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后,用對應分析法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項指標。通過分析聯系各個區域和經濟指標,分析各個地區的發展和影響發展的因素,結合實際分析各地域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對應分析法 經濟發展指標
一、引言
經濟發展不只是指一般的經濟增長,而是指一個國家隨著產出的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因此,經濟發展是一個比經濟增長涵義更為廣泛的范疇。
在判斷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時,必須抓住一般的、本質的指標。一般認為,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環境優化程度和創新能力,是判斷區域經濟發展的標志。從這四個方面出發,有以下幾個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X1='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X2='居民消費水平;3='基礎建設占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比重';X4='人均財政支出';X5='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X6='外資占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比重;X7=' '國有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X8='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X9='城鎮居民平均貨幣工資'; X10='就業人數占區域人口的比重';
其中城市化水平=地區城市總人口/地區總人口
二、對應分析法
對應分析法的關鍵是使得R型和Q型分析中變量點和樣品點的載荷能反映在相同的公因子軸上,因此可以用相同的因子軸去同時表示變量與樣品。由于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都是反映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他們之間一定存在內在聯系.對應分析就是通過一個過渡矩陣Z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方法的具體地步驟為:
1.由原始資料陣X出發,計算規格化的概率矩陣
2.計算過渡矩陣Z=(zij);其中
3.進行因子分析
(1)進行R型因子分析;
①計算協差陣A=Z’Z的特征根,按其累積百分比,取前m個特征值,并計算相應的單位特征根向量記為u1,u2…,um,從而得到因子載荷陣:
②在兩兩因子軸平面上作變量點圖。
(2)Q型因子分析
①對上述所求的m個特征根計算其對應于矩陣B=ZZ’的單位特征向量從而得到Q型因子載荷陣:
②在于R型相應的因子平面上作樣品的點圖。
三、區域指標的分析
根據從《2006 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進行計算。把各個地區的數據分別除以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如果指標是平均數型的就直接用全國平均水平除以各個地區的數值;若指標是總量型的,就在全國數值上除以總的地區數31,再用各個地區的數值去除。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使各個指標有相同的意義和量綱,是對應分析更有實際意義,得出的結果更精確的符合現實。以這個數據作對應分析。
通過SAS軟件計算得因子圖:
A類:變量點為:X1、X4、X5、X6、X7;樣品點為:上海、北京、天津
B類:變量點為:X8 、X9、X10;樣品點為:廣東、浙江、江蘇、遼寧、吉林
C類:變量點為:X2、X3、X7、X8、X10;樣品點為:山東、福建、云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安徽
D類:變量點為:X3、 X5 、 X6、X10;樣品點為:黑龍江、內蒙古、海南、重慶、青海、貴州、江西、廣西、陜西、新疆、寧夏、西藏、甘肅
結合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狀況,這樣的分類還是比較合理的。在A類中上海、北京、天津這些地區的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明顯要大于其他地區,而且經濟發達促進了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的優化,不斷培養新的人才,如此不斷良性循環。北京、上海作為中國標志性的城市,國家對其的財政支出較多,這將整體提高城市各個方面的環境;作為影響經濟發展因素之一的城市化水平也是這些城市經濟發達的原因。B類中地區基本上都屬于沿海開放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根據經濟的輻射理論:“經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中的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信息等的流動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傳播。通過流動和傳播,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取代于現代化相悖的舊的習慣勢力。輻射的媒介就是交通條件、信息傳播手段和人員的流動等。”這些城市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結論
通過敘述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并用對應分析法把各個區域和指標聯系起來,分析了各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和影響因素,結合實際具體分析了各個地域的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實際意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