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迅速發展,并對臺灣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美臺經濟關系相應也發生了較大改變。從表面來看,美臺貿易與投資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美臺經濟關系似乎有弱化趨勢,但若從全球分工新格局視角來觀察,美臺經濟關系實質上并未減弱,臺灣經濟對美國的依賴只是在形式上變得更加迂回曲折了。
[關鍵詞]美臺 兩岸經貿 關系 互動
一、兩岸貿易關系與美臺貿易關系的互動
隨著兩岸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兩岸經貿關系日益成為臺灣經濟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臺灣對外經濟關系的總體格局也相應發生重大改變,突出表現在兩岸經貿關系與美臺經濟關系的相互消長上。
冷戰期間美國曾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及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兩岸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美國在臺灣貿易中的地位逐一被大陸所取代。1992年,大陸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2002年大陸又超越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2003年起大陸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
根據臺灣“國貿局”與“財政部”的統計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貿易額,尤其是臺灣對大陸出口額增長快速,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而美臺貿易額增長則波動較大,所占比重逐漸下滑。1991年~2005年,在臺灣貿易總額中,大陸所占的比重由5.39%大幅上升至20.59%,美國所占的比重則從26.17%下滑到13.34%;大陸占臺灣出口的比重由9.1%大幅上升至29.7%,美國占臺灣出口的比重則從29.3%下滑到15.0%;大陸占臺灣進口的比重由1.0%上升至11.1%,美國占臺灣進口的比重則22.4%下滑到11.6%。同期,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額由63億美元上升至362億美元;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則從82億美元減至75億美元。美臺貿易與兩岸貿易此消彼漲的趨勢顯而易見。
二、兩岸投資關系與美臺投資關系的互動
冷戰結束以來(1991年~2005年),美國對臺投資繼續快速增加,并重新成為臺灣最大的外資來源國(臺灣至今仍基本禁止大陸對臺投資),美資占臺灣引進的外資比重略有下降,仍達20.40%。美臺投資關系與兩岸投資關系相互消長態勢主要表現在臺灣對美投資與對大陸投資上。
根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資料,自1992年起,臺灣對大陸投資金額超越對美國投資金額,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臺灣對美國投資所占比重自90年代起就再也沒有超過20%,而且起伏較大,2005年所占比重只有3.72%。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臺資企業對美投資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多數臺資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產品品牌的知名度都無法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沒有市場優勢。因此,臺資企業對美投資多年來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相對比重卻逐漸下降。而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則隨著大陸經濟的迅速崛起及兩岸關系的逐漸緩和,自90年代以來呈較大幅度攀升的態勢,尤其進入21世紀后,臺灣對大陸投資所占比重迅猛提高,2002年~2005年每年都在三分之二以上,2005年高更達71.05%。因此,臺灣對大陸投資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臺灣對美國的投資,使其對美國的投資增長乏力。
以上分析說明,冷戰結束以來,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特別是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經濟關系日益密切,而美臺貿易與投資關系則呈弱化趨勢。
三、美臺經濟互相依賴關系在形式上變得迂回曲折
表面上美臺經濟關系表現出被兩岸經貿關系取代趨勢,特別是美臺間的直接貿易關系也確實較冷戰期間減弱,但實際上這相當程度上只是國際經濟新環境下全球產業分工重新調整的一種表現,美臺經濟關系實質上并未受到太多影響,臺灣對美國市場仍然十分依賴,只是在形式上變得迂回曲折了些。
