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大學科技園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以中國大學科技園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的特征,進一步運用制度經濟學和創新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從制度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對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進行了研究,并分別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大學科技園 創新能力 小企業集群
一、引言
大學科技園是大學教學、科研和產業結合的載體。大學科技園可以把高校的科技成果通過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形式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流向社會,從而增強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新能力,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也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說,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的出發點是為了發揮大學在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國的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因此,研究大學科技園在創新中的作用就顯得既有現實意義,有具有指導意義。
企業是創新主體和第一承擔者,因此,研究大學科技園的創新能力也就離不開對大學科技園中的眾多企業的研究。本文將通過對大學科技園的入園企業進行研究,從企業集群的視角來分析大學科技園的創新能力。我國大學科技園的企業集群從形成上來說,符合技術創新集群形成的要素。首先,大學科技園的企業大多是由教師、學生創辦而來,企業的核心技術成果大多來自于所依托高校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隨著教師之間的科研交流的日益頻繁,學科交叉的日益深入,大學科技園的企業的對技術創新的交流、集聚有著與生俱來親和性;同時,大學科技園所倡導的寬松、非等級、自由的學術交流形式、大學科技園企業的不斷衍生、孵化,都使得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中企業間的知識集成能力較其它企業集群強,更容易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集群。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可以采取戰略聯盟和組織學習等多種形式來充分利用知識的外部性。
二、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我國政府為推進高新技術的發展,陸續在國內規劃建設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些高新區的建設發展為我國的高新技術蓬勃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深入發展,政府逐漸發現,現有的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普遍遇到的難題是缺乏技術創新的源頭,也就缺乏了進一步發展的源動力。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高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支持,大學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這也是硅谷成功的經驗。我國的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盡管時間不長,但在政府、高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努力之下發展迅速。那么,我國的大學科技園的技術創新能力如何,大學科技園的技術創新需要哪些支持?
現代經濟發展中,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影響和作用出人意料。在美國,據小企業管理局的統計,上世紀80年代,美國55%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新技術都是有小企業創造的,而小企業平均每個雇員的技術創新成果是大企業的兩倍,正是由于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才有效的維護了美國在國際市場的霸主地位。技術創新是我國大學科技園的本質特征。為分析我國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1.人力資源投入能力
國際上通常用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這一指標來評估人力資源投入能力,并以此來衡量技術創新能力。一般認為,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其科研人員的比例應當在15%以上。
表1浙大科技園34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
顯然,大學科技園的小企業集群人力資源投入能力是較強的,這與大學科技園的小企業大多是教師、學生兼職創辦的有著直接的聯系。許多企業的董事長就是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總經理大多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在浙大科技園的34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經浙江省科技廳初步認定,有23家企業的技術達國內領先地位,6家屬于國際領先地位。
表2浙大科技園34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程度
2.研發經費投入能力
研發經費投入能力是國際上衡量技術創新能力的又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浙大科技園小企業集群中的34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有58.8%的企業RD投入水平在5%以上,高于全國高新區4.13%的平均水平,但同時也有23.6%的企業在3%以下。
