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剛剛跨過1000美元,諸如收入懸殊等問題相繼而至。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政府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社會保障宏觀經濟困境
社會保障制度自19世紀80年代在德國建立以后,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效仿,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但工業國普遍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許多國家發展中國家也陸續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安全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都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我國在經歷了二十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后,出現了諸如收入分配不均、資源浪費嚴重及內需不足等經濟問題。因而,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來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必需,也很緊迫。
一、從傳統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對經濟的關注一般集中在經濟的增長、失業問題、通貨問題等方面,本文將就這幾個方面來探討社會保障對宏觀經濟的積極影響。
1.鼓勵消費,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借用西方經濟學收入循環流的分析方法來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用S表示儲蓄,T表示稅收,M表示進口,I表示投資,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J則表示對收入循環流的注入,W表示為對收入循環流的撤出,Y表示國內生產總值,C表示國內消費。從而:
J=S+T+M,W=I+G+X
一般地認為,注入最初超過撤出越大,國民收入的增加將越大。從而如果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從以下幾方面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其一,社會保障的一部分資金來源于政府,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無形之中會增加政府的支出,從而政府支出G增加,注入J增加,進而需求增加、企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增加。企業應對需求增加生產,使用更多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產生所謂的乘數效應。與此同時,稅收增加、儲蓄增加及進口需求增加,即撤出增加,直至J=W為止,經濟重回均衡。用公式表示:
G↑→J>W→Y↑→W↑直至J=W為止
經濟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在更高水平上達到均衡;其二,雖然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相對于我國13億人口來說,人均擁有的存款超過了1萬元,但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0.447,已明顯高于國際上收入貧富差距0.4的警戒線。而因為高收入者的消費傾向低于低收入者,收入懸殊造成了高收入者不想消費而將收入儲蓄起來,低收入者想消費卻苦于沒有錢。社會保障制度被認為具有公平分配的功效,勢必能通過轉移支付從一定程度上改善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現狀,從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并減少高收入者的收入,因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高于高消費者,使得消費C增加,儲蓄S減少,用公式表示:
S↓→J>W→Y↑→W↑直至J=W為止
儲蓄減少,消費增加,出口、投資、消費的畸形比例得以糾正,多動力的需求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其三,社會保障幫助失業者培訓,不僅提高了合格就業者的質量也增加了存量,從而提高了潛在產出水平,為今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保證;其四,勞動者因為有了保障,對未來更有信心,總體消費傾向提高,內需同樣被拉動。
2.解決失業的有效途徑,維護社會穩定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企業開始自負盈虧并在市場上進行激烈的競爭,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以取得競爭的主動,企業紛紛減員增效。原本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隱形失業得以釋放顯形,勞動力市場上一下子出現了許多富余勞動力,即下崗工人;另一方面,隨著二元經濟被打破,許多農民紛紛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出現使原本不容樂觀的城市就業情況更加緊張,競爭也更加激烈。另外,每年新增加的勞動力也加入就業大軍,這部分的勞動力因其之前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所以暫時的失業對其自身的傷害要遠遠少于前兩種。從而在解決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問題上,首先,應該考慮前兩種人的失業問題,其次,再考慮新進人員。失業保險的保障對象為繳費人員,即參加工作后失業的人員,保障其在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需要并加以培訓以適應新工作崗位要求,從而達到降低失業率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總的來說,社會保障制度在處理失業問題的過程,與國家處理失業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優先次序是一致的。
3.減少通貨緊縮壓力,挖掘經濟發展潛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額在總量上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除1989年國家經濟體制作重大改革而引起的投資額減少外,各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大大地刺激了投資的增長,其中1993年增長率為61.8%,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近年來,盡管各項經濟政策逐步成熟和投資的有序化發展,投資增長逐漸趨于平緩,并且稍有回落,但截至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仍達44.4%。然而,投資是不穩定的。一旦投資需求降下來,而出口、消費需求沒有及時有效增長,那么總需求將下降,則國民收入將成倍下降,進而失業率上升并導致通貨緊縮缺口。失業率的上升將令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上升,社會保障支出隨之增加,社會總需求不會因為失業增加而進一步萎縮;同樣的道理,如果經濟過熱,產生通貨膨脹缺口,由于政府稅收增加、社保支出減少,可以冷卻過熱的經濟,縮小通貨膨脹缺口。故而,社會保障制度又被稱為社會的“自動穩定器”。
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出路的思考
1.保障范圍過窄,發展不均衡
我國多數城鎮職工未能享有社會保險,而廣大農民則基本上被排斥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這種情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并且已經成為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隱患。因而,目前應該盡快提高社會保障范圍:第一,盡快地把農民工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從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農民工的問題要予以高度重視。很多農民工和城里人同工,卻沒有一樣的待遇。第二,為失地農民提供社會保障。2002年至2004年初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征地5600萬畝,4000多萬農民因此失去土地。現在失去土地的農民不會少于5000萬人。這些人,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農民,就業很難,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就非常迫切。第三,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在靈活就業人員中,一部分是下崗失業職工到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就業,或者打零工、小時工等,收入不固定、工作單位不固定。這幾年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一部分大學生,一部分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比較高的在信息產業、文化產業就業的人員,也采取了靈活就業的方式。而原來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面向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能夠連續繳費的人群,所以對待靈活就業人員應該設計更好的、更加靈活的制度。第四,在農村普遍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民和城里人不一樣,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可以低一些,因為農民有承包地,可以種糧食、蔬菜。從補差來看,各地農村也有差別,平均起來,實際補差每個貧困人口一年100元~200元就可以了。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按我國農村貧困人口2700萬計算,有27億元就夠了。
2.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杜絕平均主義,提高繳費積極性
西方經濟學中假設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換句話說,如果貨幣從高收入階層無償轉移給低收入階層,那么社會總福利將增加。更進一步說,當絕對平均分配時,社會福利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這說明社會保障將一部分收入從富人手里轉移至窮人手里的機制是有道理的,但是絕對的平均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說都是行不通的。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平除了社會公平之外,還要求經濟公平(要素的投入要求相應的回報),即效率。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完全的以社會公平來配置資源是無法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的,是無效率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生產力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因而當前我們必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期今后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社會公平。體現在社會保障制度上,一方面,就是現階段保障的是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盡可能的提高效率、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社會保障水平低繳費水平低,人們負擔得起。配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能較好的調動人們繳費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中新網:《我國GDP仍由固定資產投資拉動》[ol],http://www.yncx.cn/pubnews/doc/read/xxck/154606543.119199762/
[2]李生祥 叢樹海:《中國財政政策理論乘數和實際乘數效應研究》[J].《財政研究》,2004年(1):第10頁
[3]HARVEY S.ROSEN:《財政學》(第六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JOHN SLOMAN:《經濟學》(第四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5]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