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組織在自身不斷的演進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從兩方面進行簡要分析:一方面是從組織內部著手分析,主要是技術和需求對其的影響;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的影響,主要是產業組織或結構及政策方面。
[關鍵詞]企業組織 產業組織 技術 需求 政策
一、引言
企業組織的發展,伴隨著時代經濟形勢及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組織新形態在國際范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出現,主要有團隊性組織、學習性組織、網絡性組織、虛擬性組織等,新組織形態的出現也就意味著新的生產方式的運用。
傳統的職能式組織及其衍生結構,由來已久,雖然新形態組織結構的出現產生巨大效應,但并沒有完全將其代替,不同形態的組織結構出現與發展不同階段的企業,組織結構在于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為企業生產配備相應的資源和服務。職能制組織結構的形成基于斯密的分工理論,在于分工能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福特公司的運用時期發展成熟,主要是運用到了福特公司的大批量流水線作業,此后,通用公司的斯隆將這一組織結構與管理理論結合起來,真正將分工理論與生產中的管理徹底結合起來,因此,美國經濟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實現了在世界的崛起。二戰以后,新的組織形態逐漸出現,對應的出現團隊生產方式,在團隊性組織的框架下,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取的巨大成功,并為諸多企業學習,同時這一生產方式使日本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高,贏得市場份額創造了財富,促進日本經濟的崛起。由此可見,企業組織結構對于企業的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有重大影響,從宏觀角度講,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亦有影響,源于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在于企業的競爭。
二、因素分析
主要從內生性和外生性兩方面因素進行分析:
1.內生性因素:技術和需求
(1)技術因素的影響
主要涉及大規模制造技術、柔性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
大規模制造技術條件下主要采用層級結構,規模制造技術特點:高固定成本大批量單品種生產,設備專用性強,產品轉換能力低,產品改進困難,這種技術的生命力在于必要的大批量生產,從而使產品成本下降。
由于產品品種單一,無須對環境變化作出靈活反應,相對發展規模經濟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是組織發展的主要任務。因此要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層級制組織成為其必然需求,以職能制為典型的層級制結構,高層負責決策監督計劃,基層完全對上級命令執行,權力高度集中,從根本上保證組織內部執行迅速高效。
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內部交易費用的增長逐漸抵消分工經濟的效用,M型的事業部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情況。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這種職能型組織結構優勢不再明顯。這就要求相應的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既面臨環境不確定時規模龐大組織的生產技術的應用,柔性制造技術相應而生,這種制造技術要求組織內部生產過程有較強產品轉換能力,內部信息流動暢通,便于溝通,矩陣式組織結構較好適應這一要求。矩陣組織結構中,橫向和縱向職能得到雙重認可,是一種雙重職權結構,在實踐中,根據職能的支配地位可分為項目型和職能型矩陣。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存儲和管理費用降低,層級制結構中基層受高層領導、管理幅度的限制,導致企業規模的擴大,層級增加,內部交易費用過高從而抵消部分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貢獻。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機械式層級結構向扁平化柔性組織演化,并進一步出現了依賴于信息技術實施傳播的虛擬組織,其建立在網絡化基礎之上,組織成員關系相對穩定,他們有共同的愿景,這種關系既長久又是短暫的。
知識型員工的增加和知識的普遍應用,當今社會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代表一種技術時代,以技術革命為基礎,通過新技術和創新知識提供資源的可持續應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知識經濟社會在于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創新成為經濟增長源泉。知識的生產過程需要知識進行綜合,形成團隊,團隊成員有互補的知識和能力,以最終的目標為導向,而非具體任務,團隊的管理依靠專業的規范和相互信任,領導有監督變為指導,團隊業績的評價由成員進行相互評價。
(2)需求的因素
需求對于組織的發展可以這樣分析:產品由市場接受,必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需求層次的不同對生產者影響不同,也就對于其組織結構的作用不同。
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們的需求分為五個級別,兩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前三個級別的需求屬于低層次需求,后兩個級別需求屬于高層次需求。
處于低層次需求階段,人們普遍關注的是產品的物理特征,即產品滿足使用價值這一主要特性,而不會過多注意別的方面,可以說是產品的使用標準在被選擇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生產企業也會關心產品的使用標準,考慮到這種需求層次階段的社會環境,需求對企業的組織影響會更加明顯,這一階段從世界范圍來看,普遍就是產品短缺時期,如美國的20世紀初期,其國內市場對汽車的需求,由于人們財富普遍不足夠富有,因而,福特公司外觀統一,價格低廉的T行車滿足了這種需求,他所采用的職能化組織結構在其大批量生產中,保證它能夠高效率的生產出大量汽車,從而為起奠定汽車行業霸主地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職能制的組織結構是最佳選擇,這也就是處于生產者主權時代的最佳的組織結構選擇,當然還有其他因素。
