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是從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政府是社會唯一的資源配置主體,承擔著包括各種公共品在內的幾乎所有物品的供給職責,改革開放以來,公共品生產市場由過去的政府及其公共部門獨家壟斷生產經營,開始有選擇地向社會開放,非營利組織作為承擔社會公共產品的力量日益凸現,本文著重分析目前共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非營利組織供給公共產品的模式構建。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 公共產品 供給模式
一、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問題
我國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顯著特征是政府在公共品生產過程中的過度壟斷,市場機制及私人部門和第三部門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參與程度較低,造成了在公共品供給過程中,壟斷代替了競爭,而單一的政府控制公共生產,導致公共部門規模膨脹,財政負擔過重,公共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公共品供給不足,以及尋租行為猖獗等許多問題。
首先,公共部門壟斷經營。我國公共產品實行的是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作為壟斷經營者,把生產公共產品的任務指令性的交給其附屬物——國有企業,私人部門和外國資本因嚴格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審批制度不能進入公共品生產市場,這導致了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公共品的需求數量與質量不斷提高,公共財政資源難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因存在市場準入壁壘,使得大量的民間資本又不能進入公共品生產領域,結果是國有企業因缺乏競爭,運營成本高,產出質量低。
其次,供給、投資主體單一。在我國轉型時期的特定背景下,公共產品的投資還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而政府的財力又難以滿足投資需要,這就是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滯后,公共品生產領域的產權過于集中于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手里,致使產權結構趨向單一、僵化,競爭機制難以形成。雖然近年來政府放松了一些公共品的生產規制,允許新企業進入,但是這也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公共品生產領域中主體單一的市場結構。
再次,非必須型公共產品供給膨脹。對于公民的個人生活而言,公共產品可以分為生活必須型和增進福利型,必須型公共產品主要指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公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公共產品,福利型公共產品或非必須型公共產品指與基本生活關系不多,僅以提高公民的福祉的公共產品,二者的內容隨時代和不同的經濟環境將有所變化的。我國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由于政府官員的行為動機不一定與政府的職責相符,將導致在政府在提供某些非必須性公共產品的激勵大于提供必須性公共產品的激勵。
第四,公共產品單一。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效用評價存在區別,這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難于衡量,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使政府對公共品的供給與消費采取統一的水平,但這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衡量公共產品,難以滿足在公共產品消費中的個體差異,仍然難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提供公共產品的模式選擇
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水平文化密切相關的,非營利組織的提供公共產品的數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由于國家發展處于不同階段,非營利組織在公共產品供給上也相應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1.非營利組織主導型模式
既非營利組織獨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一些非營利組織為了保持獨立性,往往通過自籌資金(包括會費、私人捐款、服務收費等),依靠自身力量提供各種形式的公共物品。在保證獨立性的同時,為了籌集足夠的資金,一些第三部門組織逐漸實行用者付費制,對以前免費的項目直接向收益人收取部分或全部服務費。這樣可避免使收益人產生依賴心理,又可解決財務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2.非營利組織輔助性模式
第一,與政府合作提供公共物品。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合作的方式有:(1)公共服務社區化:各社區建立公益事業,政府機構幫助組織社區互助,以實現政府的壓縮式管理。(2)與政府簽定承包合同。政府確定某種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非營利部門招標、承包,中標后按與政府簽定的供給合同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3)與政府合伙。政府不需要以納稅人的稅收去購買服務,而是以政府特許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標的第三部門組織提供公共服務。(4)接受政府資助或享受免稅待遇等優惠政策。政府以此鼓勵志愿者組織提供公共服務。
第二,與企業合作提供公共物品。非營利組織與營利性企業建立協作關系來從事公益事業有幾種方式:(1)非營利組織參與交易關聯的公益推廣活動。營利性公司將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以現金、食物或設備的形式捐給非營利組織。(2)共同主題營銷。非營利組織與私人企業達成協議,通過分發企業產品和宣傳資料及做廣告等方式,共同解決某個社會問題。(3)核發許可證。非營利組織在收取一定費用或提取部分收入的條件上批準營利性公司使用其名稱和商標。
三、非營利組織發展模式構建
1.社會化服務
非營利組織主要以社會公益事業為自己的使命,面多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社會問題和人們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要求,政府作用的有限性日益突出,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化服務應該是其基本模式,非營利組織進行社會化服務應加強以下幾方面措施;首先,建立以政府為中心的政府支持體系,一方面主動承擔政府所轉移出來的公共服務與社會職能,另一方面,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其次,努力開展非營利組織的營銷工作,非營利組織從事市場營銷包括很多方面,如營銷的導向與目標、營銷規劃的設計、營銷環境分析、產品和服務策略、產品的定價策略等,非營利組織從事實產營銷主要是為籌集資金和提供效用更高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再次,參與公共品供給的競爭,非營利組織既無財政撥款,又沒有可進行交換的資源,而只能通過為社會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換取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組織效率,另一方面要爭取更多的慈善資源,這種競爭,要求非營利組織加強供給,不斷開發新的公益項目,以滿足社會需求,也迫使他不斷完善項目的管理模式和機構,并發展出一套激勵創新的激勵機制和機構文化。
2.企業化管理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包括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統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評估等方面,目前,在我國關于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體系的構建,無論在理論與實踐中都顯得格外薄弱,建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體系,就顯得格外重要。非營利組織除了強調不得將利潤進行分配這一方面,在很多方面具有營利性企業的特征,這樣,我們就可以嘗試著將企業內部管理的制度移入非營利組織內部,通過對營利性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學習和借鑒,提供非營利組織的效率。
3.市場化經營
市場化經營機制是非營利組織在追求商業化的融資過程中以營利組織的籌資方式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提供社會產品和服務的運轉機制。市場化運行機制的出現給非營利組織機制帶來一系列的轉變。市場化機制運作采取以下幾種主要方式:一是實行服務收費制,隨著營利組織加入對社會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業供給,迫使非營利組織以市場化的手段追求組織效率,同時許多沒有效率的非營利組織將會被淘汰出局。公益服務有償收費已成為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市場化運作手段和主要收入來源。二是商業化的項目合作,即與公司合作的項目合作,雙方各取所需。非營利性組織通過企業、公司的贊助能夠實現某一公益目標,而公司則通過參與支持公益項目而為自己的產品宣傳與塑造企業形象得到好處。三是收取會員會費,即是從組織內目標受益人那里獲得收入,在會員制的非營利組織中,會員以會費的形式支付所享受的服務。四是發行彩票收入,非營利組織通過博彩運營籌資,達到為所服務的項目籌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東民董西明:《非營利組織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第3~73頁
[2]陳曉春:《非營利組織初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27頁
[3]鄧國勝:《非營利組織評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4頁
[4]李華:《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與財政制度創新》.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0頁
[5]樊麗明:《中國公共品市場與資源供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頁
[6]陸道生王慧敏畢呂貴:《非營利組織企業化運作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6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