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文化研究背景和文化生態平衡的角度,分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及現狀,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開發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開發
20世紀6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宣告文化研究這門學科誕生。由伯明翰學派的霍加特與威廉斯發起的當代文化研究,破解傳統的精英主義的高雅文化,使文化的概念擴大為意義的生產和再生產,指涉人類的全部日常生活。20世紀80年代,文化研究繁榮一時,至今方興未艾。它關注的不僅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更關注文化的外在的關系,將歷史上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文化形式納入中心視野。另一方面,西方學者對現代性文化進行了反思,從喬治·西美爾、馬克斯·韋伯、齊格蒙·鮑曼、安東尼·吉登斯到勞倫斯·哈里森和塞繆爾·享廷頓,紛紛肯定了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對現代性進行了聲討或重建的工作。西美爾和韋伯,把文化視為歷史運動推動力所在;哈里森和享廷頓更提出了文化決定發展的論斷。當代社會學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吉登斯則在鮑曼對現代性尖銳批判的基礎上,試圖重新詮釋,并為現代性的困頓指明了出路,把希望寄托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上面,他認為文化是由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價值觀組成,文化價值觀本身的多元性,使全球化不可能變成西方文化的弱肉強食。在探究當代文化含義時,托尼·本內特著作《文化:一門改革家的科學》還強調了文化與政府政策制定的密切關系。
文化研究的盛行和成果表明了人類對文化價值的肯定認知,也推動著各國政府和各種國際組織重視并參與文化的發展,關心和保護民族及地區文化的特異性,倡導文化多樣性。如同物種多樣性構成了生態平衡一般,文化生態平衡亦以文化多樣性維系的。通過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犀利批判,人們已經認識到文化多樣性被現代性侵蝕的危機。循伯明翰學派開拓的當代文化研究之路,關注大眾和傳統,反對文化殖民的呼聲日漸高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在此背景下隆重拉開帷幕,其實質即是保存和發展多樣性的人類文化,維系文化生態平衡。對于文化遺產的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從模糊歸類到劃分出物質與非物質兩大類文化遺產,更加符合文化多樣性的構建需求。上世紀末,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每個國家對世界和時代應承擔的責任,也是對抗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生態失衡的必然措施。
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明確化及其應受保護的重要意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之前,伴隨80年代興起的文化研究熱潮,率先在民族民間文藝保護領域做出了受到中外贊譽的努力:1979年,被譽為文化長城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啟動,現已進入尾聲。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社會團體全面推進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包括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如國務院頒行《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成立專門機構、形成申遺認證體系、實施保護工程、組織學術論壇、引導研究熱點、公布了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舉辦保護成果展、確立文化遺產日、開通相關國家級門戶網站、文化部主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世界級遺產代表作古琴、昆曲進入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當代進入高潮;但現狀仍不容樂觀,表現在:
全球化的“文化推土機”進程加快,文化生態環境改變不可避免,傳統技藝后繼乏人;資源流失狀況嚴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消亡。
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專業保護和研究人才短缺、保護經費不足。
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機制尚需健全。
此外,關于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也凸顯出來?,F代化歷程中,生態環境因開發帶來的巨大破壞,也為維系文化生態平衡能否走商業開發一途敲響了警鐘。事實上,利用文化資源進行商業開發的確潛伏著較大的風險。追求效益會受需求引導加入許多原本不屬于這一文化范疇的因素, 從而導致文化變異。劉志群批評說:“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熱已成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第一殺手。目前比較流行的不是尊重和恪守民族文化傳統及其心理與思維特點,而是以政治宣傳服務的目的和現代審美的觀念來改造當地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使其精致化,閹割了民族民間藝術在表象掩蓋下的深層的所指,甚至把漢民族和外來的東西,拿來雜揉到當地民族的藝術中,往往出現了非驢非馬的怪胎?!敝袊袼讓W會理事長劉魁立也稱“開發一個毀一個。”
