讓人家背后戳你的脊梁骨。做藝,首先要做人,作為演員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唱戲,別管多大歲數,人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
生活中的楊少華主張笑口常開,他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僅能使自己精神愉悅,還能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即使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也要想想生氣值不值。當被別人誤解時,一要相信別人并非故意,二要大度,不要耿耿于懷,就是碰到重大挫折和不幸,也不要久久地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演員要適應環境,包括演出環境,排練環境,還要適應導演,適應你周圍的人,這就需要做到“人和”。“但也不是一切都適應得了,有些起碼是短時間適應不了的,我又沒有改造這個環境的本事,于是我就采取了退的方法。低人一頭,不與人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讓了,你退了,也少不了什么,還少惹氣。”
年輕時盼望自己早日老成起來,而當自己真的老了,又嫌老得太快;年輕時認為手頭緊、太清貧,需要的是金錢,而當老了,則認為健康比金錢更重要;年輕時,對時光不那么珍惜,總覺得沒了今天還有明天,而當老了,才痛惜虛度了年華;年輕時有個好胃口,但吃不到好東西,而當老了,什么好吃的都有,卻又怕吃出高血脂、糖尿病;年輕時,充滿著幻想和希望,而當老了,則留下許多憂傷和遺憾。
老人都有一種十分可怕的通病——失落感、孤獨感。楊少華的觀點是:老,是人生必經之路,誰也逃脫不了。人到老年,心態復雜多變。從坎坷走過來的老年人,在追憶消逝的歲月時,對人生會有更加深沉的感悟,酸甜苦辣都是收獲。
如今的楊少華,依然保持了他的善意和愛心。有一顆愛心,將心比心,幫別人所需,救人于危難,也便能享受到“助人為樂”的愉悅。特別是隨著小兒子楊議越來越火,老人對子女的要求更是愛心長留,因此,父子倆創作的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才那么受歡迎。
童心未泯,保持好奇心
年輕時的楊少華最喜歡打兵乓球,年紀大了,他又喜歡上了打臺球。“不過不是水平不高,而是根本就沒水平。眼下到了扔下七十奔八十了,什么也好不了,就剩下散步遛彎了!您別看這遛彎,遛彎也有學問,什么時候遛,一次遛多遠,走多快,邁多大步,離家多遠……”
談到飲食,楊少華說:“有演出大多是工作餐,不是盒飯,就是人家請吃,盡管吃得很好,但不隨己愿,正所謂‘一人難稱百人心’。兒女都來團聚時改善伙食是必然的,全家人在這個時候吃是次要的,交流感情是第一位。”
楊少華平時吃飯主要以素食為主,最喜歡吃面條,炸醬面、打鹵面,每天必有一頓粥,佐以咸菜和煮雞蛋。懶得做的時候,來塊醬肉或豬蹄。白酒楊老早就不喝了,葡萄酒有糖也不敢喝。楊老現在惟一的嗜好就是抽煙,“我這人窮怕了,舍不得花錢,原想買點好煙抽。好煙貴,舍不得抽,就抽得少了。結果適得其反,好煙好抽,老想抽,反而抽得比原來多了,我一琢磨不行,還是抽次的吧,結果還是一天一盒多。”
由于工作的關系他學會了聯想與幻想,閑來沒事時,對所見、所聞給以夸張想像,一旦夸張到一定程度,即便一件普通的事也變得很可笑。相聲、小品里有許多讓觀眾捧腹的段子,就是在生活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夸張。他說,“想入非非”也只是一樂,不能搬到生活和工作中。
楊少華童心未泯,對許多事物都保持好奇心。他說,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往往對什么都覺得新鮮,喜歡看自己沒見過的東西,探尋自己未知的事物,思想上沒有約束。而年歲大的人則比較老成,循規蹈矩,甚至覺得什么都看透了,這種“看破紅塵”壓抑了純真和好奇心,不利于自己接受新知識。另外,成年人顧慮太多,缺少互相之間的大度與信任,雙方有戒心,甚至會把人們的一件善意之舉理解為另有所圖,這就影響了人們的溝通,造成心理上的不悅,從而無法保持一顆童心。
工作之外的楊少華,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愛好——收藏名人書畫,而且很有水平。他說:“相聲界的書法家是馬季,字寫得最好,畫得最好的是李嘉存,但目前他還達不到我收藏的標準,等以后他水平提高了我再收他的。”說著,楊少華爽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