1.大陸臺商在大陸出口市場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起,臺灣對外經濟關系的主要內容便逐漸轉變為對外投資的擴張。臺灣企業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加速發展,加快了全球重新布局步伐,不適宜在臺灣本島發展的產業因而大量外移到祖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但其所生產的產品仍然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換言之,臺商赴大陸投資,普遍采用的還是“臺灣接單、大陸加工制造與出口”的兩岸分工模式,這樣赴大陸投資的臺商在大陸出口方面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據商務部《2004年我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及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得知,2003年、2004年居大陸前200名出口企業中的臺商出口額占這些企業出口額的比重達26.63%、29.19%。而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中,大陸臺商在前10名就有4家,分列第一、二、五、八名。居第一、二位的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達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的出口額分別高達為83.50億美元、83.02億美元。2004年出口額居前100名的企業就有21家臺商,其出口額高達454.70億美元,占前200名出口公司出口額的25.10%。居前200名的企業至少有38家是臺商。可見,大陸臺商出口能力之強。這些臺商大多數是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電子資訊業,他們的出口市場以美國、歐洲、日本為主。
另據臺灣知名學者高長的研究指出,1994年大部分大陸臺商的出口比率為85%,甚至有些高達100%,相較之下,大陸其他外商的出口率只有27%。1995年,大陸臺商總共出口214億美元,占了大陸總出口的14.4%。
2.大陸臺商出口以美國市場為主
大陸臺商出口比重大,而大陸臺商出口美國市場的比重又有多大呢?這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根據臺灣學者童振源的研究,在1996年時,大陸臺商總共出口278億美元,占大陸總出口的18.4%。而大陸臺商對美國出口的估計大約在72億美元到112億美元之間,相當于大陸在1996年對美出口512億美元的14%到22%。而根據臺灣“國貿局”的估計,在1996年時,70%的大陸臺商成品被輸往美國。臺灣“經濟部”的估計則是,在1998年前,大約45%到52%的大陸臺商產品是被輸往包括美國在內的第三國。
由于缺乏資料,相關的估計難以十分準確,但根據高長、童振源等臺灣學者的研究成果,假定近年大陸臺商出口美國市場占大陸出口美國市場總金額比重為20%左右,應該不會偏高。若此,2005年大陸對美出口總計約為1629.0億美元,大陸臺商對美出口大約應為325.8億美元,這比同年臺灣島內對美出口285.1億美元還多40.7億美元,如果將兩者相加即達610.9億美元,占臺灣本島出口總額的比重升為32.25%,比按一般方式計算的2005年臺灣對美出口依賴度的15.05%高出近17個百分點。這還未把東南亞等地區的臺商出口美國市場的情況加以計算。這樣分析說明,近年來美臺貿易關系在臺灣外貿中的地位實際上并沒有很大下降,即使有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至少沒有相關數據所顯示的那么嚴重。換句話說,臺灣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并沒有真正減輕,只是表現形式迂回曲折罷了。
3.“臺灣、大陸、美國新三角經貿關系”的形成
上述分析說明,由于臺商大量投資大陸,便產生臺灣、大陸與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轉向效果,主要表現為:臺灣對大陸出口的中間財與資本財急遽增加、由臺商制造的大陸勞力密集產品對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出口快速增加,以及臺灣對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出口的勞力密集產品大量減少,這種貿易轉向效果反映了區域之間的全球商品鏈的重組。也說明,在冷戰期間臺灣對外經濟所形成的“日、臺、美三角經貿關系”逐漸轉化為“臺灣、大陸、美國新三角經貿關系”在此新的對外經濟循環模式中,美國作為關鍵環節仍然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表面上臺灣與美國貿易往來有所弱化,實際上是由于祖國大陸、東南亞等中間市場環節的增加,使美臺經濟關系變得更復雜、更迂回曲折。事實上,日本作為臺灣最大進口來源,美國作為臺灣最終出口市場(包括大陸臺商、東南亞國家臺商的份額在內)的地位并沒有改變。
必須說明的是,臺灣在美、日市場被取代的份額并非全部由大陸所引致,而大陸出口的產品也并不全部是臺商赴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換句話說,大陸臺商出口商品占大陸出口商品總值大約15%~25%左右,即使臺商不赴大陸投資,大陸在一些勞動密集型和中、低技術密集型、中低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上仍然具有競爭優勢,這些產品依然會在國際市場上與臺灣產品相遇,并發生競爭。
雖然臺商投資大陸對臺灣本地生產出口產品確實形成了競爭壓力,但這只是臺資企業間的競爭,甚至只是同一企業集團內的“雙手互搏”,對臺灣經濟本身來說,利大于弊。如果不對大陸投資,臺灣商品則可能更無競爭力可言。
總而言之,冷戰結束以后,隨著全球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兩岸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對美臺關系產生了較大影響,表面上呈現前者取代后者的趨勢,但實際上在“新三角經貿關系”中,美臺經濟關系的實質并未發生較大改變,臺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仍十分強。
參考文獻:
[1]林長華趙玉榕彭莉:戰后美臺經濟關系概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李非:臺灣經濟發展通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鄧利娟:21世紀以來的臺灣經濟-困境與轉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