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全面展開,為了引導新農村物質文明,建立科學、規范、完整的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需要科學量化和評價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工作,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
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怎樣量化和評價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為了引導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建立科學、規范、完整的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初步構想。
一、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的意義
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對于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可以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們一定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可見,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使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政府的科學決策是關鍵。而政府的科學決策需要構建科學、規范、完整的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量化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監測信息,使他們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搞好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
第二,可以避免脫離實際任意拔高。我們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新農村。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從我國工業化進程來看,我們雖然已基本走完了前一個趨向的路程,但正處在轉向第二個趨向的拐點上(錢納里模型);同時,我國農業尚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在指標設定上,不能任意拔高建設新農村的標準,否則就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脫離了我們現在可能擁有的物力和財力,這種脫離實際的事從來都不可能實現。假如硬要脫離現實,強力推進,那只能是把“新建設”搞成“新破壞”,這樣的教訓太深刻。
第三,可以避免急于求成。我們要建設的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最大的、最基本的國情就是農村人口眾多(9億),超過了非洲人口總和(8.6億),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在建設步驟上,不能操之過急,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建設新農村也是一個較長的奮斗過程,需要幾十年或更多的時間,需要作長期的努力。我們制定政策,出臺措施,乃至實施具體工作,都必須作較長的打算,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二、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的基本原則
評價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進程情況,必須要有一個明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構建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1.綜合性與系統性。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是一個廣泛、綜合、系統的范疇。它包括農村經濟、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反映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情況必須體現這種綜合性與系統性,所選擇的各個指標之間,必須要形成一個有機、有序的聯系,從全方位反映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進展情況。
2.可比性。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既要能縱向測算一個地區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又要能進行橫向比較不同地區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水平的差異,使各地在對比中找差距,對比中出對策,對比中求發展。
3.可操作性。構建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復雜的、模糊的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變為可以度量、計算、比較的數字,以便為制定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及方針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據。”度量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指標體系,應盡量簡單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盡量少的指標反映盡量多的內容,同時便于收集和計算分析。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所選擇的評價指標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會使指標體系過于繁雜,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靈。
4.獨立性。反映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進程情況的指標較多,這些指標間彼此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挑選一組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注意所選指標間的相關性問題,所選擇的指標要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5.以人為本。“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設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的農民,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構建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評價標準值的確定
本指標體系的統計口徑范圍以縣(市、區)為總體,涉及到農村人口應為本縣(市、區)范圍內的常住農村居民。部分指標的標準值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指標的標準值作為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最低標準。
1.能源利用率。加強能源消費管理,搞好節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推廣節煤爐、改造鄉鎮工業鍋爐、改造磚瓦窯、開發利用新能源等。使能源利用率達到90%以上。
2.農村非農從業人員比重。從全社會從業人員產業結構看,2000年全國平均非農從業人員比重為50%,目前我國該指標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例較高。根據加速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要求,設定非農從業人員比重標準值為80%以上,略高于上中等收入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76%的平均水平。
3.農村創業型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即指除糧食作物收入以外的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包括經濟作物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創業型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越高,農民收入的增長機制就越牢固。根據對近幾年農民收入構成的分析和全面小康建設目標的要求,我們把創業型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設定為70%比較適宜。
4.生產無公害食品達標率。即農民生產的食品中無公害食品的比重。在我國,同時存在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種食品標準體系,對于三者的關系,可以用“金字塔”來形容,從塔底到塔尖依次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有機食品純天然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牲畜飼料添加劑,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級,A級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而AA級綠色食品完全按照有機食品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無公害食品是針對我國當前消費市場上各種食品特別是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超標嚴重的情況提出來的,其宗旨是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更大眾化、更適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因此從目前我國食品狀況看,建立無公害食品應當是建設新農村的最低要求和標準,其標準值要達到100%。
5.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收入是滿足生活需求的物質基礎,這是反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主要指標。以全面小康社會設定的標準值為建設新農村的最低標準,因此設定為8000元以上。
6.農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984年~2004年間,“我國農村住宅建設總量達到108億平方米,但農村仍是只見新房,不見新村。20年間農宅已拆了三四茬,造成了農民財富的大量浪費甚至返貧。”新農村建設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的做法,應當走出獨特的發展建設之路。參照世界各國人均居住情況,并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等基本國情,人均居住標準不宜定得過高(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以不低于40平方米/人為宜。
7.農民養老保險覆蓋面。隨著社會進步,在城鎮普遍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可用農村60歲以上參加養老保險人口所占比重表示。根據調查,河北省目前約在12%左右,標準值設定為80%以上。
8.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民享受醫療等衛生健康保障,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仍主要靠農村合作醫療。通過縣、鎮(鄉)和村三級醫療機構加大農村合作醫療力度,使農村人人都參加并享受合作醫療成果。由于過去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許多地方已經中斷,近年一些地方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對于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而言,按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占農村總人口比重計算,其標準值設定為95%以上。
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已有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區共2000多個縣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對象985萬人。”實行農村最低保障制度既要保障農村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又要不養懶漢。為準確核定保障對象,在具體操作中應采取調查摸底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既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也要結合當地收入和消費的水平,是動態的,確保低保對象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標準設定為上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與衣著消費之和乘以近五年生活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
10.村民住房入區率。建設新農村的一個鮮明特點是逐步建設新村莊,讓農村居民居住逐步集中,并進行社區化管理,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設定村民住房入區率就是反映各地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準。從長遠目標看,所有農村居民都應當入住新村莊,因此設定95%以上的入區率較為合理。
11.村莊硬質道路通達率。新村莊之間的硬質道路交通是建設新農村的要內容,并且通達率必須達到100%。
12.村級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即由生活垃圾處理率、商業網點覆蓋率、醫療衛生配套率和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配套率四部分構成,各占25%。生活垃圾處理率主要是針對集中小區而言,原則上新農村建設的住宅小區,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達到100%。商業網點覆蓋率主要是指每個小區要具有一定規模為居民服務的放心超市和便利商業網點。醫療衛生配套是保障居民正常小病就醫的基本條件,按人口計算,每千人配套一個要有2名以上醫療人員的診所。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的配套建設是提高農村居民業余生活質量的標志,包括文化圖書室、體育活動休閑場所等,原則上每個小區都應當配備一個圖書室和一個體育休閑場所。從對上述幾項子指標分析,村級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的標準值應當為100%。
13.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安全飲用水是重要的保證,建設新農村必須確保每位農村居民能夠飲用安全水,因此普及率要達到100%。
14.農村公共財政投入比重。新農村建設資金的能否及時到位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以每年15%的財政收入增速計算,到2020年的15年累計公共財政收入將達到150萬億,以全國農戶2.7億戶,每戶公共財政支持2萬元計算,到2020年初步建成新農村,約需公共財政投入5.4萬億,約占全部財政收入的3.6%,占財政收入對農業支出的40%(“十五”時期財政收入對農業的支出占財政收入的9%),因此,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比重設定在3.5%。
15.村莊綠化覆蓋率。以全面小康社會中城市綠化覆蓋率為標準,定為40%。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R.2006.2.14
[2]唐驍鵬林琳合:中國新農村建設方略[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1.22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R.2006.2.21
[4]劉日平: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政策性設計[N].農民日報,2007.3.1
[5]孫勇:建立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體系[N].經濟日報,2006.12.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