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三農”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如何加快農民收入增長又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本文從農民收入來源視角,分析了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并依據分析結論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民收入 貢獻
近幾年來,增加農民收入成為我國各級政府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各地在依靠農業增產難以實現農民增收的形勢下,紛紛將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非農就業,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和農民大省,改革開放后在全省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農民收入增長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的研究旨在從農民收入來源視角,探析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以考察農民非農就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農民收入來源及結構的變化特征
根據我國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農民收入在來源上可分為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其中,農業收入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收入,即家庭經營第一產業收入;非農業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由于農民純收入是反映農村居民家庭實際收入水平的綜合性的主要指標,因而本文選用此指標來反映農民收入狀況,并采用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來衡量其總體水平。
1.農民收入呈現出明顯的非農化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4.0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81.64元,增長了近30倍。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壯大、城市改革的推進和城鄉二元體制的松動,加上農產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變化,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不斷向農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民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比重逐步上升, 圖1表明了改革開放后河北省農民純收入的來源構成變化情況。1985年,全省農業人均純收入、非農業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39.41元和145.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2%和38%,農民收入主要依賴于農業收入的增長,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1996年;1997年,非農業收入及其份額首次超過農業收入,農業人均純收入為1080.6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下降到47%,而非農業人均純收入為1205.38元,所占比重上升為53%;2005年,非農業人均純收入及其份額分別提高到2025.73元和58%,而同期農業人均純收入僅為1455.91元,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到42%。近9年來,農業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近1.5個百分點。由此可知,1997年以來河北省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人均純收入份額逐步下降,非農業人均純收入份額不斷上升,農民收入越來越依賴于非農業收入的增長,非農化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2.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農民就業渠道多元化,非農業收入來源廣,圖2顯示了改革開放后河北省農民各項非農業純收入及構成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發現,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均呈現出上升趨勢,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對穩定,三者相比較,無論是從絕對數額還是相對份額上考察,工資性收入均是當年農民非農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1985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8.71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為23%;2005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到1293.5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為37%。在工資性收入中,2000年農民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業中勞動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及其他工資性收入占整個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9.55%、33.91%、25.99%和20.55%,2005年這一格局變化為8.22%、35.80%、31.78%和24.20%,可見農民外出從業收入提高的最快,但在本地企業中的勞動收入仍是工資性收入的首要來源。
二、現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的分析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指農村勞動力轉向農村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的過程,農民由此所獲得的非農業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收入。這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的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來進行的。目前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研究文獻較多,官永彬等人通過建立經濟數理模型來考察各項收入來源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本文借鑒了這種研究方法,并結合自身研究需要,建立了如下農民收入數理模型,用以分析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變化情況。
由上可知,我國農民純收入的各項來源之間存在著下列恒等關系:NI=WI+FI+NFI+PTI (1)
⑴式中,NI、WI、FI、NFI、PTI分別表示農民總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
對⑴式加以動態考察,將其表示為:
NIt=WIt+FIt+NFIt+PTIt (2)
NIt-1=WIt-1+FIt-1+NFIt-1+PTIt-1(3)
由〔⑵-⑶〕/NIt-1,并經過變化處理后可得:
(4)式中,分別為農民總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的增長率,用G表示;分別為以上四項來源收入占農民總純收入的相應份額,用表示。
于是,⑷式又可以改寫為:
(5)式實質上是將農民純收入的總增長率分解到各項來源收入中,形成各項收入增長占總收入增長率的份額,其經濟含義是各項收入增長對總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即分別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對農民總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
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突出體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因而為了使本文分析更具有現實意義,上述模型中的各項收入均取自《河北經濟統計年鑒》中1997年~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并以1996年為基期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依據上述建立的農民收入數理模型,計算出各項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所占比重及其貢獻率。
圖3顯示的是農民各項純收入增長對總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變動曲線。從總體上看,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的貢獻最為穩定,但其貢獻率較小;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的貢獻最不穩定,9年中有4個年份的貢獻率最小,且均為負值;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兩者的貢獻率變化趨勢大致相同,與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的貢獻率變化趨勢基本相反,但工資性收入的貢獻明顯大于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的貢獻。其中,從工資性收入看,1997年~2005年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由1996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37%,上升了9個百分點,其平均份額為36%,平均每年實際增長速度為8.58%,年平均貢獻率為58.73%,特別是近9年中有5個年份的貢獻率最高,其中4個年份恰是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的最低期。從家庭經營第二、三產業純收入看,1997~2002年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相對穩定且較大,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1%,平均每年實際增長速度為14.64%,年平均貢獻率為53.31%;2003~2005年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率呈現下降趨勢,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5%,平均每年實際增長速度下滑到-5.35%,年平均貢獻率為-16.60%。由此可見,工資性收入增長是現階段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而工資性收入又主要來源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所獲得的收入,因而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
三、分析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合以上農民收入結構和增長源泉的變化可以得知,目前農業收入仍是河北省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逐漸減弱,而非農業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漸增強,農民收入增長由過去主要依賴農業收入轉變為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的源泉發生了本質變化。這充分說明了農民收入問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問題,而是越來越多地和農民非農就業問題相關聯,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推動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應該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向農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1.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拓展農村勞動力當地就業與轉移空間。在目前乃至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大中型城市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極其有限的形勢下,小城鎮建設將是解決我國數量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轉移的根本出路,因而河北省應加速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要結合全省優勢農產品如優質的專用小麥和專用玉米、棉花、肉牛肉羊和牛奶、蔬菜、果品等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鄉村服務業,鼓勵和扶持鄉鎮企業二次創業,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營造更多的轉移就業空間。
2.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轉移的組織化程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異地轉移就業。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和無序性較大,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難度。河北省為解決農村勞動力無序流動的狀況,除應設立管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政府專門機構外,還要大力發展和嚴格規范勞動力中介組織,進一步強化政府、社會和企業的組織職能,在就業信息、職業技能培訓、法律服務、流動跟蹤檢測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體系,提高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確保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就業的計劃性和有序性。
3.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轉移勞動力自身的就業能力。河北省應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長、中、短期的專業技能及法律法規、外出務工常識等多方面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就業素質,促使勞動者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轉移勞動力自身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官永-彬等:農民收入的經濟數理模型與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10)
[2]盛來運:農民收入增長格局的變動趨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