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制度轉型,加入WTO的進程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中國正處于急速的制度變遷時代,市場力量已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壓力。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質量惡化已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了環境資源的稀缺性,這種稀缺性的存在,使得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成為可能,也使得經濟學介入環境保護活動成為可能。
一、市場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我們知道在完全競爭市場經濟中,能通過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經濟主體之間的競爭來引導資源向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方向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達到理想的帕累托最優狀態,這時,資源的使用和配置是高效率的。
但是,在環境公共物品的買方和賣方之間,并不存在現成的市場機制,這主要因為大多數環境公共物品是免費取用的公共物品,沒有價格,帕累托最適度也無法自動實現,更多的結果是低效率或無效率(例如,環境污染)。因此,環境公共物品的使用和配置要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必須為通過為環境公共物品規定價格或建立市場,就有可能通過競爭市場解決環境問題。
市場既有通過經濟刺激而保護環境的正面作用,也有追逐經濟效益而破壞環境的負面作用。其正面作用主要表現通過市場機制消除環境污染的外部不經濟性,將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納入到經濟活動的分析和決策過程,促使污染、破壞環境資源者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選擇有利于環境的生產經營方式,將環境保護由過去的政府行為轉變成一種由經濟利益機制驅動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同時也為環境保護籌集資金,以支持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綠色產品的研究開發、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以及重點污染源的治理等。
其負面作用主要有:
1.不能在現在和未來之間有效地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說,市場機制能夠按照消費者的愛好,來配置不同時期所需要的資源。但在實際上,人們感到未來變化不定,多數偏愛現在,其結果是太多的資源用于現期消費,而為將來所進行的投資太少。這種情況,在社會轉型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2.不能自行解決外部性或外在效應問題。市場機制無力對產生外部性的廠商給予懲罰,否則的話,如果市場機制有能力自動地懲罰產生污水的化工廠,補償受損的鄰近飲水廠,那么,市場機制也就不存在這種“外部性”的缺陷了。這是因為,在具有外部性的廠商生產的產品中,不僅有生產成本,而且有因外部性而造成的社會成本,但市場機制卻無法把這部分社會成本包括進去。因此,如果僅有市場機制,具有生產外部性的廠商總是自動地傾向于不治理污染,因為治理污染要增加大量的生產成本,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而這是與市場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相悖的。這里,就必須借助于市場以外的力量,如政府干預、輿論、說教(道德、良心)等來解決。
市場的正常運行要求具備若干條件。否則,就會造成市場經濟結構的缺陷,從而帕累托最優條件得不到滿足,資源配置效率達不到最優狀態,這就是市場失靈。
二、市場失靈的表現
1.公地悲劇。它意味著,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便會發生環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對向他們開放的草地,每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邊際收益大于其購養成本,是合算的,盡管因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個牧區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每個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頭牛,草地將因為可能被過度放牧而被破壞,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餓死。
此例中的牧民在決定自己養多少牛時并未考慮其行為的負外部效應(破壞草地),結果每戶牛的數量越來越多,而牧草的產出基本上沒多少增加,最終陷入”公地悲劇”。公地悲劇表明了公共事物無人關懷的結局。
2.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無法相互溝通的個人之間出于自身理性的考慮所進行的選擇往往并不符合雙方(或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這一兩難處境。運用到環境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中,囚徒困境表明,盡管提供環境公共品會給雙方都帶來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個人還是會選擇不提供公共品。假設相鄰的兩個工廠甲廠和乙廠邊界處有一堆固體廢棄物需要清運,現在面臨著是否出資清運的決策,清運成本為200元,兩個工廠從清運固體廢物中得到的效益(排污費)都是150元,若兩廠共同出資清運,則雙方分攤成本,即各出100元;若只有一個廠出資,則需獨自出資 200元。雙方的支付矩陣如表1。個人往往有很大的誘惑去搭便車,因為若自己出資而對方無動于衷的話,那么自己的效用水平非但低于對方,而且還有負的效用水平。沒有誰愿意自己出資、對方坐享其成而使自己的效用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若對方出資而自己不出資,則可坐收漁利,獲得最高水平的效用(150)。當雙方都這樣理性地算計并行事時,該公共產品就不會提供出來,結果就是集體的低效用水平。把這種博弈擴展到多個人的情形,仍會出現相同的結果。
