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公司法律關系就是母子公司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母子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母子公司之間的內部法律關系;二是母子公司之間的外部法律關系。母子公司外部法律關系的范疇,筆者認為主要包括兩種法律關系:一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債權人的關系,這涉及到對子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二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少數股東的關系,這涉及到對子公司少數股東利益的保護。從法律角度看,母子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是母子公司外部法律關系。本文僅就此展開探討。
一、母公司與子公司債權人的關系
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能夠以自己獨立的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全部責任。子公司的債權人只能向子公司要求清償債務。一般情況下,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債權人之間并無法律關系。由于母子公司之間存在著管理和控制,子公司的決策往往受到母公司的控制和約束。有時候,為了保全母公司的利益,母公司甚至不惜犧牲子公司的利益。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子公司償債能力,進而最終會影響到子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為了維護子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在法律上對母公司的行為作一些限制和約束是十分有必要的。美英法系中的刺破公司面紗原則、大陸法系中的直索責任制度,以及我國《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它賦予了債權人可在特定情形下直接要求公司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為了防止這項權利被債權人濫用,維護公司法人有限責任制度,公司債權人在行使該權利時受到嚴格的限制。就母子公司而言,母公司作為股東在什么條件下應當對子公司債務承擔責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存在母公司濫用子公司人格的行為。母公司通過控股或與企業簽訂支配合同,事實上有權對子公司的商務、人事、財務進行管理,這種全面管理是通過多數表決權來實現的。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這種正常的管理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母公司不正當地行使這項權利,就會干涉子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就會損害子公司的獨立人格及子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根據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實踐,母公司濫用子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形成代理關系。第二,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過度控制。第三,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不足。第四,母公司的不當行為。
2.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在母子公司法律關系中,只有母公司濫用子公司人格行為的存在,還不足以認定母公司須對子公司的債權人承擔債務責任。還必須有損害事實的發生,才能認定法律所保障的利益失衡,才需要法律進行救濟。因此,必須有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的事實發生,才有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的可能性。如何確定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一般是從子公司的償債能力去衡量。如果子公司資不抵債,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則可認定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如果子公司能夠以自己獨立的財產償付到期債務,就無須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權人負責,刺破公司面紗原則或直索責任制度也就沒有適用的前提和基礎。
3.具有因果關系。是指母公司濫用子公司人格的行為和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事實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受損可歸因于母公司的不當行為。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從其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和風險共存。而公司的經營業績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一般情況下,子公司資不抵債,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其經營風險責任是由子公司獨自來承受的。這是基于子公司獨立的法人人格決定的。但是子公司資不抵債,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是由母公司濫用其人格,對子公司實施了不當控制造成的,子公司債權人可要求母公司負責。
4.關于主觀過錯問題。母公司濫用子公司法人格是否需具備主觀標準,在大陸法系國家一直存在爭議即主觀濫用論和客觀濫用論兩種觀點。但從判例中看出客觀濫用論占主導地位。即,不必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只要客觀上實施了濫用子公司法人格的行為并造成了損害,即可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
二、母公司與子公司少數股東的關系
在母子公司中,母公司是子公司的控制股東,也是它的多數股東,而其他的股東就是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全資子公司除外)由于母公司占有多數股權,有時為了企業集團的整體利益,往往利用其控制和支配地位,對子公司進行過多地支配和干涉,不惜犧牲子公司的利益,子公司利益的受損害進而會影響到子公司股東的紅利分配權。因此,如何協調和子公司少數股東的關系,保護少數股東的利益,也是母子公司關系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1.實體法上的保護。對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實體法上的保護措施有很多,比如利害股東的表決權回避制度、保障小股東的知情權、會議召集權、臨時議案提案權、異議股東股份購買權等,除此之外還有:
(1)母公司誠實信用的義務。由于控制股東往往通過股權的行使、派遣董事、表決權信托等方式對從屬公司行使經營管理的權利,因此,控制股東要對從屬公司承擔誠信義務。如有違反,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2)保證少數股東的股息和紅利。根據德國股份公司法中規定,在訂有控制協議和利潤上交協議時,為了不影響子公司少數股東的利益,必須在協議中約定對子公司少數股東一定的補償,否則該協議無效。這一強制性補償極大地保證了少數股東的利益。
(3)賦予子公司少數股東的退出權及其補償。根據德國股份公司法中規定,在訂有控制協議和利潤上交協議時,少數股東如果不愿意接受補償,可以選擇退出公司要求收買其股票或轉換為母公司的股票而成為母公司的股東。
(4)累積投票權制度。2005年我國《公司法》第106條確立了累積投票權制度。使小股東獲得了公平的投票表決權,使代表自身利益的候選人進入董事會,防止大股東全面操縱董事會、形成對董事會的壟斷,使董事會的成員多元化,有小股東的代言人,因此,這一制度極能維護小股東的利益。
2.程序法上的保護。盡管各國對子公司少數股東利益作了較為具體的實體法保護,但僅此并不夠,還必須賦予他們以程序法上的保護,否則他們的實體權利將難以實現。為此各國在公司立法中紛紛確立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是指當公司的董事、股東或其他人的不當行為損害了公司利益,公司拒絕起訴或怠于起訴時,具有法定資格的股東為了公司和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的制度。該項制度賦予了少數股東甚至單一股東對有關侵權人提起訴訟的司法救濟權利。
我國在2005年修訂《公司法》時也引進了該制度。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確立,其意義是重大的:一是維護了公司利益,但本質上最終是維護了全體股東的利益;二是對大股東、董事、監事、經理等高管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提高了小股東的地位,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