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擴大就業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本文使用相關回歸分析、非參數等統計方法,對河北省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了河北省法人單位就業的現狀、影響因素及潛力,發現了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擴大就業的方法及對策。
[關鍵字]就業 經濟普查 統計分析
就業事關國計民生,通過對就業、經濟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挖掘就業的潛力,尋找擴大就業的途徑從而解決就業壓力,是世界各國及地區實現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普查中法人單位的數據反映的主要是在第二、第三產業活動中具有較為穩定工作背景從業人員的基本情況。法人單位是全國及各地區就業的重要構成,從一定程度上代表就業的情況。根據河北省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對我省法人單位就業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擴大就業的潛力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擴大就業的途徑與對策。
一、河北省法人單位就業現狀分析
1.就業的單位注冊登記類型分布情況
河北省法人單位就業的主體是企業單位,其容納的從業人員最多;除其他部門外,法人單位的部門單位數所占比重基本上與從業人員所占比重相匹配。2004年河北省共有法人單位209753個,從業人員9692469人。其中企業單位109326個,占全部法人單位的52.12%,這些企業單位擁有從業人員7324936人,占全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絕大比重為75.57%;事業單位29528個,占全省法人單位的14.08%,事業單位擁有從業人員1352441人,占全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13.95%;機關單位有11400個,占全省法人單位的5.44%,擁有從業人員591747人,占6.11%;占全省法人單位的1.25%的社團單位共容納54321人就業,占全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0.56%;其他法人單位有56886個占全省總數的27.12%,其就業人員相對較少共有369024人,僅占全省法人單位就業總數的3.81%。
2.就業的產業分布情況
在河北省第二產業是就業的主體,容納了全省法人單位將近三分之二的從業人員,第三產業擁有較多的法人單位,但吸引就業的能力與二產相比相對較弱。2004年河北省第二產業共有法人單位69043個,占全部法人單位的32.91%,容納從業人員5858994人,占河北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60.45%。第三產業共有法人單位14069個,占全部法人單位的67.07%,容納從業人員3831604人,占河北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39.52%。
3.就業的地區分布情況
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的地區分布情況基本上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相吻合。石家莊、唐山、邯鄲、保定屬于法人單位多,從業人員多的地區。其中石家莊位居全省第一,共有35164個法人單位,占全省的16.76%,擁有從業人員1768523人,占全省的18.25%;唐山有法人單位27380個,占全省總數的13.05%,從業人員1459771個,占全省總數的15.06%;邯鄲有法人單位21854個,占全省的10.42%,從業人員1099453人,占全省的11.34%;保定有29614個法人單位,占全省總數的14.12%,從業人員1314666人,占全省的13.56%。而秦皇島、承德、衡水屬于法人單位數較少,從業人員也較少的地區,其余地區位居中間水平。
4.就業的時間分布情況
河北省法人單位數隨時間發展持續增長,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增加的絕對值與幅度較大。隨時間的發展,在新開業的法人單位中,企業法人及其從業人員所占比重持續增加。2004年新開業的企業法人單位有11691個,已經占到了當年新增法人單位的91.6%,企業法人從業人員有385598人占新增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92.12%;而新增的事業法人與機關法人的比重在不斷降低,2004年新增事業單位442個,占當年的3.46%,容納了從業人員16789人,占當年新增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4.01%,新增機關單位147個,占當年的1.15%,有從業人員5209人,占當年新增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1.24%。
二、河北省法人單位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1.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與法人單位就業情況密切相關
根據河北省各地區從業人員數以及GDP的相關數據,計算二者的簡單線性相關系數為0.9507,說明代表就業的從業人員PEOP和代表地區經濟發展的GDP高度相關。取對數消除數據的異方差,擬和二者的線性回歸方程得到以下結果:
LNPEOP=7.85214+0.880266LNGDP
(13.85461)(10.11812)
R2=0.9191,Adjusted R2=0.9102;F=102.3764;模型的調整后判定系數高達0.9102,說明方程對樣本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好;從小括號內的t值判斷,解釋變量GDP對于PEOP的作用顯著;F統計量也說明解釋變量GDP對于PEOP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方程能夠通過各種統計檢驗,可以用其進行經濟分析。上述回歸模型說明: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對法人單位的就業存在著高度的正向影響,GDP的彈性系數為0.880266,說明GDP每增加1%,法人單位的從業人員就會上升0.880266%。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河北省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增加,因此大力發展地區經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2.不同類型法人單位對于從業人員的素質有著不同偏好
河北省不同類型法人單位對于學歷的要求是否一樣,是研究的主題。可利用?2的一致性檢驗進行判斷。利用SPSS軟件計算得到:p值為0,即不同類型法人單位,對從業人員學歷的要求不同。具體而言,事業、機關單位對高學歷有偏好,這兩種類型的單位有超過一半的從業人員具大專以上學歷,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從業人員為初中以下學歷;事業單位對擁有研究生及本科學歷的從業人員比機關單位更具偏好。而企業、其他法人單位則對具有高中、初中及以下較低學歷的從業人員有偏好,這兩種類型的從業人員在其內部所占比重超過了六分之五;雖然擁有大專及以上高學歷從業人員的絕對數并不少,但是相對于低學歷者而言,這兩種類型的單位對于高學歷從業人員的偏好較低。社團法人單位對于高中學歷的從業人員偏好最大,占到了60.03%,對于大專及以上高學歷從業人員的偏好高于初中及以下低學歷。
