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本文通過研究德國和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探討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
[關鍵詞]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綠色GDP
一、循環經濟概述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模式到“先污染,后治理” 的“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再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重閉環反饋式循環模式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就是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融為一體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一種生態型經濟,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其內涵、原則與可持續發展是一致的。因此,循環經濟是順應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的產物,是使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結構和運行模式與生態系統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深化措施和有力保障。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從國內層面上講,發展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全面推進和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人口壓力大,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尤其是戰略性資源——水、煤、電、油氣和礦產等重要資源嚴重不足。生態環境惡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經濟增長與資源保障、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全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高達近萬億元,如果繼續延續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將很難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已經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2.從國際層面上講,發展循環經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一國實行循環經濟模式,勢必會把相關的各國引入循環經濟過程中。隨著發達國家生態意識的不斷提高,各國對于產品的生態標準也越來越高,“綠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國出口產品經常遭禁,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企業與綠色產品,樹立良好的生產和消費習慣,提高產品的生態水準,不僅是變革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適應世界消費方式,轉變潮流,沖破“綠色壁壘”,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三、日本和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經驗
1.日本模式。日本是一個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以大量耗費資源和能源、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為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日本政府徹底拋棄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建立起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體系,取得了顯著效果。在其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有以下特點:①循環經濟立法全面,分為基礎性法律、綜合性法律以及法律法規三個層次,其作為理念型的基本法的立法模式,是世界循環經濟立法中最先出現的;②具有較為完善的循環型社會法律保障體系;③不斷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主要體現在強化行政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財稅優惠政策等方面;④建立了一整套的循環型技術體系,為創建循環經濟提供了有利支持;⑤注重不斷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2.德國模式。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是:①發展起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在德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同時,專門接受制造業和流通業的委托,為其處理垃圾的新行業——廢品回收和循環利用企業應運而生。官方統計數字表明,德國垃圾再利用行業每年要創造410億歐元的價值。②在立法方面,德國首先在有關具體領域實施循環經濟思想,然后建立系統整體的循環經濟法規。③充分發揮了企業的主體作用。產品責任制是《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的中心,也是德國循環經濟的基礎。其特點就是讓生產者在設計、制造、利用和處理中考慮到產品的環境因素。④設立了專門機構以監督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處理垃圾的情況。生產企業必須要向監督機構證明其有足夠的能力回收廢舊產品,才會被允許進行生產和銷售。
四、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1.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實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
(1)財政政策。充分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功能,制定形式多樣、手段多種的資源循環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國家財政傾斜力度,從財政收入中撥出專門款項對循環型企業給予補貼。此外,要大力推廣“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即在政府購買中,優先采購循環型企業的產品,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并以此引導其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2)金融政策。適當的金融政策是推行循環經濟的重要方面。可以通過利率杠桿的正確使用,提供優惠貸款,使資金向有利于資源優化利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上傾斜。
(3)產業政策。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斷標準上,應將資源是否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是否得到保護這兩項指標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協調三大產業間的物流關系,實現產業間的生態化運行和資源循環,綠化現有產業,發展新型生態化產業和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工業生態鏈和構建工業生態群落。
2.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使循環經濟的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綜合性的循環經濟母法,然后據此制定一系列的基本法。其次,應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制定相關的專門法,并在其他法律中充實與循環經濟配套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規定。這方面可以充分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
3.加強和完善有關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和體系的建設。制定工業用能源產品的強制性能效標準,完善主要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加強綠色認證管理,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工業示范園區等的引導作用。
4.加快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開發。設立專項基金,增加科技投入,以知識經濟帶動循環經濟,以循環經濟促進知識經濟,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的重點領域應包括:節約和替代石油技術、潔凈煤技術、節電技術、熱電冷多聯供技術、余熱余壓回收技術、建筑節能技術、“三廢”綜合利用技術、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
5.進一步推行和完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主要使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方法。它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而綠色GDP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這一缺陷,它等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產品資本折舊、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資源損耗(環境污染)之值。建立一套完善的綠色核算制度,可以結合環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觀地評價經濟狀況。
6.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只有將企業納入循環經濟模式下運作,才能使循環經濟發展壯大。企業應改變經營管理理念,實行綠色管理和綠色營銷,主動承擔排放者責任,研發清潔生產技術。
7.倡導綠色消費,鼓勵公眾參與。資源實際涉及的是全體公民的利益,因此,公眾應當是進行資源循環利用事業的中堅力量。實施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引導、企業自律,更需要廣大社會公眾提高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可通過引導綠色消費和開展綠色教育來鼓勵公眾提高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并使綠色消費需求有效地拉動綠色生產。
參考文獻:
[1]張揚:循環經濟概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崔鐵寧:循環型社會及其規劃理論和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3]陳德敏:資源循環利用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