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上善若水”這一境界及相關論述,對現代企業的立業之道與柔性管理方式具有深刻的啟發與借鑒意義,文章即從立業之道與管理之道兩方面論述這一思想境界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上善若水”現代企業 立業 管理
先秦道家思想是極富智慧的思想學說,一部老子的《道德經》被后世人們從多角度予以廣泛的解讀,立足21世紀“以人為本”的管理科學的角度,去思考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上善若水”這一境界及相關論述,便會看到這一境界的提出及實現過程,對現代企業的立業之道與柔性管理方式具有深刻的啟示與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上善若水”首先是現代企業的最高價值理念與立業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事。夫唯不爭,故無尤。”其基本意思是說:至善的境界如同水一樣,水善于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甘處眾人厭惡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的至高境界。居處能夠適應于任何之地,心靈善于保持深淵一樣的沉靜,與人相處以善為本,與人言語信守承諾,行政善于治理,理事善于發揮才能,行動善于把握時機。只要如水一樣不去與萬物相爭,就不會有任何過失。在這段論述中,老子極力提倡水的境界,對“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境界做了“幾近于道”的極高評價,這一境界的具體啟示意義表現在:
1.“上善若水”應是企業奉行的最高價值理
“善利萬物而不爭”是水最重要的品質,這一境界首先啟示現代企業應以“利萬物”作為最高價值追尋,以造福人類、造福社會作為企業立身的最高價值理念。一個企業要想獲得廣泛持久的社會支持與美譽,要想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尋求長期穩定的發展壯大,就必須志存高遠,不能貪圖眼前微利,而損害企業長遠的立業之道。同時水能夠“處眾人之所惡”,具有甘愿謙下的品質,啟示企業也應甘于在眾人不愿著手處立業,在眾人掛不上眼的卑微處立業,注意從低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這樣才容易找到利益萬眾的途徑,才有利于企業履行它的天職——為民眾服服務,造福整個社會。
2.“上善若水”對企業立業之道的啟示
除了“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重要品質外,水的具體特性又表現為:柔軟性。水沒有固定形狀,因此能極強地適應環境,可根據環境條件的改變及時做出適應性調整;水總向低處流動,既象征一種謙虛博大的胸懷,又是一個自身不斷積蓄能量的過程,最終則要奔向廣闊的大海;水總是柔弱的,卻在柔弱的外表下潛伏著巨大的能量,最終要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水的如上特性對現代企業立業之道的啟示表現在:
(1)應把立業點建立在公眾的利益需要上。就像水是萬物的需要一樣,企業也應成為社會公眾之所需。要注意搞清公眾的具體需求是什么,這些需求中哪些己被滿足,哪些尚未滿足,哪些還沒有被企業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這些之后,才可能把“立業點”落實在現實中,把公眾真正需要的東西送到他們手里,只有企業的服務真正滿足公眾需要,才會得到公眾的接納和認同,為企業積累起良好的社會聲譽,這樣水“善利萬物”的品格也就真正轉化成了企業的品格。
(2)立業當立于無競爭領域。立業之初應注意回避有競爭的領域,尋找“無競爭點”,如果立業點選在“無競爭點”上,那么情形就可能是“天下莫能與之爭”。而“無競爭點”的尋覓和探索,就是研究民眾的潛在需要,這種需要是未被滿足的,因而具有立業價值,同時由于沒有競爭磨擦,阻力較小,因此立業過程將會比較順利。
(3)立業初期應具有謙下的精神。特別注意虛心以學,多從企業日后長遠發展來考慮問題,不可目空一切、浮躁張揚,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注意為自身日后的發展壯大積蓄實力和能量,最終將企業做大做強。
(4)立業中期應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敏捷的市場應變能力。企業要想保持長盛不衰的持續發展勢頭,就必須以最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去適合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及時洞察對手的強弱,及時作出適應性調整。只有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局面,才能激活企業潛在的發展壯大的因子。
二、“上善若水”同時也是現代企業的管理之道
當企業不為眼前小利所拘,將以施惠民眾、造福社會作為最高價值理念時,也必然在管理之道上注重人性化,以“人”為中心打造企業的長遠發展。現代企業的柔性管理,即以“人性化”為標志,強調跳躍和變化、速度和反應、靈敏與彈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創造和直覺、主動和企業精神、遠見和價值控制,它依據信息共享、虛擬整合、競爭性合作、差異性互補、虛擬實踐社團等,實現知識由德到顯的轉化,創造競爭優勢。實踐證明,“柔性管理”能極大激發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剛性競爭”的需要,成為現代企業立足并制勝于”剛性競爭”局面的良策。
1.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是“愛人”
盡管柔性管理的內涵包括多個層次,但其思想精髓卻是“愛人”,即充分尊重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才能,承認人的勞動。通過員工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來帶動產品的高質量、生產的高效率、企業的高效益以及員工自身的高收入。以國內金星啤酒集團為例,他們不僅注重建設人性化的企業文化,創造“金星是我家,發展靠大家”的人性化企業氛圍。同時建立起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如將傳統考勤制度中的“不準遲到”、“不準早退”等硬性規定,轉變為柔性的“當您由于身體不適、交通堵塞、家庭有困難,不能按時到公司時,請及時通知公司。”并且還建立了人性化的用人和激勵機制,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積極鼓勵普通員工提出合理化方案,被采納者有獎,未被采納也會受到鼓勵。當企業真正能做到與勞動者共存,關心愛護自己的員工,保障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物質待遇和生活質量,并為他們充分提供展現自我價值的多種機會時,就會極大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員工也必將懷著極大熱情去關心公司的發展,以立足崗位、出色完成任務的高度責任意識、不斷提升自我道德素質與業務素質的進取精神,作為對公司的回報,最終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動力。
