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學生早戀的現象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據統計,約有10%~15%的中學生出現過早戀的性行為,其中單親家庭和隔代撫養,特別是家庭不和睦,親子關系緊張的學生早戀傾向更為明顯。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和回避的社會問題。對于如何看待中學生早戀的問題,家長、學生、老師、教育學家和青少年心理學家觀點不一,本刊列舉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希望能給這些羞答答的玫瑰,以健康的陽光的指導,讓他們早日走出“早戀”的陰影。
中學生“早戀”現象已成為社會不可回避的重要話題,一位班主任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形象地說:中學生“早戀”恰似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每每在老師和家長視線不及處悄然綻放;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嗅到了它馥郁的芬芳,就會不顧滿是尖刺的花枝去摘取。
這確實是一種精妙的比喻。其實,這朵悄悄綻放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的玫瑰不是“毒花”。心理學家指出,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早戀”是一種青澀的感情,在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之間,這種感情更多的是一種出于“一時性”心理而產生的朦朧情感,他們或早或遲都會開出一朵羞答答的“早戀”之花,這并不奇怪,應該說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不及時給予正確的疏導,也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北京某職業中學的一位女生這樣問她的媽媽:“媽媽,我是不是長得不好看?為什么沒有男生追我?”這位媽媽一下子楞了,想不出用什么話才能安慰這位“失戀”的女兒。據母親說,她女兒班上只有連同她女兒在內的3個女孩沒有男朋友,其它都找了男朋友了。她女兒很傷心,學習靜不下來,經常照著鏡子發呆。
某區教育局的楊先生對此十分擔憂,他認為目前職高生早戀現象已經超出了早戀的簡單范疇。如果說過去中學生的早戀還有些單純朦朧的成分,現在的早戀則摻入了很多爭風吃醋、甚至涉及懷孕墮胎的成分。在某些學校,有些孩子因早戀、失戀甚至發生了曠課、自殘身體的行為,一些單親的孩子有時還瞞著家長在外面租房子同居。
北京市某醫院一位婦科醫生告訴記者,現在中學生墮胎現象確實比前幾年增多了,特別是寒暑假一過,來“看病”的女孩就特別多。值得提醒的是,這些女孩還是“聰明”的,如果自己跑到一些非法診所,后果真是不堪設想。錢被騙了不說,甚至還會影響到今后的生育。
不光在北京是這樣,廣州市東山區某校的李老師也講述了這樣一樁“奇事”:一名早戀的初三女生在中考當天突然發脾氣不肯去考試,當老師家長問她原因時,她極度憤怒之下脫口而出:“我男朋友為了氣我,去跟別的女生上床!”沒過幾天,老師卻發現她和男友又親密地走在一起,見面時還微笑地和老師打招呼:“您別誤會,我們已經分手了,現在只是普通朋友!”。提起這事,李老師一臉的困惑:這是愛情還是兒戲?
人口學研究表明,20世紀的100年間,每過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期就提前1年,上個世紀初性成熟期發生在十六七歲,世紀末的時候已經提前到十二三歲。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應湘認為,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對異性朦朧的情感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而且這種情感是美好的。然而,隨著社會資訊的日益發達,網絡和各種媒體過早地對中學生的性意識進行了誘導和啟發,這種誘導和啟發模糊了孩子心目中情感與行為的界限,讓他們誤以為兩個人只要有了情感就能發生性行為。這時,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正面的力量去教導他們。但是,目前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對于孩子青春期心理疏導、如何正確處理兩性關系等的教育實在太少,即使學校有青春期教育課,多數也是以生理教育為主,缺乏心理教育。
針對目前中學生早戀問題的突出以及家長所表現出來的緊張擔憂,一些教育專家建議,在這種特殊時期,家長一定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與孩子推心置腹地溝通交流,向孩子講明早戀在他們求學階段的利弊關系,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請心理醫生幫忙開導孩子,讓他們主動遠離不合時宜的“感情經歷”。一般情況下,青少年早戀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朦朧性
早戀的青少年對早戀關系的發展結局并不明確。他們主要是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是對未來組建家庭、如何處理戀愛關系和學業關系、如何區別友誼和愛情都缺乏明確的認識。
矛盾性
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有怕被人發現,早戀的過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變異性
早戀關系是一種充滿變化、極不穩定的感情關系。青少年之間一對一的早戀關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差異性
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行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十分隱蔽,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來傳遞感情,但有些青少年也很公開,在許多場合出雙入對,儼然像一對情侶。在關系程度上,大多數有早戀關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動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隱秘的感情,從人際關系來看,還沒有超出正常的關系。有的關系卻發展的很深,除了談論感情以外,甚至發生性關系。在年齡喜好上,女孩喜歡比自己年齡大的、比較成熟的男性。在年齡相當時,多半是女孩采取主動。男孩喜歡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
早戀的類型可以歸納為8種:
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于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就是因為愛慕對方的能力專長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就是由于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好奇型,即由于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由于生理發育和性成熟,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系。
模仿型,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從眾型,即迫于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周圍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齡群體。
愉悅型,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補償性,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里獲得感情補償。
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兩性交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性交往會迅速向早戀關系發展。
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在當代社會,由于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的早戀現象。
編后:早戀是一種青澀的感情,在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之間,這種感情更多的是一種出于“一時性”心理而產生的朦朧情感。對待孩子的早戀現象,家長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科學看待并處理好這個問題。要意識到孩子只是一時蒙蔽了雙眼,應該及時啟發、引導孩子正視問題,作出理性思考與分析。
每一個“早戀”的孩子,也都不希望父母粗暴干涉自己純真而朦朧的感情。所以當家長面對子女早戀時,甚至發現孩子在早戀中發生性行為時,也不要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干涉孩子,把雙向溝通變為父母單向地訓斥、辱罵,甚至毆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施教方法只會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應該尊重他們的感情、理解他們的感受,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溝通,通過疏導、教育讓子女“自我覺醒”,跳出早戀的困惑,讓他們感情的玫瑰在和諧的氛圍里健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