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現代化的海港作為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基地,貨物海陸聯運的樞紐,國家商品貯存、集散和分撥中心,貿易、加工業和相關服務業的集散地,對促進經濟的飛躍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也證明,港口經濟多方面拉動城市的發展,有港口的地方,城市的發展都比較快。沿海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江蘇擁有近千公里的沿海線,但發展速度卻明顯低于其他沿海地區,其關鍵是港口經濟發展的滯后。
一、港口經濟的作用
1.港口經濟催生大城市。從港口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因素看,港口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港口城市有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港口作為海陸交通樞紐,具有連接國內外市場的作用,可以通過海上運輸把本國市場同國際市場連接起來;二是城市發展可充分利用港口強大的輻射力。港口一般具有雙向腹地,并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港口所依托的城市;第二層次是通過各種集疏方式與港口聯系的內陸地區;第三層次是港口之間通過航線連接向海外所能涉及的區域。第一、二層次是內陸腹地,第三層次是涉及腹地,港口腹地的第二、三層次的范圍往往超過了城市經濟輻射能力所達到的范圍,大大增強城市的功能;三是港口作為流通領域資金往來的匯集之地,具有融資方面的便利;四是港口通過運載貨物能力的擴大、物流、客流量的增加,可使港口成為信息匯集的中心,便于各種信息的獲得和處理;五是由于港口所在城市具有發達的交通和國內、國外雙向經濟腹地,使港口城市經濟外向型程度顯著。因此,許多港口城市都建立了臨港工業區,發展制造業,發展進口原料的出口加工業等產業。此外,從港口城市、臨近港口城市和內陸城市三類城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每平方公里的國民生產總值定量比較,港口城市的平均值遠遠高于其他兩類城市的平均值。國內很多港口城市在城市發展戰略中突出港口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將港口作為城市的核心戰略資源。
2.港口經濟推動制造業。現代工業化與港口經濟關系更加密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面臨著一個開放和競爭的世界,既可以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同時也要面臨著跨國公司的競爭,港口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雙方角力的籌碼。一個國家或地區港口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越來越影響著制造業的發展和競爭能力,區域工業與臨港工業的聯動性逐漸增強。如美國西岸、中國香港及國內很多港口城市正因為港口經濟的迅速擴張,促進了其工業化的飛躍。又由于港口經濟是貨運、船運公司和碼頭業務的結合體,形成了一個物流鏈、交通樞紐及服務業的循環體,港口經濟已成為一種產業集群。港口企業和機構集中在港口這個特定的地理位置上,又能產生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同時相關企業有分工、協作、競爭,在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上有互動性,可以享受共同的資源,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
3.港口經濟發展產業群。港口是吸引和聚集現代工業的最佳區域。港口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了原材料和生產成品的運輸服務,而且不少港口本身就成為吸納工業的理想場所,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據點”。之所以選擇港口作為其理想的區位,主要是因為:一是工業依托港口的運輸功能可以很好地為工業提供國際化服務;二是從運輸成本的角度看,港口也是理想的制造業基地和能源基地;三是港口城市通常具備充足的工業用水和工業用地(包括填海造陸),這也是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四是從物流的角度看,在港口建立工業不僅可以利用港口便利的運輸條件進行產品的裝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而且,以港口為跨國制造企業物流的集疏中心將有利于降低整個系統工業的物流的成本。
二、江蘇沿海灘涂發展港口經濟的優勢
1.區位條件優越。江蘇沿海位于黃海之濱,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線,與日本、韓國相鄰,位于太平洋經濟圈與新亞歐大陸橋的結合部,是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國際貿易和臨海工業的理想之地,具有重要的國際開發價值。從國內來說,江蘇沿海岸線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環渤海地區的中間地帶,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新長鐵路,以及幾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京滬鐵路和京滬高速縱貫南北,西連廣闊的中原和西部地區,北通我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南與經濟中心上海相連,東接黃海,區位條件非常優越。
2.建港條件得天獨厚。江蘇沿海可建14個港口,其中一類口岸三個,分別是連云港、南通港和大豐港,可建成綜合性大港和國際樞紐港,為國家主樞紐港和一類開放口岸;二類口岸5個;三類口岸6個,可以建成一批專業性港口。同時以港口為樞紐,可結合陸、空、水、管運輸設施、倉儲設施和海港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完善、提升口岸服務能力和商貿功能,形成物流中心,還可以加快物流基地建設,建立交易市場,拓展交易品種,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并可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吸引國際物流公司和海運公司進駐,增加國際班輪航線,加快集裝箱代理業務的發展。
3.自然環境良好。江蘇沿海濕地總面積超過55.53萬公頃,是全國最大,獨一無二的生態濕地,并有大豐麋鹿、射陽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鳥類379種,兩棲爬行類65種,哺乳動物57種,魚類281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數十種。每年春秋有300多萬只岸鳥遷飛經過這里停歇覓食,有50多萬只水禽在這里越冬,有229種鳥類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中。沿海地區富含深層地下水,水化學成份穩定,是全國不可多得的礦泉水資源。另外,海濱風光奇特,灘涂原始生態誘人,是十分難得的旅游資源。
三、發展港口經濟的幾點建議
1.把沿海開發擺上重要戰略地位。從實現全面小康的高度和全省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沿海開發的重大意義,盡快把“沿海開發”確立為與“沿江開發”和“東隴海產業帶建設”戰略三足鼎立的又一重大戰略,像“沿江開發”那樣,對沿海開發中重大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予以培植,實施統一規劃,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要把沿海港口的開發建設作為沿海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來抓,以此帶動江蘇沿海的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有關部門要把開發建設沿海港口納入“十一五”規劃,列入江蘇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2.要加強總體規劃,實施科學開發。岸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因此必須實行超前規劃,科學安排,對產業園區、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進行合理安排,對每一段岸線、每一塊土地的使用性質做出嚴格規定,保證港區綜合開發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向前推進。始終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做到不同占用方式相協調,上下游相呼應,近期和遠期相結合,高效利用深水岸線。要選擇開發條件優越的岸線,率先啟動,集中開發,防止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要正確處理好岸線開發與陸域開發的關系,凡不依賴岸線的產業、不需很大岸線的企業、岸線利用效益低的項目、可以共同一段岸線的園區,都要向腹地縱深推進,堅決杜絕不合理的岸線占用。要加強對岸線開發的監督管理和宏觀調控,防止無序競爭,過度開發。嚴禁占用生態岸線,嚴格保護生活、漁業和旅游岸線,實現可持續發展。
3.要立足現實,走大廠大港開發建設之路。港口建設耗資大,通常的做法:一是商貿帶動型,即通過貨物的進出口帶動港口的開發建設,像山東日照港,起初是因日本需要從此大量進口山西的煤炭而建了一個碼頭,后來逐步發展壯大起來;二是工業帶動型,即通過發展臨海工業,帶動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港口滾動發展。當前要緊緊抓住國際資本加速流動、國際產業重置轉移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關聯度大的龍頭項目、帶動力強的加工項目、產業鏈長的綜合開發項目,吸引跨國公司在江蘇沿海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物流中心和區域總部,使沿海港口迅速成為新輪國際資本的密集區。要加速物流、商貿、金融、旅游等領域利用外資步伐,吸引國際著名港口集團、物流企業參與沿海港口開發建設,引進貨運代理、船舶代理、倉儲服務等外資項目,提升產業、技術轉移。要積極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積極引進能源石化、冶金、船舶、鋼鐵、建材等臨港工業項目,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