表3浙大科技園34家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水平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浙大科技園的高新技術小企業中有23.6%的企業在購買技術和先進設備方面投入最多,只有23.5%的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的試制費用上投入最多,這與發達國家在這兩個環節經費投入之比1:10存在較大的差距。可見,我國大學科技園的高新技術企業有部分難以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獲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表4浙大科技園34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開發的主要投入
3.技術收入
技術收入是衡量技術創新擴散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擴散和滲透能力。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在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定位中明確的指出,大學科技園應當成為創新的輻射基地,可見,對于大學科技園技術創新能力的判斷中,技術收入是一個重要方面。以浙江大學科技園為例,據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技術轉移部2002年11月初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浙江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中的143家企業2002年(截止10月底)技術收入額達4840萬元,較2001年全年技術收入1970萬元,增長額度達245%。究其原因,除了有小企業集群規模在擴大的因素以外(2001年企業總數為98家),大學科技園單個企業技術收入的額度也大幅提高,有三家企業的技術收入在500萬元以上,而2001年只有一家。
圖1浙江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技術收入額
與此相比較的是,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蘇州高新區1999年全年的技術收入也沒有超過5000萬元。由此可以判斷,在技術創新的擴散能力上,我國大學科技園的小企業集群發揮著其它高新區所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大學科技園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1.建立科技人才支持體系
技術創新中人才是關鍵,如何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體系是保證大學科技園小企業集群順利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在建設大學科技園中,主要采取“一校一園”和“多校一園”兩種組織形式,這兩種形式本無可厚非,關鍵是要把大學科技園真正辦成開放的科技園。首先,要積極引導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人員的流動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有效傳播;其次,大學科技園應當對全社會開放,入園企業不應僅限于所依托的一所或多所大學,應當積極的向其他大學和科研院所開放。當前,全國各地有著一股興辦大學科技園的熱潮,許多大學爭相興辦自己的科技園,會照成資源的浪費,也限制了人才的合理交流;最后,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積極興辦地方性大學或職業技術學院的形式為大學科技園輸送更多的人才。美國硅谷的成功不僅僅是依托一所斯坦福大學,還依靠整個硅谷周邊的地方性大學或學院。正如美國州立大學協會會長詹姆士.B.阿普爾伯里所認為的那樣:“美國州立大學與當地工商企業有著一種共生關系。大學被視為一個地區、州和國家的資源。”地方大學對小企業的支持作用尤為明顯:(1)直接同希望創辦新企業的投資者合作。(2)為當地現有企業提供咨詢和幫助。(3)為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中某項新產品開發提供“保育所”。(4)是進行技術轉讓。(4)是鼓勵大學教員、高年級學生創辦高技術小企業。(6)是為企業提供有用的人才,并按當地需要調整教學計劃。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全球競爭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活動,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大學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為主,培養的學生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競爭的需要。Zimbabwe大學的魯濱遜教授提出一個新設想:“研讀計算機課程的學生,在入學后,可先注冊一個公司,并從學生自己辦的公司中轉讓股份、開發產品,教師幫助他們推銷產品。三個學年結束后,老生們又向新生積極出售他們公司股份。應該說這是支持小企業創新的人才培訓好方案。因為在“人才創業爆炸性時代”即將來臨之際,教育不僅有培養優秀的工程師,更要造就成功的企業家,培育全民族的創業精神。這也正是我國教育體制要克服的缺陷。
2.創立風險投資機制
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為了追求較好的收益,在這過程中企業也要承擔較大的開發風險、市場風險。大學科技園的小企業大多處于初創階段,企業的經濟實力不強,控制風險的能力也較弱,因此,它們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需要一些切實的幫助。目前,我國各級科技部門都針對小企業建立了小企業創新基金,專門面向科技型小企業給予必要的支持,但距離小企業強烈的技術創新要求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小企業獲取銀行的技術開發貸款狀況也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小企業的信用等級不高,有缺乏有效的擔保機制。
表5浙大科技園34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開發貸款難易程度
目前,解決這一難題的答案還是發展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是促進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工具,浙江大學科技園的小企業對風險投資表示“非常歡迎”態度的達55%以上。目前,許多國家都通過創立風險投資機制來促進小企業的自主開發研究工作,但各國風險投資的來源和支持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一個通用的做法是,風險投資主要在高新技術小企業創立階段以參股的形式投入,以支持小企業的發展。投資者除了一定時期內獲取風險企業的利益分成以外,還要靠風險企業創辦成功后,在股市或產權交易市場出售風險企業的股份,收回投資。
