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關性與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質量特征,研究二者的相互聯系和重要性程度,對會計政策的選擇、計量基礎的發展以及財務報告模式的演變等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文章通過對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分析,結合我國當前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實際情況,在肯定可靠性的基礎上,指出相關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方向和目標。
[關鍵詞]相關性 可靠性 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目標 會計信息失真
一直以來,會計理論界就存在著對相關性與可靠性重要程度的探討。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后果,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者和債權人等作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都需要相關的會計信息;而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他們只能獲得不充分的信息,要做出正確的、有利的決策,必須要有可靠的信息作保證,這就存在對相關性與可靠性的一個傾向選擇問題。同時由于我國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比較嚴重,重新探討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地位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含義
相關性與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質量特征,也是其他信息質量特征的根源和基礎,在討論二者相互關系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明確這兩者的基本含義。
1.相關性的含義
會計理論界對于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尚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本文引用了較為權威的國際會計準則的定義。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當資料通過幫助使用者評估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件或通過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影響到使用者的決策時,資料就具有相關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相關性有兩個基本標志,即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所謂預測價值,就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幫助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并預測其發展趨勢,從而影響基于這種評價和預測所做出的決策。所謂反饋價值,則指會計信息能對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評價和預測結果予以證實或糾正,從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維持或改變以前的決策。而會計信息要實現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必須同時滿足及時性、重要性和充分披露三項質量特征。
2.可靠性的含義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對會計信息給予充分信賴。國際會計準則中對可靠性的判別標準為:“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且能夠如實反映其擬反映或該反映的情況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其中,“沒有重要錯誤”,指技術上的正確性;“沒有偏向”,指立場上的中立性;“如實反映”,則指結果上的真實性。真實性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而正確性與中立性是可靠性的輔助標志。
二、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
對相關性與可靠性關系和地位的探討一直以來是會計理論界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本文從對相關性與可靠性基本含義的理解出發,對二者關系進行闡述。
1.基本觀點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為會計目標服務的。在會計目標被定義為決策有用性的前提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就是使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特征。而有用的信息既要可靠又要相關,二者同等重要,共同服務于“決策有用性”這一會計目標。
首先,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它們總是在同時影響或決定著信息的有用性。如果信息相關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相關性,會對信息使用者產生誤導;反之,如果信息雖然真實可靠,卻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遠,也會因不具備相關性而失去可靠性存在的意義。
在理想的狀態下,可靠性和相關性并行不悖,但在現實經濟環境下,兩者之間卻常常出現矛盾,并非總在同一個方向上影響信息的有用性。在某些情況下,有的信息相關性好但可靠性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好但相關性又較差,致使人們在對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臨著兩難選擇。
2.相關性為主導特征的原因分析
相關性與可靠性究竟孰輕孰重,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出權衡,主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最好地滿足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的需要。本文認為應以相關性作為主導特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目標與手段不可調換。從現代會計的產生來看,其顯然是源于相關性而不是可靠性。信息使用者是由于需要相關信息以支持其判斷、決策,才希望獲得會計信息的。而不是由于對可靠的數據情有獨鐘而產生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相關性是會計信息存在的目標,而可靠性是保證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必要手段。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可以將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比照效果與效率的關系。效果是指“做正確的事”,強調所從事活動應有利于達到組織的目標;效率通常指“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手段和過程。只有在正確目標的指引下高效率地做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如果過分強調手段而忽視了目標,則過程完成的越高效率,偏離目標將越遠。從會計角度看,相關性好比“效果”,是會計信息存在的根本目標,而可靠性好比“效率”,只有在相關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高可靠性,才具有實際意義。其次,從成本效益考慮,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活動,我們是先選擇相關的信息,再去努力提高其可靠性呢,還是先將所有的經濟活動轉換為可靠的數據,然后再去判別其是否相關呢,兩種思路誰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2)可靠性本身具有相對性。會計是一門以符號來表示事項的學科,即以特定的會計符號表示具體的經濟事項。符號與事項一致的會計信息具備可靠性,但由于會計中的各種估計和限制,會計符號很難與經濟事項保持絕對一致,二者的差異導致了會計信息對可靠性的偏離。例如,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及歷史成本計量等。另外,各國由于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在會計體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對于相同的經濟事項也會有不同的會計信息,我們只能從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來判斷其可靠性。因此我們一味追求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不夠科學的,而只能是在不影響相關性的前提下追求一種相對的可靠。
(3)相關性制約因素逐漸減弱。隨著信息處理手段的進步,會計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成本會相對低廉,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計信息用戶獲得信息更加快捷。同時,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將大大提高,會計信息用戶將逐步具備一定的知識并愿意去研究會計信息,使得會計信息在我國真正成為可理解的與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
三、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狀下二者重要性分析
近年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較多,在此背景下探討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地位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經濟發展對相關性需求提高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軌的逐步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外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結構和經濟成分發生重大變化,各方面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需求將顯得越來越迫切,信息的預測價值和及時性將越來越重要。這不僅僅表現在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相關,銀行的信貸決策、政府的宏觀管理決策、委托人的考評決策等對會計信息同樣有一定的依賴性。并且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以及對外開放中所出現的大量新增業務,對相應會計信息的需求必然會加大,會計信息相關性問題也將會引起關注。
2.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多重性
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很多理論和實務研究將其歸咎于相關性,認為是對相關性的追求導致了可靠性的降低,從而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本文認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相關性。
(1)從會計系統本身來看,尚未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存,使得會計法規之間難免沖突、不協調;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存在主觀上偏向以及會計準則規范不力等原因。
(2)從外部環境來看,會計信息失真與我國國情有關,比如治理結構不合理,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造成法人治理結構中制衡機制失效、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企業經濟交易失真;相關經濟法律法規不完善等等,這些均為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土壤。
可見,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并不是由于追求相關性造成的,它們之間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制約關系。相反,人們力圖增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會計信息具有相關性,在于它與人們的經濟決策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當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十分嚴重,當務之急是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斷言可靠性重于相關性,更不能以犧牲相關性為條件去追求可靠性,因為問題的緩急并不等同于問題的輕重。相關性作為會計信息存在的目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對可靠性具有方向性作用,是我們先于可靠性必須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
[2]李希富:論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兩難選擇.《商業研究》,2002(13)
[3]孫志波張云來:試析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市場論壇》,2006(4)
[4]王錦璋:淺析法人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失真.《財會月刊》,200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