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后等效翻譯理論使用標識、解釋和語境重構達到翻譯等效的目的,除了法律、文學和幽默文本的研究之外,本文還分析了商務翻譯中言后等效方法的使用。
[關鍵詞]言后 等效 翻譯 商務
希基(Leo Hickey)在他主編的《語用與翻譯》一書中把翻譯和語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中由他本人撰寫的“言后等效:標識、解釋和語境重構”一文則重點對語用學的精髓之一言后理論和語言翻譯等效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文中列舉了言后理論最近的研究狀況。比如,奧斯丁(Austin)把言后行為描述為:我們通過說一些話要帶來什么效果或取得什么結果,諸如使人信服、勸告、阻止或甚至是使人驚奇或誤導;戴維斯(Davis)則把言后的行為(說話者想要引起聽話者要做一些事情)、言后的原因(說話者說一些言語的起因)和言后效果(聽話者做一些事情,或正在發生的、正在進行的或針對聽話者的事情)進行了劃分。然后,希基就翻譯的目的而言說明了原文(source text)為了取得某些言后效果而具備產生言后行為和言后起因的特性。
一個例子是:鮑爾接到一個需要支付一大筆錢的賬單,而他又付不起。這使他很著急,就趕緊跑到銀行經理那里尋求解決問題,最終他支付了賬單。他的妻子碰巧也看到了賬單,也很著急,然后給她的朋友看并告訴朋友為什么她很著急;她的朋友感到很同情并且向鮑爾的妻子表示了同情。希基解釋說,一個同樣的原文可以帶來不同讀者的不同的反應。假如一個類似的賬單到了安妮的手里,而這個賬單又是海外一個供應商用安妮所不懂的語言寫的。她把賬單翻譯出來,譯文或稱目標語言讓她很著急,她趕緊去找銀行經理,并最終得以支付。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原文和目標語言對安妮產生了不同的言后作用,即原文并沒有直接產生原作者想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原文所能夠產生的激發某些行為結果的作用,在目標語言(譯文)中也要能夠產生激發起所有這些行為結果的作用,否則翻譯就是不完整的。
然后,希基列舉了顧曰國的“話語對所產生的效果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它可以產生無限的和不確定數量的效果,結果是它不可能從講話者所說的話語推斷出會發生什么結果。”葛萊斯(Grice)的“說一些話語并且意味著它是想要履行一個言后行為,”塞爾(Searle)的“說一些話語并且意味著想要精確地履行一個言外行為,清楚了所說的內容并不就是言后行為。” 希基從自己的研究目的出發,論述了言后效果意味著任何效果、結果或反應,范圍可以從聽話人明白話語的意思到吃驚、害怕、甚至是向人射擊。
希基在得出他獨特的翻譯等效觀的討論過程中列舉了奈達(Nida)的“動態性的”或“功能性的”對等和紐馬克(Newmark)的“等同效果”,后者把翻譯看作是一個令人值得期望的結果,而不是看作是任何翻譯的目標。希基對言后概念的論點是:翻譯人員的目標必須是能夠為讀者提供這樣一個效果,即類似于原文對其讀者產生的效果。這是翻譯目標語一貫而不是在某些情況下所應該堅持的目標。翻譯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讀者去理解譯文本身,而應該像原文讀者體會到的那樣體會到原文的原汁原味。
希基對言后的研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標識(mark)、解釋(exegesis)和語境重構(recontextualisation)。根據希基的論述,翻譯人員事實上就是一個介于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協調者、第三方。無論這個協調作用是“可見的”(像文本冠以“譯作”及翻譯人員署名標識)或現實上是“不可見的”(像在一張白紙上把數學上主要由公式組成的簡短文字由一種語言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目標譯文與原文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同的。目標譯文可能以某種方式“標識”出一定的公告或信號,如“下面的為譯文”,“原文所指的是西班牙而不是英國”,或“原文所說的可以引起你…”。目的是使讀者知道讀到的譯文應該或者說一定不同于讀原文。
這種翻譯實際上是起協調作用并且通過作標識來達到某種效果的觀點很容易引起人們對原文的解釋的相關問題。讀者在理解目標語言(譯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因為譯文沒有“關于”、“參照” 或“應用”文化方面的內容,包括語言或其他的現實狀況這些讀者可能可以接受或知道的東西。法律文本就可能是“關于”一定的概念和現實,文學文本可以“參照”一定的現實來激發一個特定類型的體驗,幽默文本盡量“利用”一定的現實,而這個現實又可能是不著邊際的(為了取悅讀者)。