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還不健全,依靠上市和產權交易回收風險投資有一定難度。故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逐步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促進小企業創新。
(1)發揮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作用。佳麗財政參控股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經專家評估,在對本地支柱行業帶動性強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以調動和引導社會風險投資者的積極性。
(2)倡導大企業、社會法人和科研機構聯合組建股份制的風險投資公司,并由政府給予一的優惠政策予以扶持。其中包括將風險投資公司視同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采取風險補償和信用擔保等政策,扶持其發展。
(3)鼓勵引進國外或外地風險投資公司進入本地。這類機構的進入,對當地盡快建立和規范風險投資業的行為和制度將起到示范作用。
3.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技術創新
由于知識產權具有明顯的公共品性質,使得其社會報酬率遠大于私人報酬率,如果不能對專利權和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保障,將會打擊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妨礙國外先進技術的輸入。
(1)堅決貫徹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法”和“專利法”。一方面要保護技術創新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接受政府資助的小企業向外無償擴散轉移技術時,應給予利益補償激勵。
(2)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獲取收益。地方政府要貫徹知識和技術參與分配的原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專門機構正確評估創新成果及研究開發成果的價值,保障創新者在企業中的利益。明確理工類大學、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向小企業轉讓技術的責任及相應的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成果向小企業轉移。
(3)允許除執法單位之外的政府機關、大中專學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科研人員,在業余時間創辦和經營高科技小企業。國外的實踐證明,這有助于加強這些機構與小企業集群的合作,并形成高科技小企業的自有繁育機制。
4.加快國外技術引進和技術交流
技術引進是發展中國家發揮后發優勢趕超工業國的主要措施。從國外引進技術有利于小企業掌握技術轉移的時效性及降低自身從事創新研究的風險。
當前,大學科技園中小企業引進國外技術的主要困難及其解決辦法可歸納如下。
(1)技術基礎不足。這是指引進國外新技術的小企業自身的技術基礎薄弱或缺乏這方面的專門人才,使技術轉移發生困難或引進的技術未涵蓋關鍵部分,造成技術的不完整性,擴大了彌合知識和經驗技能差距的成本。所以小企業在引進技術時,一定要“量力而行”或“借力而行”,充分依靠國內科研院校和集群內部其他企業的同類科技力量,為己所用,一來可以加快引進技術的吸收利用,盡快發揮其效用,二來可以帶動企業內部人才的跟班學習,提高消化應用新技術的效果,快速積累開發實力。
(2)買方信息不足。一般的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能力、財力、人力來認定關鍵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的適應性,從而增加了引進技術轉讓為效益的不確定性。此外,對技術引進的優先順序也缺乏規劃。而且在一個集群或行業內部各企業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國家、不同來源)來進口技術,缺乏整體性和互補性。
因科技信息的外部性十分明顯,地方政府應通過公共圖書館、情報中心和社區大學等機構努力向小企業提供這方面的信息,以降低小企業購買國外技術或從事研究開發的風險。此外,地方政府可成立相應的技術引進招標管理局和中介代理機構,為小企業提供從信息、財務和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或定期組織小企業成立國外技術采購團,以更有效的方式收集信息,所需經費由政府補貼。
(3)政府的不適當管制。國外客商直接投資或技術合作是國內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但政府對外商產品內銷的限制,嚴格的技術報酬金審核標準,再加上當地政府的辦事效率不佳和政策多變都會對外商投資或技術合作的意愿有所打擊,從而影響小企業引進技術的成功率。
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都應力求通過建立集中辦事大廳,克服部門之間的扯皮,提高辦事效率,并盡可能減少外商投資的不恰當政策,依法辦事,公開行政,力戒向外商投資合作企業亂收費、亂攤派。
參考文獻:
[1]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第一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2]《中國科技產業》(2001年專刊一國家大學科技園)
[3]姚先國等著:《浙江經濟競爭力與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第一版.杭州;浙江人 民 出 版社,2001年
[4]馮玲陳林奮:我國高技術成果商品化過程中新企業衍生的微觀機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1;第2期;46~53頁
[5][美]安納利薩克森寧:《地區優勢一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中譯本.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6]郭曉川:《合作技術創新》第一版.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7]林漢川等著:《中小企業發展與創新》.第一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8]陳劍鋒等:企業間技術創新集群與知識集成分析科研管理.2001;第5期;91~95頁
[9]和軍:試析推動美國經濟高增長的五大因素學術探索.2000;第6期:45~47頁
[10]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第一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