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后,使生產性服務業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所占的成本和利潤的比例越來越大。面臨著商場的挑戰,企業必須以科技的自我創新沉著應戰,同時,企業要為打造具有中國的高科技品牌產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擎天柱的責任。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 國際貿易競爭 企業技術創新
世界經濟進入一體化后,由于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整個世界的聯結變得更為便捷,由此引發的國際貿易的競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般商品的競爭,形成了知識和服務成本在商品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并已成為制約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的“瓶頸”。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得最快,它的價值增值不但有傳統服務業就業容易的特點,而且更具有價值增值高、靈敏性強的特點,不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了新的高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以及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的售后服務質量等。因此,這對于企業來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前不久,歐美針對我國出口的輕紡產品及鞋業產品實施的所謂“反傾銷”、“有限配額出口”,盡管我有關部門予以迎戰。但事后,也使我們認清了這樣一個事實:當今世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當年的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場,也更堅定了我們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企業要依靠科技的自我創新以改變我國面臨的外貿競爭的不利局面。“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是全面增強自我創新的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而它要取得成功的支撐點是,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增強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2020年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帶來的效益所得到的嘗試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完成后進入了由大機器代替手工操作的生產的模式,它所帶來的是把整個人類社會似乎向前推進了好幾個世紀,進入了一個經濟繁榮的時代。然而,今天的高科技經濟或知識經濟的發展勢頭更是史無前例的。高科技含量越高給社會得到的效益更是無法估量的;新的高科技含量所占的比例越多,就越能穩固地占領國際市場,一定是一花獨秀永不凋謝,否則,就經不起小浪波紋的觸動而自我淘汰。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迅猛,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中,也給我國一些企業得到了一些實在的實惠的嘗試。
1.依靠科技的自我創新和“內功”增強后長足發展的海爾集團,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打造品牌挺進國際市場,現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的白色家電制造商、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之首。其在全球銷售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位于美國卡羅米納州的海爾生產基地產出的冰箱風靡美國市場,在美國市場上800美元一臺冰箱已算是高檔次、高規格的了,而海爾冰箱的身價為2000美元。現它在海外擁有30多個制造基地,另外,海爾洗衣機中有32項專利,其中有發明創造專利為15項。“按消費者需求生產,創造新需求;過去是制造產品,現在是創造需求。”已成為海爾人追求的理念,自我創新能力轉化為市場競爭能力是海爾人的實力。
2.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伴隨著高速公路、城市立體型的橋梁路基不斷增加的同時,交通運輸的能源消耗量也日益猛增,就我國現有的油井開采速度遠跟不上車輛耗油量增長的勢頭,進口油價又不斷攀升。加速研發節能型的車輛迫在眉睫,上海神力科技公司研發的第一輛氫能大巴士問世后,最高時速為80公里,續駛里程達到了300公里以上,現已安全運行超過了3000公里,而氫燃料電池系統依然很健康。另外,正在研發的新款式的途安混合動力的轎車,只需要1.4L的燃油發動下驅動,使其加速或爬坡都能輕松行駛與普通途安相比可節省油在25% 以上。 如以此推進節能型的交通運輸車輛廣泛運用,勢必大大地降低耗能的成本,也更凸顯出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二、國際貿易市場競爭中生產性服務業成本所占比例不斷飆升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不斷使出絕招,意在搶占國際市場的至高點。發達國家憑借其長期積淀的雄厚的經濟實力相互間“拼殺”,發展中國家也奮起追趕,在夾縫中渴望尋找自己生存的空間,時而也敢于與發達國家較勁,逐漸提升本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以求一席立足之地。鳥瞰當今世界貿易市場,猶如當年兩次世界大戰的“鏖戰”的情景一樣。自加入WTO組織后,我國一些企業也融入到了這一撕殺的商場中并經受了一定的磨練,既交了“學費”,也得到了較多新的啟迪。
1.近年來外國的跨國公司先后來華投資,世界500強企業挺進我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確實也注入了一定的活力。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和看問題,經我國出口的商品均以“MADE IN CHINA”形式銷往歐美市場,可是,其中的知識成本和技術性的服務成本所占比例的力度加大了。2003年我出口的彩電數量增長了70%,但金額只增長47%;在我國生產的“耐克”鞋的生產成本只占其價格的20%左右;在我國生產的DVD每臺批發價為40美元,而其中專利費占去了21.3美元則由外國商人攫去了;盡管我國是計算機生產大國,但同時也為英特爾和微軟公司賺錢。
2.我國出口到歐美市場的輕紡產品、鞋類及玩具等商品,也有一定數量的機電產品,一方面為這些國家人民生活捎去了大量的價廉物美的商品,享受到了經濟實惠;另一方面也使我國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可是,好景不長卻遭到了這些國家以各種蠻橫刁刻的理由予以封殺。歐盟為了對付我國而絞盡腦汁,雙眼直盯住了與其相鄰的、勞動力較為廉價的環地中海國家,擬以“ 地中海生產”取代“中國制造”,并正醞釀籌建“歐盟——地中海自由貿易區”以抵制我國產品的進入。從這一事件的背后,也道出了勞動力的廉價成本雖有優勢,但從事的是簡單勞動,只能創造出較少的增加值,它不可能推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要擺脫這劣勢的境地惟一途徑就是依靠科技的自我創新。
