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利戰略已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保護自己、提高競爭力的有力支柱。本文在分析我國企業專利困境的基礎上,提出應走創新型專利引進之路、建立企業間的專利聯盟、完善企業的專利機構等一系列的措施,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專利 企業 競爭力
專利失衡帶來的威脅可能比物質財富的不平衡更大。發達國家利用專利就可以輕松占領他國市場,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缺少自創品牌,只是作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制造業大而不強,在WTO的框架下,傳統的關稅壁壘逐漸削弱,技術壁壘日益凸顯,國內企業要將目光從技術、管理的創新上轉移到行業標準的創建上來。當今世界著名的企業大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索尼公司的微型化電子技術;飛利浦公司的光學介質領域技術;JVC公司的視頻、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可以說,擁有核心技術是這些企業成名的關鍵,也是其迅速壯大縱橫于國際市場的秘訣。對于今天的中國企業,專利戰略已經成為“躲不開”也“離不了”的課題。“技術-專利-標準-品牌”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資產。
一、我國企業專利戰略的困境分析
近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的跨國公司不遺余力地搶注專利,制定標準,而我國企業相比明顯滯后。在市場競爭中一個不變的真理即是:一旦誰的專利技術成為標準,誰就將擁有市場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外國企業利用專利打壓競爭對手的案件比比皆是,制約了我國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的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在國際貿易、經濟、科技中的地位得到了歷史性的提升,而我國企業專利競爭較弱,糾其原因主要有:
1.企業的專利戰略亟需準確定位
專利戰略應立足于實際,大體上分為進攻型、防御型或兩者兼有型。發達國家的專利戰略一般都是進攻型的,美國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領先地位,利用法律、外交等手段維護自己的技術壟斷,而在我國僅僅海爾、聯想等少數企業也因其擁有核心技術,才具有專利進攻的資本。而在短期內打造我國企業的核心技術并非易事,所以大部分企業主要實施防御型的專利戰略,以改變自己在競爭中的被動局勢為目的。加上我國普遍存在專利數量不多質量差的問題,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這樣的企業一旦規模做大,打造品牌時就會碰到專利危機,缺乏技術支持和準確戰略定位成為專利戰略缺乏的基礎病因。
2.企業缺乏專利管理等相應的機構和制度建設
專利戰略是從技術研發、申請專利保護到制定行業標準、打造企業品牌的一系列過程,我國很多企業缺乏專利戰略的階段性意識,未建立相應的專利機構及專利制度。企業專利戰略只有階段上的區別,而無戰略終結之說,建立相關的制度是企業專利研發和管理的有力保障,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的專利戰略才能自成體系的不斷運行下去,我們也看到了當前像海爾等少數企業建立了專門的專利機構并配備了有關的專利制度,在知識產權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這自然會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有力砝碼,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專利管理方面還是空白。
3.專利實際轉化率不高
單單注重論文、評獎和成果鑒定,不注重市場、實際轉化率,終究不能形成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我國自1985年實施《專利法》以來,到2006年6月專利申請量突破300萬件。但這些龐大的數字,真正能給這些專利發明人帶來真金白銀的很少。職務發明及非職務發明待遇一樣。有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3200萬人,研發人員105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每年以17.45%的比例增長,可如此之大的投入,換來的卻是令人尷尬的“成果”。 教育部調查表明,我國高校雖然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六千項至八千項之間,但真正實現轉化與產業化的還不到十分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不利于解決技術發明完成后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問題。又何談企業標準和自主品牌,不利于緩和我國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被動地位。
二、適合我國的企業專利策略
在知識經濟時代,專利要么成為企業的保護傘要么成為企業的弊病。越來越多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要不斷開發利用專利使其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矛和盾,面對國際和國內的激烈市場,企業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為守,施展出適合我國的專利策略。
1.創新型的專利引進戰略應是中國企業的首選
