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由于泡沫經濟,使自己失去了十年發展經濟的良好時機。本文認為:中國目前經濟與泡沫經濟前的日本經濟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正是觸發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為避免重蹈日本覆轍,本文以史為鑒,提出了若干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泡沫經濟日本經濟貿易順差
2005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1018.8億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這一情況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人民幣必須升值”、“中國的匯率機制必須更具彈性”——這類“警示”性的語句在2005年度頻繁出現在各類國際級會議中。盡管中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減少順差,但是效果甚微。2006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遠遠超過了2005年。2006年中國又出現如此巨大的順差將會進一步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2006年美國的《總統經濟報告》中更是明確指出中國的匯率制度是造成中國以及全球經濟不平衡的部分原因,并表明美國將繼續向中國施加壓力讓人民幣升值。縱觀中國現在的經濟,與泡沫經濟前的日本經濟有很大的相似性。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前,日本模式一直是一個經濟奇跡的代表。但是正是這一奇跡的代表,經過泡沫經濟后,經濟衰退了整整十年。因此研究日本泡沫經濟的覆轍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的相似之處
1.面臨著對美巨大的貿易順差以及由此帶來的本幣升值問題
1980年~1984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這是后來導致日元對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而2005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1141.97億美元,這在美國產業界和國會山引起巨大反彈。2006年前9個月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22.2億美元,預計今年中美貿易順差不會比去年少,最近幾年,中國一直面臨人民幣升值問題,中美貿易順差只增不減,人民幣升值壓力將繼續增大。
2.外向型的發展戰略
二戰后,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主要依賴其制造業。在這一時期,日本制造業實行的是出口導向的外向型工業發展戰略。但是,日本制造業非常注重產業結構升級轉換,進行了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采用了投資驅動型的外向型發展戰略,中國的產業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以出口加工為主。中國依靠這一發展戰略,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不管是什么樣的外向型發展戰略,都不會再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經濟的長期發展還是靠內需,靠科技創新能力,但在這一方面,中國和日本都還未能做到。
3.金融體系的運行狀況
(1)銀行體系的主導地位
為了配合產業政策的實施,日本建立了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據統計,1975年至1984年期間,間接融資占社會總融資的比重平均高達89.7%。為確保間接金融體系順利運行,日本金融當局實行護送艦隊式的管理體制,使銀行業的安全得到了保證。我國股市長期面臨著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問題,成千上萬家企業等待上市,而長期低迷的股市造成流入資金不足甚至萎縮。雖然,2006年大型國有企業改制上市使我國股票市場呈現牛市格局,但是銀行在我國的融資體系中還是處于主導地位,而且與日本銀行一樣,在資金投向方面考核與監督力度不夠,從而普遍缺乏效率。
(2)寬松的貨幣政策
1985年的“廣場協議”使日本的出口受到影響,為了刺激經濟日本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根據“盧浮宮協議”,日本的利率也必須下調,由于87年的“紐約股災”,日本一直未能上調利率,其低利率政策持續了27個月,使得本來資金已很充裕的日本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我國長期以來也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而且貨幣供應近年來以驚人的速度膨脹,為了經濟增長需要,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在15%以上,而且國外資金的流入使我國的貨幣更為寬松。
4.政府主導型的企業治理模式
日本企業的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而政府對金融機構又過分干預,使得企業與政府關系密切;而且日本公司之間相互持股,雖然避免了被惡意收購,但是往往使得企業之間的協調多于監督;日本企業的終生雇傭制使企業缺乏創新機制。盡管在制度和機制上與日本不同,但是“重協調輕監控”卻是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企業治理模式上的相同之處。產權關系不清,行政干預銀行的融資,以GDP考核官員政績,以及腐敗都嚴重妨礙監控職能的行使。
二、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
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貿易摩擦導致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引起采取外向型發展模式的日本出現經濟的衰退。為了刺激經濟,日本采取了寬松的金融與財政政策。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來資金充裕的日本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但由于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利潤空間小,資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產,引發了泡沫經濟。在日元升值期間,日本從本國利益考慮,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以及銀行投資效率低下,當開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準備不足的日本銀行業面對激烈競爭,出現許多問題。而且日本企業的許多治理模式在未開放國內市場時還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當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三、日本經濟給我國的啟示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有一些泡沫經濟的現象:如貨幣供應量的過快增長以及房地產急劇上升,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我國經濟步日本經濟的后塵。
1.調整出口導向戰略,堅持以內需為主
當今,世界經濟已成為一個整體。別國的經濟發展及其政策可能會影響我國經濟,因此我們不能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內需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基石,我們應以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為主,增加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2.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應過快
我國銀行體系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實體經濟又缺乏投資機會,如果過快放開對直接融資規模的管制,銀行資金很容易流向投機性領域,引發泡沫經濟。我國加入WTO,當然要遵守開放資本市場的承諾,但是我們應當充分利用WTO規則循序漸進。在國外金融機構涌入之前,采取對策逐步完善金融市場,建立所需的制度基礎,包括法律、監管以及會計和審計等。
3.定位政府職能,改善企業治理模式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是利用宏觀經濟政策為企業提供較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對我國而言,應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嚴防企業與政府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關系過于密切,建立一套適合的監管體系以及信息制度。
4.正確處理國內政策目標與國際協調政策目標的關系
面對國外的壓力,日本使日元升值,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才使泡沫破裂引發長期經濟衰退。目前由于順差,我國也面臨著國外的強大壓力,我們要吸取日本教訓,要正確處理國內政策目標與國際協調政策目標的關系,以免國內經濟遭受損失。
5.要注意物價穩定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引發泡沫經濟后,日本當局當時只注意CPI的漲跌,忽略了資產價格的上漲,因而未能及時扭轉政策方向。目前我國貨幣政策也較為寬松,而且房地產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因此我們應控制貨幣供給,不能到物價猛增時再采取對策。
日本由于泡沫經濟,使自己失去了十年發展經濟的良好時機。中國目前經濟與泡沫經濟前的日本經濟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正是觸發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們應采取措施避免我國經濟重蹈覆轍。萬一我國出現泡沫經濟,我們的狀況將不及日本,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泡沫經濟前的日本,我國還未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教育和醫療費用、收入差距過大、官員腐敗等問題。此前,中國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組合,如擴大內需、調整出口退稅率、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完善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疏導過剩的流動性,以預防流動性過剩可能引發的金融風波或危機等,這些政策也初見成效。只要我們繼續深化和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相信我國經濟會在不引發泡沫的基礎上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一:當心,日本泡沫經濟中國重演[J].資本市場,2005
[2]孫家駒籍森:淺議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的貨幣政策與啟示[J].山東國際金融,1996(4)
[3]瞿強: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及其教訓[J].金融論壇,2001(9)
[4]董登新:日本泡沫經濟換來十年蕭條[J].市場營銷
[5]肖崎:日本泡沫經濟制度性原因分析及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6(1)
[6]高柏:美元本位制與金融風險[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02~20
[7]王凌云當心:日本泡沫經濟中國重演[J].市場,2005(8)
[8]王志文劉衛江彭潔:泡沫經濟的形成與崩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7)
[9]魏加寧:日元升值與泡沫經濟[J].西安金融,200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