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并已形成一定規模,但其開發及管理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針對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必須采取系統化開發、景區聯合、本色開發、特色旅游商品開發、培養專業導游、佛教景區科學管理等措施,確保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關鍵詞] 佛教文化系統化開發本色開發可持續發展科學管理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文化內涵要求越來越高,旅游業逐漸向文化型旅游方向過渡,佛教文化旅游成為滿足人們當前個性化旅游需求的旅游方式之一。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并已形成一定規模,但其開發過程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一、佛教文化旅游資源
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是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主要由佛教名山、佛教建筑物、佛事活動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特色文化組成。
佛教名山主要是指以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為主的佛教菩薩道場。佛教建筑物主要包括寺廟、佛塔、石窟及其附屬的佛教雕塑、繪畫等。佛事活動主要是指佛教法會、節日活動等,如水陸法會、盂蘭盆會、浴佛節等。
二、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分布狀況
江蘇佛教歷史悠久,佛教圣跡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太湖、長江、徐海三大旅游區內高知名度的佛教景點就達30余處。具體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江蘇主要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在三大旅游區分布比較均勻且各具特色,其中佛塔和石窟資源主要分布在徐海旅游區,而太湖旅游區和長江旅游區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則主要以寺廟景觀為主。
三、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方式、開發規模、開發層次、指導思想、景區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開發方式系統化程度較低
目前,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主題仍然以燒香祈福等傳統的寺廟文化為主,雖然部分景區在傳統主題模式上有所突破,如鎮江金山寺以佛教文化和神話傳說兩條主題線作為旅游開發的主導方向,將江天禪寺、白龍洞、中泠泉等多個景點組合起來,力求最大限度發揮金山寺的旅游潛力以吸引更多客源,但其系統化程度相對較低,未能以“點”帶“面”,綜合開發,形成旅游資源的規模化優勢。
2.開發規模追求大型化
近年來,江蘇佛教景區開發規模呈迅速擴大趨勢,主要體現在佛教建筑、佛教造像及景區地域等方面。如:無錫88米高的巨型靈山大佛;常州天寧寺據稱是全世界最高的佛塔;無錫靈山三期工程啟動后,景區規模仍在持續擴大;常州天寧寺與紅梅公園建成組合式園區后,其整個景區的規模達到600余畝;一些佛教法會、開光儀式等,也以隆重、規模大為主。
3.開發深度不足
由于歷史原因,江蘇佛教寺廟地面建筑遺存豐富,客觀上為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條件。同時,佛教文化旅游項目開發風險較小,回報率高,因此佛教文化旅游項目開發較多,但功能相對單一。而且,由于功利思想嚴重,未對佛教文化進行深層次挖掘,許多佛教寺院推出的佛教文化旅游活動內容極為單調,大多數仍以燒香拜佛、觀光活動和銷售開光紀念品為主,在項目開發和經營管理方面缺乏創新性,忽略了佛教啟迪智慧、喚起道德、塑造人格、放松精神、治病療養等功能。近年來有些地方也開始組織一些參與性的活動,比較常見的如祈福撞鐘活動,但從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內涵和人們多元化的需求而言遠遠不夠。
4.開發指導思想缺乏科學性
旅游是發展佛教文化的手段和途徑,佛教文化旅游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并宣揚佛教文化,開發佛教景區必須以傳播佛教文化為目的。目前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現象較為嚴重。在利益驅動下,一些景區甚至以迷信思想來誤導旅游者以促使游客高價購買各種物品,同時看相算命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利用游客心理,混淆視聽,將迷信等同于佛教文化的做法對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造成極大危害,偏離了佛教文化旅游的正常軌道。
5.景區多頭管理現象較為嚴重
景區管理不規范也是江蘇佛教文化旅游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區同時具有宗教活動場所、園林旅游景點雙重功能,有些景區的管理上也存在雙重性甚至多重性,從而造成開發無序化、政出多頭、管理混亂的局面。如鎮江焦山就存在一山多主的狀況,由園林局、宗教局、旅游局等同時管理,導致景區管理混亂,互相推諉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利于景區可持續開發。
四、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對策
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本身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開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務必以保護為前提。但從長遠角度出發,可持續發展是佛教文化旅游永續發展的保證,也是佛教文化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既能做到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又能滿足經濟、社會、美學、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同時也能保證佛教文化的完整和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永續發展。
1.系統化開發佛教旅游產品
目前江蘇佛教文化旅游項目比較單一,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把握主題,結合資源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從旅游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方面尋找突破口,進行佛教文化旅游產品的綜合開發,除傳統的佛教寺廟觀光旅游、一般佛事活動旅游之外,納入佛教飲食旅游、療養旅游、修學旅游等產品,形成多元化的產品體系。從養生的角度看,佛教素食齋席無異是佛教文化旅游有別于其他旅游產品的特色之一。當前素食文化內含的健康長壽及保健思想已經普遍為人們所接受。江蘇佛教寺院的素食齋席源遠流長且與許多歷史名人有著密切聯系,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從市場細分的角度來看,佛教修學旅游是佛教文化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修學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佛教學術交流活動,其參加者主要是專攻佛教文化的研究型旅游者。另外,佛教徒本身的學歷進修活動也是一種佛教修學旅游。如無錫靈山祥符寺開展的“人間佛教”思想研討會,鎮江舉辦的“住持論壇”等。佛教療養旅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在當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條件下,人們普遍感覺生存壓力過大,佛教提倡清靜的觀點及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環境氛圍有利于人們調節身心、陶治情操,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們享受生活的旅游需求。當然,在體驗式旅游大行其道的情況下,開發一些參與性較強的佛事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擴大旅游地的知名度,還可以刺激游客的出游欲,從而達到宣揚佛教文化、發展旅游以及增加經濟效益的多種目的。
