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前總統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各大媒體紛紛刊載了葉利欽離世的原因:感冒誘發心臟病而亡。這一消息不禁讓世人頗為愕然,小小的感冒真能誘發心臟病?對于這樣一個健康問號讓人惘然不解。針對這個疑問,北京首醫大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馬長生教授從專業角度告戒世人:冠心病重在預防,而一旦病變形成,經常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再優越的醫療條件也可能束手無策。
日前,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因心臟病突發辭世,社會各大媒體競相報道他生前的傳奇事跡,由于他死于心臟病突發,在緬懷這位偉人的同時,我們就以葉利欽總統的疾病為例,重點談談心臟病,因為心臟病是目前人類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心臟病是全球性疾病,是現今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頭號殺手,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
作為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一直享有最優秀的醫療條件,身旁有專門的醫生、廚師為他服務,并享受全天候的醫療監護,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保養身體,還經常前往其他國家接受治療,進行健康之旅,但即使是這樣的優越條件也沒有避免災難的發生。他的突然去世給我們留下很多啟示。可以他說是一個冠心病的典型范例,幾乎具備了所有的危險因素:高脂飲食、抽煙喝酒、情緒激動、重度肥胖,并且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所以心臟病一直是威脅葉利欽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擔任總統期間他經歷了5次心臟病發作,以至于病情已經發展到了很嚴重的地步,3支冠脈血管彌漫性嚴重病變,已經不適合內科的支架植入術,只能采取外科的冠脈搭橋手術,當時手術進行了7個多小時,搭了4根血管橋。葉利欽總統的心臟疾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即對心臟病而言預防更為重要,而一旦病變形成,經常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再優越的醫療條件也可能束手無策。結合葉利欽總統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性格特點等,給我們在如何預防冠心病方面留下了不少啟示——
冠心病飲食
俄羅斯飲食為葉利欽的冠心病埋下了病變的禍根。俄羅斯食品算得上是典型“冠心病飲食”,黃油、香腸、面包這些都是俄羅斯百姓日常的飲食,也是典型的高脂、高糖、高熱量食物,葉利欽就是經常食用這樣的“三高”食品,為冠心病埋下了飲食的禍根,這也許正是他糖尿病的誘因。晚年的葉利欽更是醉心于吃喝,對美味的追求非常狂熱,曾因半夜吃喝不慎摔倒導致骨折。
重度肥胖
肥胖與冠心病的關系不言而喻,葉利欽身高1米92,體態魁梧,是一個大胖子。在肥胖的人群中,最危險的又是腹部肥胖,也就是被稱為蘋果形身材的人。這部分人的脂肪細胞堆積在腹腔內主要器官周圍,影響血糖代謝,容易引起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異常,而大腹便便的葉利欽不幸又具備了這個很重要的危險因素。
暴躁的情緒與巨大心理壓力
葉利欽是一個典型的A型性格的人,這類人的性格特點是,脾氣暴躁、好勝、快節奏、高效率,有遠大的抱負、支配欲強、好競爭,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人體在情緒激動和重壓之下,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身體內的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作用于血管,就會導致血管收縮,心率加快,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臟負荷,導致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葉利欽的政治生涯經常是一波三折,經常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給葉利欽的心臟埋下了一顆炸彈,深深影響著葉利欽的身體健康,暴躁的脾氣隨時是這顆炸彈的導火線。
抽煙
葉利欽還是一個酷愛吸煙的人,抽煙與冠心病的關系相當明顯,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一些40歲以下甚至更年輕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天抽煙量很大。香煙中的煤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對血管的損害極大,很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使斑塊形成或加重原有病變,也可造成血管痙攣,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片面強調目前流行的冠心病的支架治療和搭橋手術,這些治療往往是姑息的,且代價高昂,正確的對策應該是正本清源,標本兼治,從發病的“上游”構筑新防線,尤其注意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調節,而一旦病情發展到像葉利欽這樣多支血管彌漫性病變,發生危及生命的心源性猝死的幾率已經很高,任何誘因,比如一次感冒、情緒激動、稍微的勞累都會成為猝死的導火線。甚至可以說,葉利欽的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發生猝死并非出乎意料,即使在相當優越的現代化的醫療條件也是束手無策,不能阻止悲劇的發生,所以抓好冠心病的一級預防,即對危險因素的干預尤為重要,而且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始于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所以冠心病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
目前,比較公認的冠心病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家族史、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重度肥胖(超重≥30%)等,其中除性別與家族史及基因遺傳因素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以外,其他危險因素都是可以治療或預防的,所以對冠心病我們并不是束手無策的。已有大量研究顯示,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控制飲食、減少膽固醇攝入、減重和規律體育運動)能改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預防重在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
1.冠心病的形成與飲食關系非常密切,因此注重合理營養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飲食上應努力做到:
◆限制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尤其是各種動物的腦、肝、腎,蝦,蟹黃,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
◆限制食鹽的攝入。鹽可以增加血容量,加重動脈硬化,增加心臟負擔。尤其是發生心力衰竭時,更應限制食鹽的攝入。通常情況下,每日進食的食鹽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
◆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粗糧富含維生素和食物纖維。特別是維生素C對脂類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它能加快膽固醇轉變成膽酸的速度,增強對膳食中膽固醇的吸收。富含維生毒C的食物主要是綠葉蔬菜、柑橘、獼猴桃、草莓等。食物纖維可防止便秘,并可促使膽酸從糞便中排出,以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從而起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多吃海魚,海魚的脂肪中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它能夠影響人體脂質代謝,保護心血管,預防冠心病。另外,平時可多食用有利于降血脂和改善冠心病癥狀的食物。
◆少量多餐,切忌暴飲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過飽,否則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2.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積極藥物干預盡可能消除和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對防治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大量研究表明,只有維持較長時間的膽固醇理想水平,血壓和血糖水平,才能達到預防冠心病的目的,必要時藥物積極干預,尤其是他汀類藥物和阿斯匹林的應用對冠心病的防治效果相當肯定。
3.控制吸煙,宣傳戒煙,向無煙社會邁進。吸煙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研究顯示報告,在35~54歲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多4~5倍,吸煙量多者危險性更大,可高達4~5倍,戒煙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顯著減少,而且戒煙時間越長效果越大,這足以說明吸煙的危險性和戒煙的重要性。
4.減肥,主要是減少熱量的攝入和增加運動量,超重和肥胖者應減少熱量,但通過極低的熱量攝入或完全饑餓以達到迅速減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5.保持樂觀情緒和足夠的睡眠時間,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同時加強適量的體力活動。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和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比長期坐位工作和缺乏體力活動的人冠心病發病率低,同時體育鍛煉對控制危險因素(減低血脂、降低高血壓、減輕體重)也有良好的作用。
總之,目前冠心病的患病與發病形勢極為嚴峻,在“源頭”和“上游”積極防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刻不容緩,加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宣教,積極開展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測與干預研究,是時代賦予我們心血管醫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