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國的循環經濟實踐尚處于試驗的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法,構建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公眾參與。
[關鍵詞] 循環經濟宏觀調控立法技術支撐公眾參與
隨著人類的高度產業化,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日益嚴重,循環經濟受到重視,它是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循環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原則),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二、我國循環經濟的實踐與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建設思路和方針。近年來,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我國一些地區和企業逐漸開展起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一是在企業層面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目前我國已在20多個省、市的20多個行業、4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二是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在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建立了10多個生態工業園區,根據生態原理組織生產,使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將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已有遼寧、貴陽等省市開始在區域層次上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循環經濟實踐尚處于試驗、示范的初級階段,循環經濟進展緩慢,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自1979年以來,我國就環境資源保護立法總量來說,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些立法在各自領域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我國有關循環經濟立法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無專門立法,立法零散不完整、不徹底。如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規范中均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支持開展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但從法律性質及定位來看,還不能稱其為循環經濟立法,只是暗合了循環經濟的部分要求。
第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落后。企業工藝和技術裝備落后是我國經濟增長緩慢、效益不高、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關鍵技術設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15%,三分之二的設備屬于國內一般水平;2000年我國科技競爭力僅列世界第二十八位,科技整體水平落后發達國家15~20年。我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比較落后,環保產業的總體水平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亟待提高。
第三,循環經濟發展投入不足。雖然國家在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方面有一些資金支持,但還未從循環經濟的整體發展考慮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在金融、稅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業在短期內排污費的支出總體低于發展循環經濟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因此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企業實踐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第四, 社會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廢物資源化,社會的廣泛參與是必要條件之一。社會消費資源減量化的難度很大,造成企業資源再利用的社會環節不健全,提高了“循環”的財務成本。比如垃圾分類設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現,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隨意亂扔垃圾,人為地增加了資源回收的環節和資源再生企業的生產成本。
三、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與思路
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其啟動和推廣不僅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界和公眾等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參與,而且需要資金、技術,以及法規、制度等軟硬環境的強力支撐。
第一,加強宏觀調控。政府是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主體,首先要加快體制創新。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對環境治理、資源再生產業給予各種可能的政策支持,對能夠減少資源消耗、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和產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鼓勵涉及資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科技攻關。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等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其次要管理創新。完善與循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宏觀管理體系,創造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新的環境保護機制,政府要通過利益的驅動和精神的號召使社會各界都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當中。還必須建立一套包含經濟增長、資源消耗、環境質量和人民福利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即綠色GDP核算體系,為管理部門制定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同時對某些地方決策者片面追求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起到警示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政績監督考核體系,把是否增加資源、節約資源的指標列入考核內容。
第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法。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將循環經濟納入法制軌道,以立法形式將循環經濟這種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確立下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勢在必行,可以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構建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依靠強制性的法律、規定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制定一些循環經濟的單項法規,如:廢舊包裝容器、廢舊家電和廢舊汽車回收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等。在條件成熟時,將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列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逐步把節約型社會建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軌道。
第三,強化科技支撐。首先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開發、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包括清潔生產技術、信息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等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盡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其次要組織重大示范項目,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再次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鏈接技術,把循環經濟各個方面的研究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第四,加大資金投入。繼續提高政府對環保的投入比例,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探索成立循環經濟發展基金,專款專用。改變政府作為防治污染主體的地位,實施“誰污染、誰治理”政策,推動企業自覺進行污染防治的技術改造。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建立股票債券融資、招商引資、金融信貸、民間資本等多元化籌融資體系,為循環經濟型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投資軟環境。
第五,推動公眾參與 。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面要依法推動,另一方面社會參與不可或缺。循環經濟要求每個消費者將產生的廢棄物及時清理、分類,以滿足下一階段生產活動對原料的需求,只有負責任的清理、分類,才會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應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廣泛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循環經濟知識和環保法規,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現代生態價值觀,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理念。在消費引導方面,政府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引導企業和民眾進行“綠色采購和消費”。積極開展循環回收利用活動,選擇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電池等產品進行試點,推動公眾參與綠色消費,建立循環型社會。
參考文獻:
[1]常紀文: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紅旗文稿,2004年第8期
[2]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中國環保產業,2001,(2)
[3]鄧聿文:建立循環經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經濟日報,2004-06-07
[4]李健:論循環經濟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天津大學學報,2002,(9)
[5]唐榮智于楊曜劉金祥:論循環經濟及其法律調整.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
[6]邱秋:論循環經濟立法.統計與決策,2003(4)
[7]諸大建:循環經濟的崛起與上海的應對思路.社會科學,1998(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