3.集體行動的邏輯。傳統的觀點從理性的個人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個前提出發,想當然地作出由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組成的集體也會像個人一樣追求集體的共同利益。對這一樂觀的看法,奧爾森提出了批駁。他說:“除非一個集體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集體利益。換句話說,即使一個大集體中的所有個人都是理性的和追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為一個集體,他們采取行動實現他們共同的利益后都能獲益,他們仍然不會自愿采取行動以實現集體的利益。”
三、“市場失靈”的原因
引起“市場失靈”的原因通常有:
1.無市場、薄市場(thin market)、市場競爭不足與壟斷。首先,一些環境資源形成不了市場,沒有價格或價格偏低,造成過度利用。江河、湖泊、海洋、空氣等提供的環境服務通常沒有市場或價格偏低,利用者不花什么錢就可以任意占用,造成水環境和大氣環境不斷惡化。其次,有些資源(如能源和許多其它礦產資源)的市場雖然存在,但價格偏低,只反映了勞動和資本成本,沒有反映生產中耗費資源的機會成本,加劇了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當價格為零時,任何企業都可以無所顧忌地排放廢氣和廢水,因為并不需要事先購買空氣才能污染。
在薄市場上,買者和賣者的數量很少,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很弱,即使存在市場,市場失靈還可以表現為競爭不足。資源產業,例如水產業和能源產業中還存在壟斷。壟斷者在市場上減少產量,提高價格,因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2.外部性問題與產權。環境利用中存在著廣泛的外部不經濟性。如企業污染了周圍環境,給周圍居民和企業帶來了危害;上游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淤積了下游河道動,加劇了洪澇災害。外部影響的經濟后果是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出現差別,污染者不承擔相應的污染責任,污染者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這些企業實際上是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代價獲得了某種競爭優勢。在完全競爭經濟市場條件下,外部性阻礙了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一些環境資源產權不存在,導致人們的預期不足,影響人們對環境資源保護、管理和投資的積極性,引起普遍的短期行為。例如,由于空氣、河流、海洋水體等沒有產權,私人通常不會對合理使用這些資源感興趣。
主流經濟學認為,市場機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條件是明確定義的、轉移的、安全的、可轉移的和可實行的、涵蓋所有資源、產品、服務的產權。產權是有效利用、交換、保存、管理資源和對資源繼續投資的先決條件。
但環境資源領域建立產權和市場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對海洋漁業資源,特別是那些洄游魚類資源,很難建立有效的產權,即使劃定了產權,如把某一群魚劃給某個漁民,但監視、保護起來難度很大,成本也太高。
3.公共物品。很多環境資源是公共物品,使用和消費不具有排他性,無法由市場自發地提供。如果一個企業保護了清潔的水體和空氣,但不能排除周圍的企業和個人享用,形不成需求市場。沒有需求市場,通常也就不會有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去提供這類公共物品服務。從而便出現了一種所謂“搭便車”現象,即免費享用公共物品而不承擔責任的情況。可怕的是,搭便車行為具有傳染性:你不付成本而獲益,我付成本豈不吃虧了,于是我也不付,于是人人都想搭便車,最終導致公地悲劇的發生。
4.信息不完全與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取得信息、相互合作、討價還價和履行合同所需的費用。
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前提之一就是信息是完全的且是免費提供他人使用的。但是,現實社會中信息的使用既不是完全的,也不是免費的,獲得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影響了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和市場均衡狀態以及經濟效益。信息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它與普通商品不同。人們之所以愿意出錢購買信息,是因為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信息,就沒有人愿意出錢購買信息,這就會出現信息市場的兩難困境:信息購買者想知道信息的真實內容,才知道是否值得購買,而信息持有者又千方百計不讓購買者知道信息的具體內容,否則信息就會無法出售。即使雙方成交,信息也不是完全充分的。并且經濟主體做出經濟決策時,必須到信息市場搜集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整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有時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需要成本,另一方面有的信息會干擾經濟決策。經濟主體總是在信息的邊際成本等于信息的邊際收益進行決策以達到利潤最大化。信息不完全的存在阻礙經濟主體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5.不確定性和短視計劃。環境資源利用及其影響一般是一個長期過程,林木成材要十多年,甚至數十年;采礦從勘探到開采通常也需要很長時間。同長期性相連的是不確定性,時間越長,不確定性也就越大,開采經營的風險也就越大,從而抑制了企業和個人確立一種有利于資源長期持續利用的投資和經營戰略。
環境資源的保護與治理也是一樣的。例如,在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由氣象條件引起的不確定性是決策者無法準確預料和控制的。時間越長,不確定性也越大。不確定性影響很多部門,環境資源受的影響更大。不過,當不確定性使人們對資源的開發更加保守時,反而有利于對資源的保護。
從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保護環境資源意味著為未來利益犧牲當前消費。由于人們偏好實實在在的當前消費,所以未來利益被貼現,特別高的貼現率可能意味著不保存某一資源。高貼現率和低資源增長率結合起來,完全有可能使某一物種滅絕。如果貼現率確實反映社會在時間上的選擇,本不必大驚小怪,但市場貼現率如不反映社會真正的時間選擇,就應引起注意。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和當代人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和資源的代際分配,從而導致環境和資源利用可能帶來的不可逆后果。
