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工作不斷開展過程中會積累越來越多的經驗,越來越多的資料,而這些經驗或資料往往存在于郵箱、論壇、即時消息記錄、備課筆記或者相關教職員工的頭腦中,查找索引極不方便,甚至根本不可共享。本文介紹了WIKI這種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超文本系統;討論了建立WIKI平臺對知識共享,經驗積累的好處;探討了如何使用WIKI平臺積累智力資本,整合我院的教學資源。
[關鍵詞]WIKI 知識庫 協作
一、引言
在教育工作中,隨時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產生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關于這些問題的描述和解決過程則分散在個人的電腦,論壇、即時消息、備課筆記或相關人員的頭腦里。缺乏交流,也沒有整理。 既導致大量的重復勞動,浪費了廣大教職員工的智力資源,也不能將這些用代價換來的經驗轉化為學院的學識積累。而WIKI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WIKI簡介
WIKI中文譯名維基,維基一詞出自Wikipedia的中文譯名維基百科,是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的商標,用于所有由維基媒體基金會運營的圍紀式計劃?!熬S”字意為系物的大繩,也做網解釋,可以引申為因特網,“基”是事物的根本,或是建筑物的底部。 它其實是一種新技術,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群體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這是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而參與創作的人,也被稱為維客。
在維基頁面上,每個人都可瀏覽、創建、更改文本,系統可以對不同版本內容進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記錄都會保存下來,不但可事后查驗,也能追蹤、回復至本來面目。同一維基網站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維基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維基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編寫的百科全書。
WIKI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也就是說,無需什么培訓,通過WEB我們就可以簡單直接地對WIKI文檔進行即時的瀏覽、創建、 修改, 因此應用WIKI的代價遠比HTML文檔為??;同時,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由于WIKI在信息傳播上具有的公開性、迅即性、直接性、存儲性及糾錯補遺及時性等特點,在關鍵的信息準確性和完整性環節上,優于其它的傳播方式,非常適合于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三、WIKI優勢
1.WIKI論壇
論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在論壇中,大家可以就某個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而與論壇不同的是,WIKI并不適合討論,它更適合將某個主題在經過討論后,把它真實有效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記錄下來。WIKI的寫作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寫作方式,主要內容不是個人的判斷、推理、建議等,而是不帶色彩的對經過驗證的可信內容的平鋪直敘。即使記錄了一些判斷推理,也是沒有傾向性的均勻記錄,目的是指明經驗所得的可能的解決方向,留待以后的驗證、修改。
正是這樣的特性,利用WIKI可以很好地綜合學院各師生的學術研究成果,匯集廣大師生的智力資源,分系統,分主題地搭建起一個全面完善而且權威的學院知識庫。由于這樣一個系統詳盡的知識庫的存在,可以為新生培訓、學院內或學院外的技術交流、了解學習全院的相關學術文章或學院相關工作動態等提供很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由于WIKI百科全書式的特性,便于不同系之間可以通過WIKI了解各個系之間的工作,增強各系之間的理解與合作。
2.WIKI工作記錄
每個人的工作記錄存放在自己的電腦中,內容只限于自己開展教學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記錄,無論是所收集的問題集、解決方案和解決思路都相對狹窄,但同時也可以包含很多技術或方法上的細節以及一些有意義的猜想和推測。相對于工作紀錄對個人工作軌跡的記錄,WIKI則將記錄中經驗的部分抽取出來,綜合成了系統的知識。
將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補充到WIKI中去,不僅可以作為自己日后的參考,也可以在別人遇到相似問題時提供一個啟發。那些工作記錄中的細節,可能通過WIKI而啟發出更大的主題,帶來更多更完整的信息。通過這種互相補充互相啟發的方式,知識也就不斷地積累壯大了。
