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人心,城市居住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本文提出了居住區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戰略目標的確定、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社區文化的培養; 同時提出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生態居住區
可持續發展是在1984年世界環境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在這次會議上,各參加方代表一致認為:全球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各國的企業,企業界必須認識到污染既是一種浪費又是一種生產的低效率現象;同時,城市居住區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力量。因此,為了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而居住做為城市第一要務,為了實現永續發展,必須重新定位自己,放棄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文明生活方式,把環境保護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去,只有做到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確保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一、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居住區是城市社會系統中的基本單位,是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既是人類自身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是城市發展的必要基礎。
對于居住區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尚沒形成統的認識。一般認為,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要包含生態環境要素在內加以為了保持持續良好的居住生態環境,與既要追求當前利益,也要注重長遠發展,采用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既要顧及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永續發展。
近年來,在人類飽受了環境惡化之苦后,其綠色意識開始覺醒,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居住區作為城市社會系統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一個環境產出系統,因此,現代居住區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二、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對于如何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學術界基于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闡述。其中以現代生態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所闡述的觀點最具代表性,認為當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與統一。因此,居住區為了謀求長足發展,須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和道德價值觀,企業管理者要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正確處理企業的短期與長期利益、局部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因此,居住區在追求持久社區特色和文化競爭優勢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戰略目標的確定
戰略目標的確定要在對住區的內外環境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其中居住區外部環境分析尤為重要,它是社區制定管理目標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環境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則為正確確定社區發展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城市居住區為了謀求長遠發展,在確定居住區的目標時,應當具有戰略高度。應該充分考慮大環境要求與公眾的反應,基于生態的視角來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既能培育起當前的競爭力,又能著手謀劃未來的競爭優勢。
2.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一詞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最先運用于企業。他將創新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和實現新的工業組合。而對于城市居住區來說,創新則是其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力量源泉。主動開發和采用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開展綠色社區。由此,居民應得到所帶來的超價值,將使居住區永續發展。
3.社區文化的培養
社區文化對居住區的歸屬認同和永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夠激發居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能夠培養社區居民對高品質的追求,不滿于現狀,力爭向上。只有那種能夠基于生態的視角自覺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尤其是能夠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社區文化,才能實現社區與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和永續發展。因此城市居住區是否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是否主動采取生態行為,影響著社區能否正確選擇可持續發展之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它要求社區居民要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潮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戰略。在經營活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采用新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提出為解決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依據。
三、可持續發展下的生態居住區
1.基本思路
實現城市居住區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生態整體論—地域結構論—時序和諧論”三方面的結合。其中生態整體論主要體現居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和宏觀目標,即社會公正、經濟高效、生態環境優美三者的統一;地域結構論,主要反映居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途徑,與“著眼于城市,著手于地段”可持續發展原理相一致;時序和諧論是強調居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實施的過程,可概括為近期的可操作性措施、中期的可行性論證與遠期的超前性預測三方面。
城市環境污染,顯然有悖于生態環境優美的可持續目標,同時與社會公正格格不入,即部分人的經濟利益以多數居民的生存環境包括后代人的發展機會為代價。理想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主要目標是滿足居民的生態環境目標需求,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保護性開發,兼顧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體現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主義的本質區別。適應居住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分室,即使不同地段分別體現生態環境景觀、農業景觀、建成景觀、交通道路景觀及其相互關聯是實現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徑。另外,規范的社區管理體制既是居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又是居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保證。
2.可持續發展生態居住區設計原則
目前國內外學者一般認為,發展生態居住區并達到可持續發展,可概括為“可持續發展生態居住區設計六項原則”:
(1)有效合理地經營地貌,使生態環境保護最佳化,住宅價值最大化。詳細內容包含:①坡地景觀因素的利用方法;②適合地貌的綠化布局方法;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態景觀設計技巧;
(2)創造各種形態與尺度的動線網絡:包括人、車、溪水、魚和野生動物的網絡動線的合理重疊布置與規劃;
(3)多元化疊加系統的居住區。例如①戶外活動綠地可以綜合利用為其他可與之疊加的功能,諸如休閑、雨水收集、生態鏈。社區可以使用溪水系統走廊形成景觀軸、步行網絡;②鄰里組團具有多元住宅產品的組合,避免單一,不僅使空間造型體量豐富,而且使產品風險降低,同時居民對住宅產品的變換要求可以在同一鄰里解決。
(4)創造中心。①鄰里的中心綠地;②社區的商業、公共用途及交通樞紐;③較高密度住宅產品的匯聚支持;④中心形態:主街/社區廣場/文化街區等;
(5)創造最大社區價值手段(Economy of Means)。①充分利用雨水及降水收集經營景觀體系;②道路、住宅用地、停車位布置等的最節儉的景觀設計手法;最終達到以下幾個最經濟化:人均道路最低化,人均功能性需求駕車出行次數最低化,人均物業成本最低化。其實施手段通過高效地組織功能,造型形式及材料因素來實現。
(6)創造社區家園。—創造社區文化社交與生態景觀中心相融合的核心。一個沿著溪流創造的公園和綠色走廊,應能滋育了兒童及其他生靈對一個家園的感知。一個具有行人親和力的城市街道,應能促成更多的鄰里交往。一個能滋養家園感知的社區,應是一個其居民認知為“家”的真正生態健康社區。
五、結語
在居住社區的設計實踐中,強調積極追求與倡導社會文化、歷史的精神與健康的同時,生態與綠色健康居住社區同樣的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昆玉草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科學研究,2OO2(3):28-30
[2]朱永華呂勇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維管理倫理觀[J].生態經濟,2005(6):18-19
[3]胡希:生態視角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04(6):33-34
[4]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家瑾:居住區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