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支出的基本理論
科學研究的定義:科學研究是一種知識創新,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是第一生產力和推動經濟發展與增長的內在因素。
科研成果的分類:
1.基礎科學研究:以自然界某種特定的物質形態及其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自然界物質運動形式的基本規律。
2.應用科學研究:綜合運用技術科學的理論成果,創造性地解決具體工程、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創造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生產模型的科學,又包括兩類:
(1)成果可以直接運用,產生經濟回報的研究;
(2)成果不能直接運用,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生產方式:
1.基礎研究成果,具有正外部性,可以看作是公共產品,通常由市場提供。
2.應用科學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直接撥款或給予特許權和專利權方式提供。
科研支出的資金來源:
根據其資金來源和我國財政的事權分工,科研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的多元支出結構組成。根據我國財政對科研支出的劃分標準,包括科技三項費用、科學事業費、科研基建費及其他科研事業費等。
科研支出的特性:
1.高風險,高回報。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不確定,科學研究是一個投入多寡不一定能獲得相同比例的經濟回報。從科技產出指標之一的論文發表情況看,2001年美國科研人員發表的科學與工程論文達20多萬篇,占全球的30.9%,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高達80%。
2.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有些研究成果需要的資源投入很大,但成果卻又不都是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取得回報,所以企業往往不愿意進行投資,但科研項目又不能停滯,此時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繼續。
二、我國科研支出存在的問題
1.財政投入不足。圖中可見,財政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逐年遞減,雖然絕對值增加,但財政支出比例大致是逐年下降的。
2.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不足。產業部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與GDP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該指標小于1%,經濟處于發展初期,缺乏創新能力。在1%~2%之間,經濟處于起飛階段,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大于2%,經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創新能力比較強。2005年,我國的RD經費強度為1.34%,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首位,但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RD經費強度都在2%以上,這說明高水平的RD投入強度是這些國家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3.人均科研費用偏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實際人均科研費用得到不斷提高,人均經費的提高可以增加利用的資源,促進生產率,但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以美國為例,2004年3125億美元,160萬從業人員的比例,人均科技經費為20萬美元,是我國目前的8倍。
4.科研鑒定制度不合理。在現行體制下,對于學校、科研個人、以及鑒定專家三方來說,是利益共同體:就學校而言,長江學者、863項目帶頭人等都是學校的招牌,科研失敗無異自毀招牌,學校擔心招牌一壞,排名下降,名譽受損;就鑒定專家而言,同行之間會有“兔死狐悲”的連帶效應,一旦鑒定人家失敗,擔心總有一天會遭到圈內人“報復”,所以類似漢芯造假事件會屢屢發生。
5.科研成果泡沫化。據統計,我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數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間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卻排在第120位之后。攀比數量統計的做法不僅使科技人員忽視對重大科學技術目標的追求,還容易引發學風的浮躁。目前我國在人才評價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數量而不注重其質量和科學意義,導致科研人員為獲獎和晉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轉化,催生種種學術不端行為,出現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從而導致我國在國際科技總體實力競爭中長期處于弱勢。
6.人材流失嚴重。2005年出國留學人員與當年學成歸國的比例為3∶1。
三、我國科研支出的政策選擇
1.改革財政支出制度,提高科研支出增長。要改變科研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過低的局面,大力提高科研支出增長的比例與幅度,使之高于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以保證科研開發能力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并將部分應用科學課題及大部分技術開發項目交給企業或民間研究機構完成。
2.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提高企業研發比重。當代許多推動經濟發展的重大發明專利,主要來自企業研發中心的職務發明。
3.適度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創造良好科研環境。在全社會內倡導科學文明,鼓勵科技創新精神,為科技事業發展培育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科技人員提供寬松的工作生活環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