那么,放棄開發就能保證原生態么?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者,在文化多樣性和個人利益的沖突中,該放棄追求現代化生活、安貧樂道么?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變異特性,在“意識”層面最易發生變化,而行為或會滯后。更普遍的是,當一項民俗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開發后,會逐漸脫離“生活”常態,走入“表演”的取向從而影響其行為。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活的文化??当3烧J為:“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彼魑那甯鶕丶埖冗z產項目進行商業開發后煥發新生的例子推論:“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遺產不能只靠國家撥款來支撐,走商業開發與遺產保護相結合的道路,不失為一條可取的途徑。”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商業開發,不是無法統一的矛盾。生態環境中消亡了的物種不可再造,而文化遺產不同于物種,它是人類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過程呈現,不少內容可以在開發中再造或者再現,這就決定了文化生態平衡意義下的開發本身與保護有一致性。而且,開發能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者個人幸福的追求,不再將他們隔離在主流文化生活之外。完全拋開商業開發的做法,即為“死?!?。
按照王文章歸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防偽、應變、貼近民間”的原則,政府與企業努力做到保護與開發的統一,在文化價值觀構建方面進行導向,堅信人類的創造力對維系文化生態平衡的促進作用,樹立可持續開發意識,商業開發必能進一步開創文化的多樣性局面。正如弗里德曼堅信自由經濟制度釋放人的創造力一樣,商業開發亦將促進人類文化的創新。
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認識到哪些遺產項目具備開發價值,可在開發中得到保護,并形成未來新遺產。因此,當前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解決的問題仍是:依據合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在普查的基礎上掌握遺產狀況,甄選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成分級目錄體系;采用多種手段搶救瀕危遺產;解決保護和開發之間的矛盾。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及附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手冊》和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的分類體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基本明確。此范疇內的遺產并非都具備開發價值或適合現在開發,其中,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表演性項目、工藝品的商業開發價值較高;民俗滿足人們跨文化旅游心理需求,是典型的旅游開發資源。
在保護前提下進行商業開發的基本方法包括:
1.政府重視對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經營商的引導。在后現代社會環境中,消費已經反仆為主,成為市場經濟的靈魂。因此,前一種作法在于通過大眾傳媒和消費模式塑造,引導民眾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并主動消費;后者在于鼓勵投資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爭取資金。具體為: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和消費的各類廣告、舉辦公益性講座、政府專家及經營商攜手打造文化專項產品策劃、以現代傳媒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和消費價值、各類具備開發價值的遺產項目走入校園乃至進入教學體系、把傳統小生產者的模式轉變為現代經營模式,爭取更多民眾理解并參與消費。
2.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式開發的載體作用。生態博物館將自然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動態地保存,盡量在文化的原生地傳承。如1996 年貴州六枝特區梭戛鄉建立我國首個苗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旅游的推廣,將使普通游客開始關心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之外的群體,關注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以及他們世代相傳的特殊文化。傳統博物館應擴大收藏和保護的范圍, 將焦點以平等的態度投向以往被忽略的民族民間文化群體和資源。充分利用文獻和田野材料,利用現代電子數碼科技, 盡可能客觀地錄制和保存21世紀初的遺產狀況,同時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演變的過程。如普查采錄資料可由博物館保存、展示。鼓勵一部分開發價值較小的遺產持有者,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保存技藝,傳授技藝,使之成為博物館藝術,也具有傳播和傳承的功能。博物館首要立場是力求原貌呈現, 同時不放棄自身的詮釋功能,從文化角度提高旅游吸引力,使博物館成為旅游開發的中心區域之一。
3.利用仿古廟街、民俗風情村、歲時節慶等進行再現式商業開發。此類開發應慎重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表現形式和服務人員,避免偽、劣、次,允許甚至鼓勵改革和創新,吸引人們主動了解并從消費渠道來傳承相關遺產。
4.創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演出品牌。如“印象:劉三姐”、“云南印象”、“金沙”等。
5.建立一支懂文化、善經營的專業開發人才隊伍;健全民間工藝大師傳人培養的激勵機制;從源頭上解決開發與文化生態平衡的問題,可開發資源流失或匱乏問題。
參考文獻:
[1]陸楊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劉志群:西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急迫性和艱巨性及其對策思考[J].西藏藝術研究,2004,(2)
[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與時間“賽跑”http://tibet.cn/zt2006/zzycjs/gd/t20060220_94099.htm[OL],2006~2~20
[5]吳晶魏武專家:西藏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生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788.htm[OL],2006~10~11
[6]尹彤云:博物館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2006(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