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經過思索、探討而確立的人類新的發展戰略,它是人類在未來的發展模式上達成的共識。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實施具有階段性特征,各國(或地區)在實施時必須根據自身特點,確立出與之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有可能將這一理想變為現實。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階段性 實施
經歷了“增長”與“發展”的困惑,以及要不要增長,如何增長等爭論后,人類終于在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模式)上達成了共識,即選擇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實現這一理想面臨著諸多困難和限制,人類不得不在許多的問題上做出兩難選擇。本文提出并初步論證了可持續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這一觀點,力圖為各地結合自身特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實施上的理論依據。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確立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盡管是西方國家明確提出的,但可持續性的概念源遠流長。在我國古代出現的一些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初步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萌芽。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特別是自西方產業革命以來,由于機器的大量使用,生產效率猛增,在改變世界的同時,帶來了局部的環境污染,人們紛紛呼吁保護環境,各地也出現了各種環保組織。在出現了臭氧層損耗、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消失、人口劇增、資源浪費和急劇縮減、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不能僅只依靠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應尋求一種建立在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承受基礎上的長期發展的模式。經過提出“有機增長”、“全面發展”、“同步發展”和“協調發展”等各種構想后,人們終于提出并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可見,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經歷了種種災難和痛苦后,經過深刻的思索,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樹立的科學的發展模式。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可持續發展(的產生、發展過程)具有階段性。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本身包含有階段性特征
1.可持續發展時間上的階段性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時間上的階段性。主要表現為:第一,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當代人與后代人發展。他提倡首先滿足當代人的發展,同時當代人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后代人發展,應有義務保護后代人發展的自然、環境及經濟支撐力。很顯然,這一階段性表現在把優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的發展。
第二,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劃分。由于人們的環境意識不同,對可持續性途徑的認識不同。皮爾斯把可持續分為極弱可持續性,弱可持續性,強可持續性以及極強可持續性四個階段,指出任何通向可持續發展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是緩慢的,向可持續發展面臨政治、制度上的挑戰,過渡共有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極弱可持續能力,第二階段為弱可持續能力,第三階段為強可持續能力。并指出:“可論證的是,英國甚至還沒有完全處在第一階段,甚至在政黨的政治條文中還沒有把政黨放在通向第二階段的途徑上,第三階段還沒出現在各黨戰略家的心目中。”根據不同資本之間替代程度的大小,可持續性分為四種:弱可持續性,中等可持續性,強可持續性和絕對強可持續性。很顯然,這種認識的潛在假設就是:可持續發展具有(時間上的)階段性。
2.可持續發展空間上的階段性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對可持續發展的見解不一。可分為三層次:第一層次,芬蘭、瑞典、挪威、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將可持續發展定位于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層次,包括第一層次以外的工業化國家和少數準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將可持續發展定位于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的經濟發展。第三層次,幾乎全部是發展中國家,將可持續發展定位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意保護環境。
3.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子系統的協調發展
如果將可持續發展簡化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那么可持續發展是二者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只強調任何一方。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圖示分析。
圖 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保護強度矩陣
處理二者關系有四種方案,很顯然,方案C不可取,因為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而貧窮是可持續發展的第一障礙;方案D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環境保護,這是一種傳統的增長的觀點,應向B轉化;方案A是一種極端的環境保護思想,不顧經濟發展而人為地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這在理論上得不到支持,在實踐上也是不可行的;只有方案B既體現了經濟發展,又關注了環境保護,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生態—經濟—社會”這個三維系統里,生態子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條件,經濟子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社會子系統則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由于各國、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他們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上的步驟及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體現了一定的階段性。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把經濟發展放在了第一位(當然是可持續發展思想下的經濟發展,而不是經濟增長)——階段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之有條件加大環境保護的投資——階段Ⅱ;在實踐中經過不斷調整,使得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并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階段Ⅲ。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在各子系統的內部,也存在著階段性,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公平的原則,公平有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首先考慮代內公平,而代內公平的實現也具有階段性,需處理好效率與公平德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可見,“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并不排斥各子系統及其內部按階段性實施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階段性特點
中國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基本形成了三種具有典型特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區:東部沿海屬經濟高速增長、資源與環境危機區,其面臨的是工業污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以中部為主的經濟快速增長、資源與環境破壞區,面臨的是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尋求有質量的增長問題;以西部為主的經濟快速增長、生態環境脆弱區,面臨的是貧困所帶來的溫飽問題,并非環境問題。因此,東部地區在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同時,重點是提高增長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生產模式與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對于西部地區來說,重點是消除貧困,加強“發展”所必需的諸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提高經濟對區域開發的支撐能力。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同,必須從國情出發,有步驟、有重點、分階段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能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
四、結論及建議
可持續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并不否認或拋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整體觀思想。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總結,是人類明智的選擇,人類的未來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整體指導。但是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理念變為可行的行動,需要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便根據各地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資源環境承載狀況,來確定出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出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行動方案,這樣才能做到有序、科學的推進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大衛·皮爾斯著李巍等譯:綠色經濟的藍圖—衡量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第19、186頁
[2]徐玉高侯世昌:可持續的、可持續性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1):4~7
[3]王偉中主編:國際可持續發展戰略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53~557
[4]潘玉君等:試論可持續發展的地域公平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41~4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