3.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遠銷世界各國和地區,可是,他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海關更加仔細,對中國的產品倍受“關注”。出口到歐洲國家的中國生產的兒童游泳衣增塑劑DEPH合量超過了14% 而遭到查封。確實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潤,不惜以價廉又劣質的產品打入歐洲市場,導致了一些人將“中國產品”與“劣質產品”劃等號,敗壞了中國的產品聲譽,產生了惡劣影響,使中國制造的產品的正面形象有所損壞。
4.我國有些企業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本來出口產品已遭受歐美等國家的封殺,對產品的檢驗標準尤為嚴苛。加入WTO后關于知識產權的糾紛案件每年有增無減,中國企業為此支付的賠償金額已超過了10億美元,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展最大的海外參展團的中國企業卻遭到西方企業的阻擊,理由是“中國又侵犯專利權”、“中國高科技也仿冒”。 這給我國企業得到的教訓極為慘重的,所付的代價也是沉重的。但是,從事件的反面給企業要增強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是刻不容緩。
三、國際貿易的“鏖戰”給我國企業參戰所帶來了新的思考
國際貿易的激烈競爭給我國企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同時存在。而挑戰就是只依靠過去傳統的生產模式去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已無法得以生存與發展。但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也同時擺在面前,企業必須清醒地反思,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找到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將重整旗鼓地以嶄新的面貌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而立于不敗之地。
1.支撐生產性服務業的是企業的高素質的人才。縱觀國際貿易大戰的態勢,衡量商品的價值量的大小的標準仍是取決于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要使企業獲得好的效益,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不言而喻,關鍵是取決于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企業要站在發展遠景的目標上去認識,21世紀是人才大戰的世紀的實質意義,要快速建立一支能適應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打勝仗、打贏仗的企業管理、技術過硬的管理干部和掌握高科技的員工隊伍。另外,從建設企業文化的高度看,也充分說明企業對提高人才素質是刻不容緩。
2.要能在國際貿易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于企業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它更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企業必須實實在在地按照國際貿易有關產品質量慣例和操作規則行事,千萬馬虎不得,如稍有疏忽或閃失必然是輸得慘,交的“學費”更多。甚至導致企業血本無歸而破產。所以,企業一定要建設一支精悍的、技術過硬的技術攻關隊伍,根據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的趨勢,不斷開發新產品,以優質品牌、名牌產品打進國際市場,以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過硬的產品的風采。
3.注重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的保護,還要關注和掌握世界各國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狀況和信息。否則,人家給你一頂“侵權”的帽子,你可能還不知所措,甚至賠了款還不曉得問題的出自何方。自加入WTO組織后,所產生的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紛案件已夠使我們清醒一番了。但更從反面使我們增強了保護知識產權意識的自覺性,要切實地按照國際慣例和游戲規則行事。西方國家總是想抑制中國企業上升勢頭的可能,隨著我國的企業的高科學技術的含量在產品中不斷加強,技術和應用在迅猛發展,甚至某些方面已經領先西方國家的水平。因此,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顯示出中國企業自身應更加自律,以維護中國形象和民族的尊嚴與形象。
4. 加強售后的技術服務工作是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重要內容。海爾集團的經驗告訴我們,他們的產品之所以能在當今世界市場上有其發展的空間,最為關鍵的是“售后服務意識“已在海爾的每個員工的心目中牢牢的扎下根。在重視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認真做好售后服務工作,這是具有目光遠大的企業的管理理念,是值得我們內資企業效仿的典范。
四、結束語
當今國際貿易市場激烈競爭向我們展示一個事實:生產性服務業所占的成本增大了,這也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值得思考的新課題,即中國的企業將以怎樣的新姿態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特別要抓住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重要契機,這定將有一大批經過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企業設計出具有當今世界重量級的、含金較高的高科技知識產權的產品問世。以完整的“中國制造”展現在世人面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生產性服務業成本在產品銷售中的比重加大后,我們必須要以聰明的睿智引進新的理念,睜大眼界看世界,應該有“更多地學習美國人的創新精神、德國人的敬業精神、日本人的團隊精神,更要有韓國人的‘恥為人后’的不服輸的精神”。 使我國真正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競爭的洪流中而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吳敬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歷史進程[N].解放日報,特4版,2006年5月1日
[2]宋學春:打造中國世界名牌[N].人民日報,第5版,2006年4月25日
[3]丁波:新能源汽車研發在滬加速推進.[N]解放日報,2006年5月7日,第一版
[4]記者:變貿易大國為貿易強國.上海報刊文摘,第3版,2005年6月8日
[5]記者:用“地中海制造”對付“中國制造”,上海:報刊文摘.第3版,2005年6月2日
[6]青木:歐洲嚴查中國偽劣產品[N].環球時報,2006年12月1日,第15版
[7]青木:中國企業德國參展遭搜查[N].環球時報,2007年3月20日,第16版
[8]徐飛:跨文化領導力與商學院的使命[N].文匯報,B版2006年5月6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