四、充分發揮市場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的對策
1.明晰產權。“公共地悲劇”產生的根源就在于公共地的產權是非排他性的或者缺乏一套有效使用公共地的規則。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就是“公共地悲劇”迫使人們尋找到的一種解決“公共地悲劇”的方法。不論是“公用地”,還是“公共池塘資源”,其占有與使用的邊界必須清楚地規定,邊界的不清晰和非確定性,只能使公用資源過分提取直到耗竭。在產權不能夠得到明晰界定的情況下,短期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國的草場退化、荒漠化及河流污染均屬于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由產權模糊造成的。由于牧場是公共財產,任一個牧民都可以隨時到牧場去放牧而無償使用牧草。由于牧場的面積是一定的,受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牧草產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隨著放牧數量的增加,當被吃掉的牧草量超過其再生能力時就會出現牧草越來越少,即所謂過牧的問題,并最終導致草場退化,甚至出現荒漠化。河流污染也是如此。由于河流是大家的,每一個人都可無償使用,即使污染和破壞水資源也不用承擔責任。由于產權不明確,使我國稀缺性的水資源被嚴重浪費和污染。
在市場經濟中,任何經濟交往都以一定的產權為前提。產權不明確,市場交換就會出現混亂。但是在環境公共物品上,產權的完全明確是做不到的。因為人們是否愿意明確產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例如,由于空氣是流動的,明確空氣的產權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因而直到今天,空氣的產權仍然是無法明確的。不能明確產權,就會帶來“市場失靈”,導致很大的外部性。
2.建立市場。排污權交易是指在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下,排污單位之間以排污指標為標的進行的交易活動。排污權交易制度實施的主要途徑是建立相應的可轉讓排污許可證制度。國家通過排污許可證形式有償地將排污權分配或拍賣給排污者,并允許排污者進入市場進行許可證買賣。如果排污許可證的市場價格高于治理污染所需的費用,排污許可證的所有者則會積極削減污染,而轉讓或出售許可證。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污染總量的控制方法,它將環境容量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在市場上同其他商品一樣進行自由交易。實質上是把環境資源商品化。如對環境污染,在現行的管理安排中,大都是采取由政府征收排污費的辦法來解決。在原有制度安排下,企業雖然是排污和治污的主體,但卻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要達到政府規定的污染排放標準,就沒有激勵再進一步治理污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而2001年9月開始的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制”首先在山西太原市26家企業試點,首開了國內排污權交易之先河。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企業取得了排污權交易的利益,就有了積極參與污染治理和排污權交易的巨大激勵,從而達到治理污染、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盡管排污權交易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必須在政府管理部門的嚴格監督之下進行,管理部門要研究和掌握以總量控制為條件的污染物排放交易的一般規律,制定規范排污交易行為的法規,才能確保排污交易在污染治理中的有效性。
3.引入競爭。具體競爭方式有下列兩種:
(1)提供者間的競爭。政府間競爭,就象市場中企業間競爭一樣,可以產生實質性的效益,因為整個體制把外部性內部化,從而使相關的各個政府單位都面臨壓力,為更有效解決這些壓力,各個政府單位也具備了自我規范的傾向。
政府間引入準市場化機制,發生競爭,可以迫使政府對公民的環保需求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單位數量足夠多但效益不夠高、或者其他政府工作目標凌駕于環保目標之上、政府部門不夠真正明智地關注公共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由于政府間競爭機制的引入,也會相應減少。
(2)生產者間的競爭。環境是具有多樣性的公共物品。對于那些具有明顯補償性和利潤、可以承受融資成本且有利可圖的競爭性環境保護,例如城市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應以企業為生產主體,通過商業性銀行等適應市場需要的方式,到市場進行融資活動,參與市場競爭,使企業作為經營主體承擔生產并獲得收益。在政府獨家對于不能承受融資成本但通過適當收費可以保持運轉或環境質量的環境保護中,可建立“政府+公眾”的模式,由政府融資,由經營公司承包經營,由受益公眾主體交費。
同時,在生產者之間建立競爭,還可減少因尋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損失。在信息不對稱、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生產者很可能為了承攬盈利性環保項目,不惜花費大量資金向政府官員進行尋租活動,致使承包商為獲取利潤而在技術裝備、服務質量等方面減少必要的花費,從而可能導致低劣的環保提供。
相反,政府如果能夠在生產者競爭的過程中公開信息、鼓勵競爭、制定嚴格標準,為生產者創造完全市場競爭的條件,不僅可以限制甚至消除尋租現象,而且也為企業投身于環境保護創造了激勵。企業的價值取向也逐漸接近公益事業應具有的公共社會目標。
上面探討了如何發揮市場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但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和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單靠市場機制,應使用市場調節和政府規制等方法,以保證在明晰產權等市場機制運作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環境管理作用,促進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馬中主編: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第1版
[2]陳喜紅:我國環境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缺陷與改善對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