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處東南沿海,社會經濟發達,城鎮密布,大部分地區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已分別達到10000元和4500元以上,消費潛力巨大,發展商業經濟具有優越的條件。發展商業經濟,對促進浙江省國民經濟的發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浙江省商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商業企業發展規模參差不齊,競爭力弱。從生產投入要素上建立商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型,來探討我省商業企業生產投入要素的彈性和技術進步問題,對于規范和發展我省商業企業,采用合適的投資方式避免低水平過度競爭,維護商業企業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保持我省商業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數據收集、整理與模型設想
為研究近十年來浙江商業企業的生產情況,建立我省商業企業生產經營模型,筆者收集了1995年~2004年浙江商業企業的年總產值、年職工人數、年資金額等相關數據(見表1)。其中,年資金額采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之和,能較真實地反映商業企業年使用資金額的情況。模型形式考慮C-D型生產函數,假設企業生產投入主要是勞動力和資金,不考慮其他因素。
數據來源:1995年~2005年《浙江統計年鑒》
二、模型建構
1.散點圖
由TSP對表1:1995年~2004年浙江商業企業總產值、勞動力與資金統計資料數據進行散點圖輸出可知,總產值與資金和勞動力不呈顯著的線性關系,因此,姑且不考慮線性模型,而考慮C-D模型Y=ALb1Kb2eε。
2.C-D模型Y=ALb1Kb2eε
在TSP狀態下輸入數據,并令Y1=log(Y), L1=log(L),K1=log(K)可轉化為線性形式Y1=logA +b1L1+b2K1+ε,用LS命令進行回歸,可輸出線性方程:Y1= 1.74 -0.0356L1 + 0.95994K1,還原得原模型:Y=e1.74 L-0.0356 K0.95994。
三、各類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R檢驗)、系數顯著性檢驗(t檢驗)、總體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
通過TSP可輸出以下檢驗結果:
校正決定系數R2=0.953130,表明擬合優度很高。
統計量t(L1)=3.7752210,t(K1)=16.140598. 由α=0.01查表,t0.01/2 =3.055,顯然t(L1)> t0.01/2, t(K1)> t0.01/2。在置信度為99%的情況下,L1和K1對Y1仍有顯著線性作用。
統計量F=143.3483,由α=0.01查表,F0.01 =6.93,顯然F=143.3483> F0.01。在置信度為99%的情況下,該回歸方程仍然顯著。
以上檢驗順利通過,并且由TSP輸出的殘差圖和擬合圖也可以看出,該模型基本是一個可信的模型。
2.異方差檢驗
采用圖示法,在TSP狀態下作E2-L1和E2-K1散點圖可知,除了極個別點較離散外,總體上是呈同方差性質的,所以可以初步認為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3.自相關檢驗
(1)圖示法。TSP輸出的殘差序列值(e-t)圖表明e隨時間變化并沒有明顯的規律性變化,說明基本不存在自相關性。
(2)解析法。TSP輸出D-W檢驗的統計量d=2.078949,在2.5%的顯著水平下,查表得dl=0.83,dk=1.40,顯然,du 4.多重共線性檢驗 用COVA L1 K1命令作出相關系數矩陣,得COV(L1,K1)=-0.0745614,協方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即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四、模型的經濟意義 1.要素彈性分析 由于該模型是C-D生產函數形式的,所以具有C-D生產函數的特點,表現在要素彈性方面即是。 (1)不變彈性。產出的勞動彈性和資金彈性分別是b1,b2。 (2)要素替代彈性為1。 (3)產出彈性之和是函數齊次性的階。F(λl,λk)=A(λl)b1(λk)b2 =λb1+b2Alb1kb2。 生產函數的規模報酬性取決于b1,b2之和與1的大小。 由以上特點可知: 其一,該模型產出的勞動彈性是-0.0356,產出的資金彈性是0.95994,說明該時期浙江商業企業的資金彈性遠遠大于勞動彈性,也就是在商業企業里,資本的變化所帶來的總產值的變化程度相對比勞動力要大,說明隨著我省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資本密集型產業也在逐步擴大比例,其對產出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勞動彈性為負,說明盡管我省勞動力密集且廉價,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占主導地位,但是,在商業企業中我們更加考慮資金投入變動效應。 其二,勞動和資金的替代彈性為單位彈性。 其三,由b1+b2=0.92434 <1可見該時期浙江商業企業生產的規模報酬不是遞增的。原因是商業企業在我國發展并不成熟,盡管這幾年浙江商業企業發展迅速,可是由于規模擴張的速度超過其管理能力的發展,于是出現了 “規模不經濟”狀況,這就要求加強對浙江商業企業其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 2.技術進步分析 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利用生產函數,可以分析計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為研究技術進步的貢獻作用,首先要計算技術進步率,本文采用著名的素洛增長速度方程,即:M=YY-α*LL-β*KK。 其中:M——技術進步率,YY、LL、KK——分別是產出增長率、勞動增長率和資金增長率,α——勞動彈性,β——資金彈性。 為便于分析研究,不妨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對勞動彈性和資金彈性作調整如下:α=b1/(b1+b2)= -0.03851,β=b2/(b1+b2)= 1.038514。設技術貢獻率為E(A),則E(A)=M/YY。通過TSP處理,可計算出1998-2004年間主要年份浙江商業企業的技術進步率、產值增長率和技術貢獻率。如下表: 以上計算所得技術貢獻率總體偏低,主要是因為對勞動彈性和資本彈性做了調整以滿足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從而將實際上規模報酬遞增所帶來的產值增長也計入了技術進步貢獻中去了。而且其中有幾年(2003年,2004年)的技術貢獻率與實際不很相符,主要是因為模型沒有考慮近年來浙江商業企業改革這一虛擬變量因素,使技術貢獻率有偏。同時由于商業企業技術創新滯后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技術貢獻率為負。但是總體上說,是能夠反映近幾年浙江商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貢獻狀況的。 剔除以上偏差,從總體看,浙江商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貢獻率與發達國家商業企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相比差距巨大(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技術貢獻率已達70%~90%),因此浙江商業企業還須利用后發優勢,銳意創新,不斷改進技術,早日趕上發達國家商業企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李長風:經濟計量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2][美]古扎拉帝:計量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