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財務運作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會時刻面臨著財務危機的威脅,嚴重的會導致破產。因此,研究企業財務危機的成因和化解,進行事前的預測和控制,對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有重大的意義。論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地分析了企業財務危機的原因,提供了財務危機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危機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日益復雜,上市公司隨時都會遇到財務危機的威脅。上市公司要想生存、發展和獲利就必須加強對財務危機的防范和治理。因此對財務危機的研究是上市公司不能回避的問題。作者對財務危機的原因和化解做了詳細的分析,旨在對避免財務危機和財務危機的治理等問題上做一些有益的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一、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形成原因
作者將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形成原因歸納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有兩項,微觀因素有八項,具體分析如下。
1.宏觀因素
(1)行業背景因素
有些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由于受國家宏觀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影響,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的生產要素,企業市場份額,或者產品銷售價格產生不利影響。從而減少企業的利潤,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2)上市制度
因為上市指標稀缺,政府對上市制度存在著干預,這就使得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素質很差的企業,甚至是長期經營不佳或長期虧損的企業,或通過虛假包裝,或通過作假賬取得發行額度和上市資格。
2.微觀因素
(1)公司結構、控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的潛能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企業就不會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企業的財務管理效率降低,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勢必會造成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弱化,盲目采購存貨,造成物資積壓,生產成本升高,給企業造成大的損失,影響到企業資金的安全,不能夠保證企業實物資產安全有效地參與生產經營。
(2)生產成本費用過高
成本費用的管理關系到企業目標利潤能否實現。由于忽視成本費用管理,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損失,表現在:沒有在成本費用預測的基礎上,編制切實可行的成本費用預算;對供應市場情況不清楚,盲目采購,造成企業采購成本升高;對物資驗收把關不嚴,以次充好,甚至缺斤短兩,造成生產成本升高;企業銷售業績沒有增長,但是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大幅增加;營業外費用非正常增加等等。這些生產費用過度增加必然會導致利潤的降低。
3.大股東占用大量資金
大股東占用大量的資金指通過拖欠應付款、利用上市公司墊付款項及拆借上市公司資金等方式占有上市公司的資金。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正常運營狀況、公司投資項目的實施,以及公司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
4.過度負債
負債籌資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帶來財務杠桿利益,又能引發籌資風險。由于負債引發的財務危機主要體現在負債比例過高和負債結構不合理兩個方面。首先,負債比例過高。過度的高額負債,使籌資風險增大,不僅需要支付巨額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業的安全性和競爭能力,危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最終將因為無力償還債務而破產倒閉。其次,負債結構不合理。通常指負債到期日過分集中、長短負債結構比例失調,短期負債的財務風險比長期負債的財務風險高。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化解方法
1.加強主業,強化管理
這個方法是針對主營業務能力差、盲目多元化而提出的。財務危機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嚴重虧損,而主營業務收入是企業盈利的根基,因此要有效地防范財務危機就必須扎根主業,壯大主業,鍛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主營業務利潤的比重,這樣才能增強上市公司競爭實力,保證經營業績和經營質量。加強管理才能在企業內部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技術上精益求精,生產上精打細算,使經濟效益提高上去。
2.股權轉讓
股權轉讓是指企業的控股股東將其持有的股份轉讓給其他企業或個人。股權轉讓的結果是企業因股東轉讓股權而易主,是企業股權分布結構的改變。股權轉讓實質就是大股東將優質資產注入財務危機公司,增加資產的質量,提高公司的業績。
3.資產置換
資產置換是指企業用其自身閑置不用的資產或者現在還能使用,但根據企業調整發展戰略的意圖,將來不再使用的資產把企業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產交換過來的活動。它是針對資產質量差提出的。通過資產置換可以有效地進行資產結構調整,將公司不良資產或是對公司整體收益效果不大的資產剔除,將對方的優質資產或與自己的產業關聯度大的資產調整出來,從而有助于盤活資產存量,發揮雙方在資產經營方面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在自身行業中的競爭力。
4.資產剝離
資產剝離是指把企業所屬的一部分不適合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資產出售給第三方。這個方法針對的是過度負債或盲目的多元化經營。它是針對資產質量差提出的。資產剝離不僅使企業的部分不適應的資產得到處置,還能夠取得等值的現金或有價證券,并為企業經營提供新的契機。通過剝離質量差、效益低或閑置資產,減輕企業的債務負擔、改變資產的流動性和獲利能力。。
5.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通過調整上市公司的債權債務關系,優化資產結構,重建市場運行的微觀基礎,使企業形成自我調整資產負債水平的機制,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我國目前化解財務危機的方法不是從實質上根除財務危機。鑒于此,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真正化解財務危機的對策。
6.盡快解決上市公司獨立性問題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特殊性,我國上市公司與大股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的獨立性,這成為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根源。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獨立性,證券監管部門已經要求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實現業務、人員、資產、機構、財務方面完全分開;2003年9月證監會公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股票首次發行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對發行人的獨立性提出了明確的定量要求,這些規定對解決上市公司獨立性問題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我們應該鼓勵一些公司整體上市,這有利于從根本上減少關聯交易,是徹底解決上市公司獨立性問題的可操作性思路之一。
7.加快大股東欠款的償還
我國的一些公司是被大股東直接拖垮的,由于大股東欠款遲遲不能歸還,這些ST公司的財務狀況便越來越惡化,以至于一直不能摘掉ST的帽子,甚至直接走向退市的邊緣。目前,解決大股東欠款的主要方式是由政府出面進行協調,由大股東用現金的形式償還債務,或者采取以資產抵債的方式還款,甚至由政府直接出資幫助大股東還債。
8.規范上市公司的擔保行為
巨額對外擔保是引發ST公司財務危機的重要原因,必須加強對上市公司擔保行為的規范,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一影響因素。針對這一問題,中國證監會與國資委于2003年9月7日聯合發出《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通知》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做出了嚴格的規定,還將對外擔保的責任落實到個人,指出上市公司全體董事應當審慎對待和嚴格控制對外擔保產生的債務風險,并對違規或失當的對外擔保產生的損失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些規定能夠有效地規范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行為,控制上市公司對外擔保風險,強有力地限制大股東通過擔保侵占上市公司權益。
參考文獻:
[1]李秉洋:我國上市ST公司財務危機的戰略重組的研究.資本經營,2005,(3):39~42
[2]王玉文:企業財務危機成因探析.稅務與經濟,2006,(2):22~2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