江蘇各地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因此開發時必須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區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采取不同的開發方式。
2.資源共享,景區聯合
在開發規模上應注重資源共享,景區聯合,通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共同發展來謀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可利用程度的最大化,并非一味在某一方面貪大求全。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如何充分利用兩者各自的優勢來促進自身發展,是佛教文化旅游景區在開發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的。
資源共享、景區聯合的發展方式是佛教文化旅游發展的主導方向。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大的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相互之間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取長補短,實行景區聯合,使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從而為旅游者提供物超所值的旅游享受。
3.注重資源深度和廣度的挖掘,進行本色開發
開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應謹慎處理其深度與廣度之間的關系,既要兼顧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又要注意挖掘其深層次內涵。在開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進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的內容,適當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對于提升游客的精神修養,加深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促進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4.開發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提高導游人員素質
經濟效益是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物質保障,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指導思想會對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的形象產生破壞作用,導致隱性投訴的產生、重游率降低,反而不利于經濟效益的增長,因此,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過程應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經濟效益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開發富有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也叫旅游紀念品,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它既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也滿足游客的精神享受。佛教可以滿足游客的一種精神寄托,可以實現游客的心理滿足感,而佛教紀念品就是這種精神寄托的延續。開發佛教旅游商品,不僅僅是提供佛像、佛教音像制品、佛珠、木魚、開光護身卡等簡單的佛教商品,還必須突出地區特色,結合佛教的主題,制作具有紀念意義和實用價值的特色旅游紀念品,從而產生收入和廣告雙重效應。二是大力提高導游人員素質,吸引客源。導游人員由于專業知識欠缺的緣故,在介紹時敷衍了事,常常會導致游客不滿,引發投訴,間接損害佛教景區的經濟利益。因此江蘇佛教景區需要培養既具有一般導游能力,又有較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和佛教專業知識的、高水平的佛教文化旅游導游員,以此來滿足游客景點講解的需求和了解佛教知識的求知欲望,也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重游率,促進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
5.科學管理佛教文化旅游景區
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管理的科學化是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景區相關管理機構應加深對佛教文化的了解,將佛教文化旅游景區與普通旅游景區區別開來,根據佛教文化旅游景區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景區各管理機構之間應加強溝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其次在佛教景區的管理過程中,不管是內部管束還是外部治理,都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處理問題,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用科學的手段統一、規范景區的管理。
處理好江蘇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使佛教文化與旅游能夠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帶動整個江蘇佛教文化旅游的發展,使佛教文化旅游的資源和客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袁銀枝:論佛教旅游資源及開發原則[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2]江蘇省旅游局:江蘇導游基礎知識[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曹繪嶷:中國宗教旅游項目開發經營現狀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2(17)
[4]霍國慶:佛教文化旅游[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5]趙伯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0)
[6]周春燕陶海洋張繼志:培育鎮江市旅游支柱產業[J].鎮江學刊,2000(1)
[7]鄭嬗婷陸林 楊釗:宗教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3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