3.WIKI內部網站
為什么要使用WIKI而不是在內部網站發布經過整理的FAQ等文檔呢。因為WIKI具有自組織、可匯聚和重現的能力。它允許用戶根據實際需要創建自己的網站結構,決定內容的相關性,任意創建、修改、刪除頁面,這保證了它的內容總是最新、最全面的。同時,通過整個超文本組織結構的修改、演化,可以保證資料的導航能符合最大部分人的習慣。
另一方面,WIKI通過文本數據庫或者關系型數據庫實現了版本控制,文檔中每一處細小的變動就會產生一個新的版本。通過版本回退,文檔就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正是這個功能,WIKI文檔不僅可以方便地隨時不斷地進行細節上的更正修改和補充,又不會因為某些因素而對文檔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同時不需要集中一段時間來進行整理,不僅減輕了文檔維護更新的成本,也能夠更迅速快捷地提供最好的參考。
四、WIKI應用的研究
通過與其他WEB應用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WIKI如果進行了合適的權限分配,那么它基本上就無需專門的維護了,因為對于WIKI來說,瀏覽者、內容提供者和管理者都是同一個人,所有的內容提供者也都同時管理著信息的格式和內容。這也正是WIKI的自組織,自匯聚等特性了。目前很多的WIKI工具都提供了對訪問控制列表的支持,可以將其應用于單獨的頁面或整個站點,完全可以滿足教育部門的特定需求。當然,為了不抹殺創造力和參與性,成功的WIKI都會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些工具。通過對用戶權限進行仔細的規劃,既充分發揮用戶的能動性,又有效地保護了WIKI內容的權威性。
此外,WIKI所內置的版本控制,甚至可以控制那些具有編輯特權的人。不建立修改人的記錄,就不能進行修改,所以恢復以前的版本只是點擊幾下鼠標的事情。配合恰當的權限分配,就可以保證WIKI知識庫以最快的速度往正確的方向自動自發地演化發展下去,發揮最大的功效。
在實際部署中,學院中使用WIKI最好放在防火墻背后,供完全內部的用戶基礎使用,這樣就可以包含大量的內部文檔來作為WIKI的開始,也由于包含了這些大量的內部文檔,使得WIKI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合適的工具,增加訪問者的參與動力,促進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WIKI是學院進行知識管理的現成工具。知識管理是提高學院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它將分散的個性化知識組織成有機的知識體系,充分實現學院知識資源的整合、發展、共享和增值,從而通過組織知識體系的有效運用和持續提升,大大增強學院知識沉淀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WIKI出現前,進行復雜的知識管理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過程繁瑣。現在,作為一種協作軟件,WIKI能集中和管理學院內的各類數據、信息與知識,且使用簡單。同時,根據學院發展的需要,WIKI系統還可支持廣大師生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類新知識,幫助學院實現整體知識規模的拓展以及知識質量的提升。
通過拓展WIKI的協作機制和寫作主題,WIKI也可以應用在學院的其他方面。
學生作業管理。利用WIKI可以把學生的作業達到共享的目的。老師可以通過WIKI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學生也可以通過WIKI瀏覽老師的批改內容。對一些共性的內容可以實現共享。
教師工作日志。利用WIKI每位教師方便建立自己的工作日志。便于教育工作的計劃和總結,形成日常日志文檔資料。
文檔儲存庫。有效地部署 WIKI 以實現文檔儲存庫。在現階段文檔快速、頻繁變化的情況下。利用WIKI更能實現文檔的儲存,建立屬于學院專用的文檔儲存庫。這些文檔,當然也包括作為學術項目處于開發階段、依然處于變動狀態的文檔或必須長期保留的工作文檔。
學術研究管理工具。WIKI 用于創建和跟蹤管理團隊項目所需的所有項目文檔,包括項目規劃、日程安排、狀態報告、規范、how-to文檔以及變更提議。此類應用大多源于創建自己的低成本、輕量級項目管理解決方案的小型團隊。隨后擴展到其他團隊。在某些情況下,WIKI 還作為整個學院大型學術研究管理的基礎。
五、總結
簡單地說,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網絡寫作工具,通過對協作機制和寫作主題的拓展,就可以不斷拓寬WIKI的應用。同時,由于WIKI的創作特性,其自組織,自匯聚等特性也提供了廉價且方便高效的信息系統,是搭建學院知識庫的極好的現成平臺??梢灶A見,隨著對WIKI應用的不斷拓展和功能上的完善,WIKI對于學院的意義將會變的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莊秀麗:WIKI呼喚網絡時代的共創分享[J].中國研究生,2004,(1):50~51
[2]朱玉強維基百科:分享知識的自由百科全書[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118~119
[3]天下維客:www.allwiki.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