人們進入到高層次需求時代以后,僅有的產品使用標準已不能再左右人們的選擇,需求已經轉移到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標準,即人們需要產品所具有外觀設計、大小、收貨時間標準以及所附帶的服務措施等成為人們選擇商品重要影響因素。這些信息直接決定了生產者的產品是否為市場所接受,也就決定了生產者的長久發展。因此,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必須進行重組改革。新的需求相應的機構設置,尤其是基于信息技術的信息收集分析部門、顧客服務部門、產品實時設計部門等。整個組織結構的建設,都是以最終需求為根本標準,真正的建設以顧客為中心的組織結構,很可能是某一種或某幾種組織的有機結合,比如扁平化組織、團隊型組織和網絡化組織的結合。
企業組織結構對于生產的組織作用主要通過信息流通發揮出來,信息流的路徑可以典型反映組織結構的不同。各種企業組織之間的不同通過信息流的傳遞具體表現如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傳統機械層級組織中信息流傳播路徑是典型的“U”型結構。在整個信息傳播過程中,逐層傳達,效率低下,極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由于環節繁瑣更易延誤時機,即使決策者制定出正確的方案,當這些方案被執行時早已經喪失掉良機。尤其是面對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這種單一組織結構的不足被暴露無遺且很難彌補。而新形態的組織結構,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傳統的組織結構層級進行縮減,減少繁冗的中間層級結構,既減少了組織中管理費用的開支,又在組織的形式上實現了扁平化,向現代組織結構形式邁進。扁平化組織中的中間層級結構,其作用不僅僅在于對于下屬的指揮和上級的傳達,更重要的在于將組織結構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中心在于為組織的運營進行相應資源的配備和服務,而中間層級就是為組織中上、下層級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提供相應的服務,最大地消除組織中的官僚作風。信息不再被封閉于某一個部門內,各個部門之間可以自由的信息溝通,交流也不再為部門界限所阻隔,消除了以往組織中信息的不必要路徑傳播,其根本目的就是最高效地解決組織中出現的問題,這從根本上反映出組織結構的變化要求組織成員必須進行思想觀念的更新,支配組織發展的觀念是以顧客為中心,服務顧客,爭取顧客最大滿意和組織成員以管理者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動。
2.外生性因素:產業組織和政策
產業組織作為一個外生性因素,相對于企業組織屬于宏觀性組織,它主要研究對象是產業內企業與企業的關系,產業組織對企業組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產業的擴張、收縮等變化引起的企業的組織更改。
從圖2可以看出,整個產業包括其所處行業地位的上、下游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變化都會對產業內企業的組織產生影響。一個產業的供給增加,會相應吸引眾多企業的進入,造成行業競爭加劇,企業必須依靠自身實力生存,僅靠機會型經營不可能求得生存,要求企業有機會型向產品型企業過渡,有傳統型向管理型企業轉化,從而引起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改變。
政策因素對于企業組織的影響更為直觀,尤其是在我國國有企業表現更為突出。一項政策實施,馬上會反映到企業組織的變化之中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業組織和政策作為外生性因素,對企業組織的影響都是非常直觀的。三者之間又存在互相作用的關系,圖4可以說明。
三、結語
企業組織由單一的傳統型層級組織發展到現在各種形態并存,經歷了不同的時代,除了以上所述因素外,當然還有很多,并且隨著社會發展會有更多的因素加入進來。如文化因素、產品形式、組織運營模式等在今后的發展中都會對其結構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更新思想觀念,轉變思維模式,有思路才會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們對各個組織形態及其相關因素分析,目的在于明確組織發展的原因,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何采用和根據形勢改變及時更新企業組織結構予以明確方向。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 譯: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01
[2](美)邁克爾·波特 著陳小悅譯: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2005.10
[3](法)泰勒爾 著張維迎 總譯校:產業組織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03
[4]唐曉華:產業組織與信息——產業經濟前沿問題研究叢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03
[5]韋偉周耀東著:現代企業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人民出版社,2003.11
[6]夏文秀 著:企業非正式組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05
[7]張炳申等 著:產業組織、企業制度與支持系統:廣東中小企業發展與支持系統研究——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前沿研究叢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07
[8]孫海鳴龔仰軍主編:行業產業組織分析”上海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集(一).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0
[9]楊惠馨:技術因素與企業組織的演進,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