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臺資在大陸投資過程中形成的組群式遷移現象,從社會關系網絡的視角進行分析,解釋了中小企業以集群方式進行國際化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社會關系網絡 中小企業集群 國際化
臺灣IT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但是通過產業集群的網絡聯系實現了靈活的協同合作關系,既強化了產業配套的效應,降低了企業間的交易費用,又形成了柔性生產的優勢。隨著臺資對大陸投資的興起,臺灣IT企業向東莞及昆山的遷移呈現出集群式移動的特點,許多價值鏈的上下游企業都聚集在一起,形成 “抱團打天下”的局面。這種集群式遷移必然會減少與當地的交流,因為他們的生產可以不依賴當地的供應商網絡,同時又可以到處流動。
那么以臺灣中小企業為例,中小企業為什么不選擇以個體形式進入大陸而選擇這種集群式遷移呢?由于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實力比較弱,所以常常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形成產業集群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而集群內的社會關系網絡的特點決定了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仍然以集群方式“走出去”的必然性。
一、集群內社會關系網絡的特點
1.關系網絡的嵌入性
集群內關系網絡的形成不但是經濟利益的交易,還包括企業之間的親緣,地緣等私人關系,這意味著企業主的行為是嵌入在關系網絡中的,因此他的決策不單純是經濟利益的考慮,還要受到私人關系網絡的限制。而且隨著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入,產業的供應鏈已經越分越細,每個企業僅占鏈條的一小部分,企業之間只有通過分工協作才能形成產品,這就促進了企業間“相互依賴關系”的形成。當集群內企業習慣了網絡化分工后,他們逐漸不想或是不敢與集群外部企業或機構進行相互交易活動,因此較高的嵌入性使企業間產生了“鎖定效應”。
2.集群內信任關系的專用性
以臺資企業為例,其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主要通過信任和承諾建立長久的協作關系,信任作為一種嵌入關系,可以表示成對一個交易伙伴不會損人利己的信心。信任的最初基礎是集群內企業間的社會文化紐帶,后來轉化為企業間的互惠行為,信任關系的存在使得上下游廠商的關系較為穩定,對彼此的行為有穩定的預期,因此信任作為企業間長期關系的基礎,往往難以隨市場變化而迅速調整。
二、集群內社會關系網絡的外部性
集群內的社會關系網絡不僅為其在本地建立了競爭優勢,而且也是中小企業集群國際化過程中的一種獨特的競爭優勢,說明中小企業以集群的方式“走出去”是可行的。
1.增強了國際比較優勢
在大陸投資的臺商產業集群中,企業主之間基于共同的社會文化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對彼此的行為進行約束。共同的社會文化產生的信任,理解和合作,使眾多臺資企業粘結在一起,并深深扎根于此,不僅營造了集體創新與學習的環境,還能有效地防止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在中小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集群可以通過規范品質標準,認同和共享集群商譽等“集群效應”增強國際比較優勢。
2.拓寬了國際化的渠道
在約翰森和馬特森于1985年提出的企業國際化的網絡理論中,提出企業國際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建立,維持和擴展國際關系網絡的過程。而國際化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國際化拓展,在新國家建立網絡聯系,實現國際擴張;二是滲透,在已建立網絡聯系的國家拓展,加強協作;三是國際一體化,增強國際網絡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因此,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借助集群內其他企業已建立的國際關系網絡和積累的經驗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
3.節省了新合作伙伴的搜尋成本和風險
由于地區間的文化和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需要花費很高的成本去搜尋新的合作伙伴,以及談判和試錯的成本也很高,反之集群中的企業間經過長期的合作,彼此熟悉,地理的臨近又使他們維系關系的成本較低,從而形成穩定的關系網絡,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節省了搜尋的時間和成本,降低了文化差異產生沖突的風險。
三、結論
綜上所述, 社會關系網絡作為中小企業集群的一種獨特的競爭優勢,為中小企業逐步實現國際化搭建了穩定的平臺,因此中小企業以“群”的方式進行國際化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信任機制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 產業集群的信任機制減少了產業集群組織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效地防止了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產業集群組織內的交易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實行集群式國際化戰略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企業間的信任機制,促進集群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寧楊旭:論企業集群和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2.5:54~57
[2]趙優珍:基于企業集群和網絡能力的中小企業國際化[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3:58~60
[3]王淼劉泮印邢萍:產業集群內企業戰略聯盟的必要性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1:18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