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的呼聲中,本文從旅游產業鏈結構著手,分析云南旅游產業鏈結構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整合思路。
[關鍵詞]旅游產業鏈結構 云南旅游 整合思路
一、旅游產業鏈的內涵及結構
1.旅游產業鏈的內涵。自1990年傅國華提出“產業鏈”一詞以來,國內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概念界定和相關的研究。然而,至今有關旅游產業鏈的研究還相對缺乏,對其內涵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分歧。筆者認為:旅游產業鏈就是為了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旅游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共同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形成的分工合作關系。
2.旅游產業鏈結構分析。旅游產業鏈是以旅游產品為紐帶實現鏈接的。從整個旅游過程來看,提供旅游產品的不同行業組成了一個鏈狀結構,游客從旅游過程的始端到終端,需要眾多的產業部門向其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其中,不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門、餐飲、酒店、景區景點、旅游商店、旅游車船以及休閑娛樂設施等旅游核心企業,還關聯到農業、園林、建筑、金融、保險、通訊、廣告媒體以及政府和協會組織等輔助產業和部門。前者構成了產業鏈的鏈上要素,后者為產業鏈的動態鏈接與正常運營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二、云南省旅游產業鏈結構現狀分析
1.云南旅游產業鏈發展現狀。到2005年底,云南省共有19526戶旅游基本單位,其中旅行社41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40家),旅游住宿14234家(其中星級飯店747家),旅游景區景點500多個,重點旅游景區230多個(其中A級以上86個),旅游車船公司16家,旅游購物企業300多家及上千家不同類型的旅游餐館等。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在內的完整的旅游產業鏈體系。
2.云南旅游產業鏈結構存在的問題。
(1)“瓶頸”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在2003年云南省國際旅游花費構成中,長途交通成本比重高達36.3%,遠遠高于全國的25.5%。另外,市內交通、郵電通訊等在產業鏈中起到的鏈接作用不足。這些是制約云南旅游發展的主要瓶頸。
(2)旅游產品供應鏈結構不合理。從2003年云南省國內旅游花費構成來看(見表),需求彈性小的交通、住宿和餐飲等旅游基本需求的花費比重高達53.34%;然而,作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需求彈性大的旅游景區和娛樂花費卻很小。可見,云南省旅游產品開發層次還比較低,供應鏈結構不合理,未能與當前旅游者的需求結構相適應。
表2003年云南省國內旅游花費構成情況 單位:%
資料來源:云南旅游年鑒,2004
(3)旅游企業構成不合理、整體實力較弱。在云南旅游飯店的構成方面,存在“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問題,即高檔次的星級飯店與低檔次的旅館供給過剩,而適合大眾旅游者需求的、中檔的旅游飯店供不應求。在景區景點構成方面,同質化程度高,低層次復重和雷同式開發現象依然存在。此外,許多旅游企業由于規模小,經營分散,缺乏強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使其在服務質量、產品價格等方面缺乏應有的抗風險能力,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4)市場秩序混亂。由于云南旅游市場規范體系培育滯后,使得經營秩序混亂。一是不規范經營現象嚴重,以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為代表,在旅游各行業都客觀存在,尤以旅行社業最為突出。二是旅游購物商店的售貨存在著優劣混雜、質價不符等不正當經營現象;三是短程旅游交通和景區內交通存在著價格不透明、強買強賣等不良經營現象;四是景區景點管理粗放,條塊分割,惡性競爭仍然存在。
三、云南省旅游產業鏈結構的整合思路
1.旅游產業信息化。根據云南旅游產業鏈現狀,信息化整合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模塊化云南省旅游資源信息系統。該系統主要覆蓋省內各地州、市的旅游資源,作為展示云南省旅游資源的平臺。其次,構建旅游市場信息服務系統。此模塊主要提供各類旅游相關信息,包括政府信息如旅游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等;旅游行業管理信息如行業管理、督察等;旅游行業信息包括食、住、行、游、購、娛供求動態等;旅游動態信息如旅游產品交易會、旅游投訴等。最后,構建旅游行業調控與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主要針對旅游企業進行宏觀和微觀管理,通過技術銜接,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管理模式、評估體系,對各類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遠程監督等等。
2.旅游企業集團化與國際化。首先,對全省旅游企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其次,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參股等有效的資本運營形式,組建綜合性的旅游集團、旅游飯店管理公司和旅游景區綜合開發經營管理公司等大型企業,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第三,以股份制企業集團為載體,承載國內外旅游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云南,從而實現省內旅游企業的國際化。
3.行業協作化與分工精細化。多年來,云南旅游行業奉行的是一種各自為政的封閉經營模式,企業間缺乏分工與合作,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因此,分工與協作化整合已成當務之急。就旅行社行業而言,需建立“旅游批發(經營)商——旅游代理商”模式的垂直分工體系——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行社通過代理實現網絡化。在此模式下,旅游社集團主要從事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和旅游接待,成為旅游批發商和經營商;當中小型旅行社轉變為代理社之后,專事于旅游產品的代理銷售。這樣,不同類型旅行社之間構成了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強調分工與協作,將會改善水平分工造成的惡性競爭所導致的市場秩序混亂的局面。
4.旅游產品開發多元化與縱深化。按旅游方式和層次,可把旅游產品分為基礎型產品(以觀光產品為主);提升型產品(包括度假產品、文化產品、生態產品等);特殊型產品(包括商務產品、探險、會展旅游等)。云南旅游資源種類齊全、品位高,具有開發各層次旅游產品的潛力,需針對多元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設計、開發不同類型和檔次的旅游產品。在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的同時,要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行旅游產品縱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參考文獻:
[1]羅明義: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發展的理論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6,(6):4~8
[2]云南省旅游局:云南旅游年鑒[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