原文的語境(包括語言本身的特點)可以在標識或解釋所無法做到的言后效果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幽默經常通過其原語言的特性表現出來,而這種特性又無法和目標語言進行共享。通過對特定文本的語境重構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語境重構通過直接的或準確的重新制作而更注重言后效果。語境重構包括從目標語言中找到同原語言一樣具有相同扭曲效果的諺語,這當中無須標識或解釋而實際上達到同原文一樣的幽默效果。
下表是希基在對法律、文學和幽默文本中標識、解釋和語境重構的實際應用狀況的總結,即法律文本中有很強的標識和很弱的解釋就可以達到言后等效,文學文本具有弱的標識和弱的解釋也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而在幽默中具有很弱或沒有任何標識或解釋,通過語境重構可以取得等效。
在翻譯法律文本時,由于法律是基于文化基礎之上并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很多的概念、現實和術語不會被譯文的讀者所理解,目標譯文就應該清楚地做標識說明這是翻譯文本,不用再去解釋現實、概念或術語。這樣在標識的框架上不用解釋什么,讓譯文原字原句地體現原文。
在翻譯文學文本時,文學翻譯人員需要綜合考慮使用標識(置譯文于原語境中,如適當的人名等)和解釋(用一種非插入式的方法傳達某種背景信息)的作用,以提供給譯文讀者類似于原文讀者所被激發出來的審美體驗為目標。
在翻譯幽默文本時,不再適合使用解釋來達到幽默的目的。因為不能“解釋笑話”,笑話的言后效果取決于“知道”可笑的或不協調的一面。欣賞笑話要同時抓住兩個方面:不協調性和可選擇性地協調。抽縮出原文的情境來構建新的適合目標語言的語境是必要的。這種方法也同時去除了再使用標識的必要性,因為讀者必須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新的語境或文化當中,明確可見的標識不再有任何作用。
以下是對商務文本的進一步研究。實踐中,商務目標文本可以通過使用標識、解釋或同時使用兩者達到等效翻譯目的。其中不必有語境重構。下表包含了商務語言,是希基所列表格的延伸。
下列兩個例子顯示出在翻譯商務文本時不同的情況。
英文句子 “Well, one comes along and you take it!” 很難讓讀者理解其確切意思,可以翻譯成以下三個意思:1.你確實做對了,抓住了機會!2.還可以,你總算是逮著了!3.你抓是抓住了,但很不幸!顯然,4.所表達的意思是反語,事實上這樣的機會你抓錯了!請看上下文: “Let’s say you’re trading, and bullish divergence just occurred in an MACD oscillator you are using while prices are currently in a down trend. Well, one comes along and you take it! Well, then, prices continue downward even lower, and the bullish divergence remains bullish, so you stay with your long position.” 我們可以使用在括號內解釋的方法達到等效翻譯的目的:“假如你正在交易,現時價格趨勢向下,你所使用的MACD 振蕩器指標剛發出上揚背離指示。好嘛,機會終于來臨,你還真就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反語意思:事實上你抓錯了)!然后呢,價格繼續向下甚至更低,上揚背離依然保持向上,這樣你就被套住了。”
在翻譯另外一個句子: “However, you must remember that they are tools only, not ‘holy grails’.”時, 我們要把“holy grail”進行標識以彌補中西文化在理解上的差異。通常在實踐中可以標記如下: “根據中世紀傳奇,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使用的杯子或盤子,后來成為很多武士追尋的對象。象征著圣物,寶物的意思。” 如果我們以腳注或尾注的方式標記出來,讀者很清楚地理解文章內容。
上面兩例取于同一英語原文,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使用標識和解釋兩種方法來達到言后等效的目的。
總之,言后等效翻譯可以使用標識、解釋和語境重構達到翻譯等效的目的,法律、文學、幽默和商務文本的翻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達到言后等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潘紅:商務英語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3]趙會軍:金融英語翻譯中的社交語境功能[J].《中國科技翻譯》,2006.3
[4]趙會軍:國際金融業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