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連年增加,但是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仍需開辟新的途徑。
[關鍵詞]秦皇島 鄉村集體經濟 發展
秦皇島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環渤海,近京津,處于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沿海開放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市轄四縣三區,有25個鄉鎮,2288個行政村,鄉村人口199.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2.7%,耕地面積287萬畝,農業經濟以畜牧、水產、蔬菜、林果、糧油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連年增加,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3383元,增長10%,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歸功于我市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一、 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的現狀
1.鄉村集體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全市87.6%的村有集體收入,部分村年收入超過千萬元。在全市2288個村中,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有792個,占34.6%。其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有381個,占16.7%,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村有28個,占1.2%;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有1212個,占53%;集體經濟空白的村有284個,僅占12.4%。
2.鄉村集體資產經營形式多樣化。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荒山、荒地、荒灘、礦山以及集體機動地的承包開發;第二種是集體村辦企業的租賃經營或股份制改造;第三種是以土地、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入股或參股的股份制經營;第四種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有償服務的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行業協會以及農村經紀人組織等。
3.鄉村集體資產管理有所加強。目前,全市2288個村全面推行了村務公開制度,據初步統計,推行村務公開,一年全市村集體就節省各項開支200多萬元。
4.探索出了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的路子和有效途徑。一靠依托礦產資源增收。如青龍滿族自治縣依托礦產資源,成立了以各資源鄉鎮為中心的金礦開發小區、鐵礦開發小區、石材開發小區,以小區帶動資源開發,發展集體經濟。二靠發展林果業增收。北部山區各村根據本地適合林果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了蘋果、板栗、核桃等果業生產。三靠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增收。如撫寧縣留守營鎮潘官營村立足傳統優勢,大力興辦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僅僅幾年時間,就實現了由分散屠宰到集中屠宰進而到建成現代化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市聞名的農業產業化特色專業村。四靠發展企業增收。如北戴河區的劉莊村、山海關區的大街村,通過發展壯大集體企業,走出了一條“以企興村”的成功之路。五靠盤活土地資源增收。如昌黎縣何家莊村、海港區海陽三村,都是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發揮區位優勢,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六靠興辦服務實體增收。這種形式遍及全市大部分地區,通過成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農資、技術、信息等專業化服務,以有償服務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
二、 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增長緩慢、實力薄弱。雖然近年來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增長較快,但與秦皇島市農村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相比,與秦皇島市沿海開放城市的地位相比,還很不相稱,全市集體經濟的總體實力仍然十分薄弱。雖然全市鄉村集體大都有收入,但不少村收支相抵,所剩無幾。村集體經濟實力依然很薄弱,這已成為目前制約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2.增收渠道單一,發展缺乏后勁。目前全市鄉村集體經濟收入中,依靠土地承包創收的村占了一半以上,土地承包、征用費已成為目前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許多經濟強村都是得益于地緣經濟優勢,靠土地征用積累巨額集體資金。山區半山區的次發達村或欠發達村,除很少的幾個村從開發山水資源中獲取利益外,大多村只能靠承包費過日子。片面依托土地增加收入的現狀說明,全市鄉村集體經濟仍然處在原始積累的階段,要步入自我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任重而道遠。
3.發展不平衡,差距進一步拉大。在城市周邊和重點鎮所在地的部分村,依靠興辦企業、土地征用費收入,率先積累了數額較大的集體資產成為富裕村,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富的村每年存款利息達數十萬,社會福利事業、集體公益事業蓬勃開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而在偏遠的山區等經濟薄弱的村,集體收入微乎其微,根本談不上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三、促進秦皇島市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1.發展鄉村集體經濟要有新觀念。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選拔政治堅定、工作努力、能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好干部。同時要對村干部加強教育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市場經濟、經濟管理、農村實用技術和常用法律等知識,提高村干部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要積極培養政治素質好、年輕、有文化的生產經營能手、企業骨干進入村級班子,改變農村干部年齡老化、后繼乏人的狀況。甚至可以直接任命一批大學生村官。
2.發展鄉村集體經濟要有新思路。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關鍵的是要尋找適合本地實際的好的經營門路。近年來各地發展集體經濟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規模經營型。充分利用適宜開發的荒山、荒坡、水面,加以適當規劃改造,吸引種養殖場,或利用近年改造建成的標準農田,通過耕地經營權流轉,提留部分耕地由集體統一開發或引進大戶開發。通過引進農業規模經營,可以推動本地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礦產資源利用型。主要是對一些地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北部山區的各種礦產資源。只要資源豐富,品質優,位置適宜,開采經濟,開發后能給當地集體經濟帶來豐厚的收入,就要大力支持發展。三是服務實體型。由鄉村集體籌集資金,成立服務實體,主要對農業生產開展系列化統一服務。如盧龍縣劉田莊鎮趙官營村環增養殖公司,通過提供養雞的一系列服務,不僅公司增收,還帶動了全村的農民致富,集體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四是旅游資源開發型。利用我市旅游城市的優勢,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如山海關區石河鎮新建村積極開發鄉村旅游,投資興建了望峪山莊,開發了“九紋山觀光”和“南天門探險”,發展了300畝板栗園和50畝大櫻桃觀光采摘園,每年吸引游客10萬人,村民年人均收入550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300萬元。
3.發展鄉村集體經濟要有新政策。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扶持和保護,扶持集體經濟要增收、減負并重,采用多渠道、多層次的政策調整方式,給集體經濟發展以有力的支持。一是提高對集體的土地征用費補償標準。二是繼續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暨標準農田建設,同時落實農村土地整理的有關政策、允許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的建設用地指標異地使用,通過轉讓指標,增加集體收入。三是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對貧困山區實行開發式扶貧,對少數貧困鄉村適當給予扶持,幫助解決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拉動當地經濟的復蘇,促進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四是切實減輕鄉村集體和農民的負擔,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圍繞鄉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減負制定優惠政策,加強配套服務,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
4.發展鄉村集體經濟要有新方法。要切實加強對鄉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群眾公布集體經濟收入和開支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取得群眾的支持;二是積極推行村級財務由鄉鎮代管、村級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保證村里的資金管好用好;三是健全內部管理和民主理財機制,實行重大項目民主監督決策制度,避免出現投資失誤,實現投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強債權債務管理,通過盤活集體資產,提高經營效益,努力規避風險,保證鄉村資產保值增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