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 \"十一五\" 重點課題(2006- JKGHAZ--153)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 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因受年齡、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肯定存在諸多問題。堅持將消費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堅持用傳統教育資源進行消費道德教育,堅持開展“儉而有度,合理消費”的理念教育,堅持開展艱苦奮斗的傳統教育,堅持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堅持加大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堅持優化校園消費環境,積極為大學生創造健康的消費條件等,是構建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消費道德觀構建途徑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隨著高校“擴招”和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大學生的培養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悉心傾注、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熱門話題。而重視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構建,則是大眾化時代全面培養和教育大學生,促使其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為什么要突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特征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眾化時代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一是高等教育數量的增多,規模擴大,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相當程度;二是高等教育在辦學體制、辦學形式、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培養方式等方面的多樣化;三是教育投資從單渠道向多渠道發展;四是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在1000美元以上。其中,“高等教育數量的增多,規模擴大,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相當程度”,就意味著龐大的消費市場的客觀存在。同時,隨著繳費上學的漸成制度化,大學生自身還承擔著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者的角色,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很大的消費開支行為。因此,突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特征,不僅意味著大學生日常消費數量、質量、規模及結構等將發生新的不同程度的變化,也意味著大學生群體的顯性增加和教育和引導其構建科學消費道德觀工作量的成倍增加。
二、大學生日常消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日常消費因受年齡、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肯定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譬如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要培養;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尤為突出;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戀愛支出過度,等等。從現象上看,大學生日常消費是個體為滿足其物質或精神需求而實施的一種經濟行為,與他人或群體無關。從本質上講,則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它是個體主觀意識展示的過程,也是個體價值取向和基本道德傾向表達的過程。無論學校、家庭或是社會,都應該重視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構建工作。可實際情況是,高校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家長則在滿足子女的消費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質的區別,都是盡其所能、傾其所有。社會環境更不必說,看看高校周圍鱗次櫛比的店鋪,琳瑯滿目的商品,什么都明白了。然而,無論怎么說,對大學生的日常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實施積極的干預和引導,肯定具有顯著的調節轉變作用。
三、構建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主要途徑
1.堅持將消費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
大學生的日常消費不僅折射出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價值取向,還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設。有學者指出:“將消費道德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道德修養課中,既可以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陣地進行消費道德教育,使消費道德教育有了正規的渠道和途徑,又能將消費道德教育與大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密切相聯,強化教學針對性,有利于思想道德修養課實效性的提高。”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日常消費的教育和引導,重視大學生消費道德觀的轉變,使其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自覺遵守消費道德規范,實際上是在大學生中倡導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生活目的的合理計劃和生活方式的理性選擇,意義十分重大。
2.堅持用傳統教育資源進行消費道德教育
傳統教育資源很多,高校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消費道德教育。譬如從內容上講,可以將胡錦濤總書記的“八榮八恥”作為教育內容,也可以將“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24歲的洪戰輝事跡和洪戰輝精神作為學習教材。從形式上講,可以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報刊等進行消費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傳統教育資源進行消費道德教育,一定要結合當代環境才能生效。以勤儉節約為例,開展勤儉節約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學生重新過怎樣苦、怎樣難的日子,而是重點體會“儉以蓄志”、“儉以養廉”的深刻含意。如果脫離當代人的生活水準去設計一些空洞的宣教活動,很難收到什么成效。如果結合實際,有的放矢地去設計一些有意義的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比賽、捐款、義賣,并定期組織編寫一些有關勤儉的讀物、壁報等,就能把“儉”的教育融入實際生活中,使“儉”與“社會責任”、“儉”與“志”銜接起來,從而深化教育的層次。
3.堅持開展“儉而有度,合理消費”的理念教育
“儉而有度”包含不抑制消費和不超前消費兩層涵義。過分抑制消費,不利于大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過度消費、高消費或超前消費,則與我國國情不符,是我們所竭力反對的。“合理消費”指的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和諧統一。同時,還包含有可持續性消費的內容。大學生沒有理財經驗,不知道錢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普遍不知道沒錢是什么滋味。然而全日制的學習要求,決定了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消費常識才行。大學時代是大學生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的重要階段。大學生一定要將“儉而有度,合理消費”的理念深入頭腦,懂消費,會消費,堅決杜絕任何脫離實際的不理性消費行為。需要強調的是,家庭條件好的大學生要多在學習上投些資,不要過于注重吃喝玩樂,以免玩物喪志;貧困大學生要勇于坦然面對現實,努力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4.堅持開展艱苦奮斗的傳統教育
現在的大學生被媒體稱為“80后”,由于這些獨生子女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過度關愛,從而造成一些人在生活上貪圖享樂,揮霍浪費,穿名牌,講排場,消費水平遠遠超出家庭的實際承受能力,這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現在提倡艱苦奮斗,也許有人會說,人是為過上好日子才去艱苦奮斗的,勤儉節約是為求生存的初級積累階段,一旦生活條件好了,就不必再奮斗勤儉了。還有人也許會持這樣的觀點,只有提倡消費,才能拉動經濟發展。其實說到底,艱苦奮斗是人的內在精神動力,它作為一種動態的概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近日,吉林省委副書記全哲洙與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生座談時指出:“在新世紀,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有其新的內涵。它不單單表現在學習上的刻苦鉆研和消費方面的克勤克儉,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人生的價值觀念、內在動力和行為作風。”
5.堅持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好處多多:一是能夠拓寬視野;二是能夠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三是能夠找到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通過參加勤工助學活動,能使大學生親身體驗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社會的復雜性,競爭的無情性,有利于轉變消費觀念,培養自立、自強精神,這比空洞的說教更有效、更深刻。
6.堅持加大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
精神文化消費指的是大學生為滿足個體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消費知識文化產品的活動。從大學生個體角度看,精神文化消費的目的和功能是為了滿足成才需要而進行的消費活動;從學校和社會角度看,是為了再生產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從教育學意義上講,則是為了塑造和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造就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儲備能量的特殊階段,對知識、精神和文化的消費是其生活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一定要緊緊圍繞“學習——成才”這個主題,堅持“學習性消費是主導,生活性消費是保障,娛樂性消費是補充”的原則,合理利用閑暇時間,注意培養自律能力,努力克服盲從消費心理。作為高校,可以在多組織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上下些功夫,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課余生活的注意力,盡量減少不理性消費的時間和空間。
7.堅持優化校園消費環境,積極為大學生創造健康的消費條件
高校內部消費環境的優化相對容易,難就難在校園周邊環境的優化和治理。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多次發文,要求認真治理校園周邊環境,但治理的重點是游戲廳、網吧、出租屋等,對大學生消費環境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如今高校早已走出神秘的“象牙塔”,如果對校園消費環境實施封閉管理,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在校規校紀中對大學生的日常消費行為作出某些限制性的規定,甚至建立起有效的校園消費示范機制等,還是必要的。高校完全可以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開辟一些傳統的低消費項目,譬如對餐廳、校園超市等日常生活服務設施采取平價優惠政策,盡量吸引大學生在校內消費。
參考文獻:
[1]高偉云:論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J].嘉興學院學報,2003,15(2):101~103
[2]趙志毅王淳:高校消費道德教育論[J].江蘇高教,2004,(1):69~71
[3]曾潔珍:消費教育的重構——新世紀德育的重要課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1,(6):18~34
[4]全哲洙:成人、成才與成功.光明日報[N],2006~07~02.第7版
[5]李淑杰:對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探析和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5):31~33
[6]李升陽張祝平: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4,(17):1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