運用相同方法計算發現不同類型法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職稱、技術等級有不同的要求。具體而言,事業、機關單位對具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的偏好與具初級職稱人員的偏好大致相同;企業對初級職稱的人員更具偏好,對高級職稱人員的偏好最低;社團對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的偏好大于初級職稱;其他法人單位和企業類似。對于技術等級來說,機關、事業單位對于高級工偏好最強,中級工次之,對技師偏好較低;企業對于中級工偏好最強,高級工次之,和其他類型的法人單位相比,企業對高級技師、技師的偏好較高;社團單位對于高級工、技師的偏好較強;其他單位對于高級技師、技師的偏好最高。
3.勞動報酬并未起到調節法人單位就業的作用
(1)勞動報酬不是造成行業就業不同的主要原因
使用x2檢驗計算得到p=0,即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的確存在差異。理論上各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應受行業待遇水平高低影響,即待遇水平高的行業更容易吸引人們就業。各行業從業人員與人均勞動報酬的相關系數r=-0.35378,這說明第一,行業從業人員與人均勞動報酬之間存在負的相關關系,即從業人員多的行業其待遇水平一般較低,而人員多的行業一般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的技術水平要求不高;第二,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弱相關關系,即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由于行業待遇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各行業從業人員多少的不同。
2.勞動報酬不是造成地區就業不同的主要原因
根據河北省各地區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據,計算得到p = 0,說明河北省不同地區的就業存在差異。計算各地區從業人員與人均勞動報酬的簡單線性相關系數r=0.291904,這說明第一,地區從業人員與地區待遇水平之間是正的相關關系;第二,二者是微弱的相關,即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地區待遇水平是影響地區就業的主要原因。
在市場上,價格是調整供求的關鍵,而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報酬代表了勞動力的價格,而在當前的河北省就業市場中,勞動報酬并沒有起到調節就業方向和就業人員數量的作用。
4.第二、第三產業對于從業人員的性別偏好不同
2004年河北省法人單位男性從業人員占絕對多比重達到66.07%,有6404246人,女性從業人員3288223人,男女性別比例是1.95∶1。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中,男性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50%。使用x2檢驗分析河北省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對于性別的要求是否存在差異,計算結果:p=0。說明不同產業對于從業人員性別的要求不一致。具體來說第二產業對于男性從業人員更具偏好,有70.91%的從業人員為男性;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對于女性從業人員更具偏好,有41.33%的從業人員為女性。
三、促進、擴大就業的對策建議
1.通過發展經濟來擴大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世界各國在處理就業存在的問題時,都將促進經濟增長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非常密切,文中分析發現河北省二者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507。就業對經濟增長的依賴性很高,經濟發展了,市場繁榮了,經濟總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會對就業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經濟增長是擴大就業的前提條件,但在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并不能自動解決就業存在的一切問題,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的規劃、統籌、協調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
2.大力發展教育,切實改變教育缺乏或錯位帶給就業的不利影響
根據實際需求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就業資本。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切實解決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的供求結構性矛盾,為就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應針對社會需求和勞動者自身的知識和技術情況,加強專業化的技術培訓和職能鑒定,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適應各種社會需求。鼓勵開展企業職工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及農村勞動力培訓等,并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等,為需要提高自身素質的勞動者提供基礎條件和環境。
3.建立完善的就業監控系統,讓供求雙方及政府能夠掌握就業市場實情
受信息渠道制約,個人不能及時掌握社會對于勞動者的需求狀況,普通勞動者在選擇職業和教育類別時常具有盲目性。例如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人們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對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職中不感興趣。用人單位對于人才市場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對特定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通過用人單位自身對勞動者的培訓得以滿足,必須依靠專業的培訓機構。社會上的各種培訓機構、教育部門也不能自主的了解、預測社會對于何種類型的人才需求最大,從而調整專業設置,進行專業培養。政府部門也需要及時掌握全社會勞動力的數量、增長趨勢、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勞動市場上存在的問題等,從而制定相應的就業政策、教育政策。
因此,結合勞動部門、統計部門、教育部門,建立一個完善的就業監控系統,觀察就業市場的現狀,搜集與就業相關的數據,預測勞動力需求的種類和數量,監督、指導就業市場的運行是非常必要的。但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國家及地區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鄭建新:解決我國勞動就業問題的出路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
[2]徐志坤程愛軍:河北省擴大就業的對策建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9
[3]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