中國企業原創專利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對引進技術的模仿或改進,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專利戰略表現。企業引進技術的方式大部分是獲取專利實施許可或者少數購買所有權,但單純的全盤引進會限制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與進步,所以企業應在引進的基礎上不斷消化達到再次創新的目的,轉化為自主的專利技術。中國企業可以在核心專利的外圍構筑嚴密的專利網,對于所擁有的基本專利不斷繼續研發,利用這些外圍專利網進一步覆蓋該技術領域。實施“引進——消化——再次創新”之路。二戰后的日本就是采用這樣的專利戰略,它通過技術引進掌握國外的先進技術,再全力圍繞這些技術主動進行應用性的開發研究,構筑外圍專利網,突破歐美企業的技術壟斷最終變被動為主動。
2.實施專利戰略聯盟,專利交叉許可成為企業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孤軍奮戰必定勢單力薄,發達國家早已把團結合作作為慣用的交往手段,忘不了2002年,時代華納、日立、IBM等6C結成聯盟聯合起訴中國的DVD生產商侵權,致使中國企業每生產一臺DVD機就要支付4.5美元專利許可費。這種聯盟,以集團的優勢排擠競爭對手,達到占領市場的目標。專利交叉許可是指企業以專利專有技術的輸出換取對另一個企業的專利專有技術的使用。二戰后的日本就是該種方式的典型代表。日本的高新技術大多引自美國,但僅美國德州的一家企業在短短七年中,讓七家日本公司付出了20億美元的專利代價。日本痛定思痛最終找到破局之路,那就是與美國專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關系,使得日本在向美國支付基礎專利征用費的同時卻向美國收取實用專利使用費。這一做法可成為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專利戰略的選擇。
3.健全企業專利機構,建立專利制度
企業專利戰略實質是企業長期發展進行的總體性策略,企業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管理機構,以保障專利戰略長期實行,具體應建立專利文獻檔案管理機構,配備專利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其日常工作是負責專利技術開發、專利申請、組織技術培訓、轉化專利為生產力加以應用及處理專利上的糾紛等。這樣就做到了將專利戰略的內容落實到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同時,在企業內形成專利的硬性和軟性兩方面制度建設,硬性制度是指知識產權的決策咨詢機構、研究開發固定經費投入制度、文獻跟蹤等;軟性制度主要是企業文化約束力,如品牌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等。企業硬軟制度配合方可共建企業專利研發和管理的良好環境。
4.以跨國公司為首,到世界市場進行“圈地”
目前的國際形式已經不僅要求企業申請國內發明專利,還要求申請國際專利保護。據歐洲專利局調查,歐洲每年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僅有50%左右最終能獲得專利權,獲得專利權的專利中僅有10%能最終付諸實施,其余很大部分是出于戰略考慮,是用來“圈占市場”的。如此看來,我國的企業應以跨國公司為首,參與到圈占世界市場運動中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到海外市場去圈地,還普遍存在心里上的擔憂,要么怕技不如人,要么怕承擔不起國際專利的申請費用。實際上中國已有許多領域搶先占領了國際市場如中藥、超導、基因等,這已經表明我們具備了圈占國際市場的實力,有能力的中國企業絕不能忽視這種國際圈占效應。
5.專利訴訟戰略,利用法律武器進行有效保護
面對國外企業專利侵權的指控,中國企業的出路只有三條:要么和解,支付許可費;要么回避,主動退出市場;要么迎戰,卷入馬拉松似的官司。中國企業一而再的陷入困惑。在進行防御訴訟時需要專家及律師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的分析和斡旋,因為許多知識產權的訴訟不是非黑即白的,對于有些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適用性尚存爭議。但對于自主專利保護,企業應主動跟蹤、搜集競爭對手的專利侵權證據,及時向對手提出侵權警告或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迫使對手停止侵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確保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行業協會已經普遍成為各個行業信息的集散地,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甚至是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主要參謀和建議者。隨著我國市場大門的逐漸打開,政府對企業的保護將更加淡化,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企業之間需要信息溝通,需要團結合作,需要聯合抵制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行業協會應盡快進入角色,做好企業之間的中介,做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中介。
參考文獻:
[1]王楠:論中國企業專利戰略的困境[J].商業研究,2006,(16)
[2]崔怡:中國企業:躲不開就迎上去[J].WTO經濟導刊,2005,(3)
[3]魏紀林等:提升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專利戰略初探[J].法學雜志,2005,(4)
[4]鄭成思: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尚在十字路口[J].WTO經濟導刊,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