2.柔性管理的核心在于倡導以人為本的“自我改善”
“自我改善”,是一種觀念,一種精神,是“柔性”管理的靈魂。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人的需求有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五個層次的需求同時并存,且逐級遞升。隨著現代社會人們文化素養不斷提高,人們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更加強烈,更加看重成就感、尊重感、榮譽感和歸屬感,更加渴望一種能夠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改善和自我實現的人性化的工作方式。“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即是以人性化管理理論為基礎,從滿足員工的五層次需要出發,創造“自我實現”的文化氛圍和“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有利機制,從而充分調動了員工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和凝聚力。
柔性管理倡導“自我改善”, 絕不是放任自流,隨心所欲,而是以嚴格規范管理為基礎,以高素質的員工隊伍為條件,突出員工自我管理的主體,通過順勢而人性化的管理,強化管理的應變能力。它超越傳統的單純制約管理模式,把剛性管理制度的強制實施發展為員工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彈性約束機制,把被動的事后檢查考核管理方式轉變成事前預防性的相互協作、互為監督;把圍繞生產的管理結構調整為適應發展的彈性管理機構,把員工在企業中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融合。為了促使員工自我改善意識的形成,企業應注意及時對員工進行企業文化教育,使企業的整體精神、經營理念和價值觀充分得到員工認同,通過準則教育、崗位技能教育,自我完善教育以及危機感教育等具體活動,充分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自我改善和發展意識。
3.柔性管理的關鍵在于管理的完整化與體系化
要獲得整體性競爭優勢,企業的柔性管理就不能只停留在某一部分或某一層次上,應當實施整體化、系統化的柔性管理,從企業的追求目標到創新法則、組織設計、人力要求以及制度安排等進行廣泛深入的展開,由此才可使企業成為一個凝聚力極強,具備整體性競爭優勢的團隊。
在追求目標,柔性管理應適應顧客需求來管理生產與運作活動,以快速滿足顧客個性化的要求為目標。海爾集團的“真誠到永遠”,小天鵝的“全心全意”,都體現出了“利萬物”、“愛民”的思想境界。正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說:“企業目標的惟一有效定義就是要創造顧客”,如果企業不顧大眾需求、服務不佳,就必然會在競爭中受挫。
在創新法則上,柔性管理要求打破傳統的單一且過長的流程,進行流程再造,以保證物流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管理大師邁克爾·哈默哈默提出了實施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則:“第一,在源頭獲取信息,以保證信息的可靠;第二,讓后繼流程人員參與前端流程,使作業過程就近完成;第三,將地域上分散的資源集中化,使企業具有規模經營和反應靈活快速的雙重優勢;第四,將平行工序連接起來,以避免重復工作,減少流程時滯;第五,決策點下移,以增強組織基層對市場的直接應對能力”等等。若遵循了這些原則,企業的物流就可以快速響應市場。
在組織設計上,柔性管理要求將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轉變為扁平化網絡狀的組織結構,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通暢,以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強企業響應市場的靈敏程度。要打破傳統的因部門和層級劃分過多而造成的知識單一、協作困難的局面,建立基于工作目標的團隊和動態聯盟,使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或企業可以共享核心能力和資源,合力完成基于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在人力要求上,柔性管理要求員工具有較高素質。員工能夠注重自我改善、全面發展自己,以良好的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來適應柔性管理的要求。作為企業領導者,也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使員工能與企業共同成長。
在制度安排上,柔性管理要求針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與缺陷進行改造,建立任人唯賢、進出自由、能上能下、民主決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用人制度,要求企業能為員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訓機會和優厚的薪酬待遇,建立適應于工作任務和團隊工作方式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合理評價員工工作。這樣才可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競爭水平。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現代企業的立業之道還是管理之道上,老子所闡述的“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以及“以柔克剛”的行為方式,都有極為深刻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值得現代管理者們深思和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弼注;《老子注》[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87(14頁)
[2](美)彼得·德魯克:《有效的管理者》[M].廣東:新世紀出版社,1986(87頁)
[3](美)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63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