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顧及、通盤考慮全體社會成員利益,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現實課題。本文通過對農民工生活現狀的分析,以及農民工在城市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闡述,探討了如何從制度和機制上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關鍵詞]農民工 權益保障 制度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全國13億人口中農民工就有2億多,他們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目前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如何承接和消化進城農民工群體,是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保障農民工權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農民工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回顧所有發達國家的歷史,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是通過農民破產來實現工業化國家的。沒有這個過程,農業國永遠富不起來。城市化的推進也是我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國家城市只有116個,而現在大、中、小城市有667個。21世紀,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一個是城市化問題,一個是“三農”問題。要解決“三農”問題,最可行的出路是通過城市化,也包括小城鎮化。到2020年,我們國家的城市規模預計達到1500個,每年的城市化增長率是1.5%,大約有10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因此,農民工進城是我國工業化前進道路中的一個必然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將經歷數十年之久。因此,真正重視農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是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順利推進的重要內容。
2.農民工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農民工的城市化問題,是無法逆轉的歷史潮流。這不僅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成熟和發展,更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在較大范圍內的有效配置。他們在工廠、礦山、建筑和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擔當“主角”,成為促進城市繁榮和發展進程中最活躍、最積極、最有潛力的人力資源,甚至于許多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幾乎到了離不開這些農民工的地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工潮的發生和流動既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村發展和農民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的現實要求。在這樣一個客觀的歷史趨勢面前,我們要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需要,在文明城市建設中,使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能夠得到社會的關心與公平的對待,消除市民對農民工的偏見,保障農民工群體的基本利益。
3.保障農民工基本權益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如何處理各個社會利益群體關系的和諧,特別是促進農民工與城市中其他社會利益群體的和諧,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當前,全國上下都在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民心工程,但在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政策環境下進行的城市建設,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是在政策選擇上,作為城市管理主體的城市政府,還大多從以城市居民為主這一思維邏輯出發,忽略了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之中。2006年初,國務院制定下發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文件,這個文件明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因此,把解決好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擺到重要的位置,讓農民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他們渴望的公平的財富分配和平等的權利分享是實現城鄉和諧、工農和諧,最終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任務。
二、城市中農民工的生活現狀分析
中國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有了四倍的增長,然而這部分并不是均勻地分配于所有的中國公民。其中得益最少的就是農民。這已經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農民工已成為社會階層中的弱勢群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和經濟壓力。首先,他們與城市居民身份地位的根本不同,使他們在進入城市之前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農民工能夠做到的只是被動的接受有限的資源和崗位;其次,由于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不足和自身的貧困而缺乏謀生技能,很難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外政府管理體制落后,社會救助系統疲軟等原因,使得農民工進入城市之后,往往面臨著務工技能弱、就業難度大、權益保障差、生活質量低、遭遇社會不公平等眾多的問題,各方面的權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在城市,大部分人群參加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形成了初步的社會保障安全網。但在這張安全網中,卻很少看到農民工的身影。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份最新調研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工參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會保險”中,除工傷保險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參加外,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醫療保險的平均參保率為10%左右,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目前仍與絕大多數農民工無緣。
過去許多年中,我國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促進了城市建設的發展,今天我們不應該讓這種不合理的情況仍然繼續。尊重農民工的勞動,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給農民工一個平等的生存條件,是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制度和機制構建上促進農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
在文明社會里,幫助弱者、消除對弱勢群體的歧視,運用國家權力切實維護弱者的合法權益,鏟除產生不公正待遇的土壤,既是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更是一個民主政府義不容辭的法定職責。對農民工基本利益保障措施的落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和體制性障礙,強化政府服務職能
首先,要清理和改變阻礙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業的轉移。
其次,設置管理農民工就業工作的專門機構,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納入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軌道中。整合有關政府機構職能,建立專門的組織、管理、協調農民工的機構或部門,專門負責與農民工相關的技能培訓、就業管理及相關合法權益的保障工作。
2.建立和完善以勞動合同管理為中心的企業勞動管理機制
應根據當前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按照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規范企業用工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要求,在法律層面上確定和規范農民工與用工單位的勞動關系。制定實施細則,嚴格用工制度,規范勞動關系。實行“凡是用工、務工一律簽訂合同的用工制度”。
3.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從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定合同抓起,嚴格把關與監管,探索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基金制度,尤其是建筑行業可由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出資建立,保障農民工能按時、足額拿到工資。同時,根據農民工的需求與現實條件,按照分類分層保障的原則來提供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用人單位要嚴格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按時、足額為務工人員交納工傷保險費,維護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同時,應參照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為規模就業和職業相對穩定的農民工建立醫療保障。現階段職業相對穩定、達到政府規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對固定住所和工作單位的農民工,應納入所在務工、城鎮的養老保險;對流動性較強,但職業比較穩定的正規性用工,應允許其養老金的跨區域流動和養老保險的跨區域接續,對臨時性務工人員,可視情況參加原籍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
4.切實加強農民工的培訓和教育工作
農民工進城后都需要一個將原來的知識重新轉化和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接受一些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和其他的培訓,是極為必要的。要切實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應本著“政府拿一點,農民個人拿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辦法解決培訓經費問題。可采取內引外聯,內外結合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農民工的培訓工作。
加強對進城農民工的引導和教育,增強他們在城市的生存發展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城市適應性,加快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進程。
5.發揮工會、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工維護其合法權益
根據中國工會十四大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發(2003)21號文件精神,應按照《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盡快地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為農民工入會提供法律依據,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教育、管理和服務,構建一種行之有效的維權協調機制。
建立各類法律援助機構,進一步完善對民工權益的法律援助制度。適當簡化手續,有針對性地指導進城務工人員對合法權益的保護,幫助農民工處理勞動爭議及企業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為農民工在司法訴訟中提供法律援助。
參考文獻:
[1]華建敏:切實加強農民工工作,認真解決農民工問題[N].人民日報,2006,11,08
[2]鮑宗豪:城市文明建設任重道遠.人民網.www.people.com.cn 2005,09,14
[3]茅于軾著:經濟學的智慧[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